APP下载

对西部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听说障碍的研究

2014-01-16邵俭春

大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邵俭春

[摘 要]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英语听说障碍产生有多种原因,而注重英语教学环节的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对学生克服英语听说障碍非常重要。通过克服英语视觉理解障碍解决听说障碍问题,将学生的单一语言符号信息输入式学习和对原有材料复制后输出式学习,转变为有限语境下语义系统性、关联性和循环运用的动态语言学习模式, 即“阅→读→听→阅读结合→听读结合→听→再次阅读”动态循环式, 实现“视→读→听→解→视” 系统内各环节有序循环和有机结合,目的是克服听说障碍,实现语言信息“输入—输出”双重能力。

[关键词]西部地方高校 听说障碍 英语教学实质 符号的记忆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H3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52-03

面对新形势对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克服英语听说障碍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当务之急。因为学生已经学过大量英语词汇,并且是在以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下进行的,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词汇量,因此英语教学的重点应当转变到熟练应用过程,这一转变对克服学生的英语听说障碍极有必要。

在英语听说过程中,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可循环的有机系统,是教材内容、视频内容、周围环境与其相对应的人的视觉、听觉、感觉、知觉、记忆和理解相互作用和综合作用的过程,而不是单一记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文字符号、视频影像及声音、周围环境的理解更为重要。目前,理解的渠道有文字符号、视频影像及声音和实物环境,而理解的目标是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语言符号所表达的内容。看、听、感觉、知觉都是文字信息输入头脑的渠道,都是为理解和输出文字信息服务的。

目前,西部地方普通高校学生英语四级听力成绩普遍不高,表明语音输入困难;学生平时很少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表明口语表达有障碍。因此,急需探索出各种方法来解决英语语言信息输入难和输出难的问题。

一、西部普通高校学生英语听说障碍产生的原因

1.学生使用的听说教材普遍没有配备听说材料,[1]听说训练中缺少文字符号(尤其是语段)与视频语音结合的过程。

2.在听说训练中,学生朗读过程的时间过短,次数过少。

3.在朗读时,学生多以单个词汇为单位进行朗读,不连贯,基本上没有连续性。

4.学生缺乏连读能力,导致朗读速度慢,与视频中的语速差别过大。

5.学生朗读时,不会划分意群,也不知道在何处断句或停顿,出现意群划分不正确、断句与停顿失当的问题。

6.由于意群划分和断句不准确,导致学生语感缺失,直至发音时运气失当。

7.语感的缺失和发音运气失当,导致学生对语言材料缺少直接感受。

8.听力材料语速过快,与学生语速过慢形成巨大反差,导致学生对语言材料产生陌生感,听力提高速度很慢。

9.学生对汉语词语表面化应用,汉语翻译式理解时需要语言转换时间。

10.以应试为中心的中学英语教学思维惯性。

二、跨越听说障碍的方法和措施

(一)学生使用的听说教材配备部分文字材料,至少应给予长篇听力材料配备部分相应内容

如果听说训练不配备文字材料,对于简短内容来说学生还可以接受,但对于长篇内容学生就会顾此失彼了,尤其是内容很长且语速很快时,即使有视频影像,学生也难以理解,原因是在训练过程中,视觉、听觉、感觉没有和文字材料进行有机结合,一开始就处于分离状态,学生只能通过图像实现个别点位信息和现象的理解,理解的内容支离破碎而且少之又少,根本无法进一步实现听说一体化的能力。所以,有必要在目视语言材料进行听读并行式训练,使学生对相应材料达到熟练程度之后,再进行听力训练和听说训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提高學生的听说能力。

(二)读为先,阅和读结合,听和读结合,有序循环

上述标题一中原因2-8均与朗读有关。朗读,尤其是听说材料的朗读是听说的前提和基础,是跨越听说障碍的最基础条件。因为从生理学角度来说耳、口相联,耳口与大脑相联。学生学习听力材料时,通常可采用两种方式:非视觉配合下的听力训练和视觉配合下的听说训练(视觉配合包括文字材料和视频的配合)。

前者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非常困难,尤其是语速较快的长篇材料,[2]多数难于理解。因为学生大脑对语音的理解,首先需要对与语音相对应的文字符号内容进行感知,然后才能理解其对应的语音符号和意义。对语音内容的感知首先是对文字符号的感知,需要有视觉和文字的结合;而无文字材料的听说训练只是存在“通过听觉进行理解的作用过程”,这一过程只适合于瞬间记忆力强、基础比较好的少数学生和少数为学生们所熟悉的短篇材料。然而,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而且对听力材料并不熟悉,所以无“文字—视频”配合的前者相对于西部地方高校多数大学生来说并不适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进行英语口头表达,因为听是说的前提,即聋则必哑。

后者相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适合,因为视觉和语言材料接触可以减少很多理解上的障碍,而且文字与视觉对同时进行的听觉训练起到辅助作用,形成了视觉和听觉的互动与结合,能够加深学生对听说材料的理解;加上口头朗读时的感觉,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效果比单一训练好得多。因为从聋哑现象来看,口与耳密切相联,在英语听说训练过程中亦是如此。口与耳是理解系统的两个分支,从理解过程中大脑对内容的感受和分析过程来看,读得越熟练的内容听起来越易于理解,这是一个自然过程;如果没有熟练的朗读过程,学生就很难顺利而快速地理解听力材料,更谈不上说的能力了。学生的朗读速度比听力材料中的语速慢得多,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速度、熟练程度、流利程度并帮助学生找到朗读时的语感是关系到听说能力提高的前提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1.在听说训练过程中,增加学生朗读的时间和次数,目的是加强大脑对听说材料的感知程度和深度,促进大脑对语音信息的理解。

2.训练学生划分意群和断句的能力。目前,有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意群和断句的作用,朗读时通常只是在有逗号和句号的地方停顿,而不敢在其他地方停顿,所以未能较好地理解材料。听力材料的语音节奏和语速是影响学生理解效果的两个主要因素,而语音节奏与意群划分直接相关,因此,训练听说能力之前一定要先培养学生的意群划分能力,并使之成为训练听说能力的一部分。

3.训练学生的连读能力。许多学生连读能力较差,不知道在何处连读,这是导致语速过慢、听力效果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听和说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脱离和相互排斥的关系,所以教师们应正确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听说课上注重其不同作用,有益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增强。

4.训练学生朗读时正确呼吸的方法。朗读要有正确的运气方法,否则就无法实现意群的划分和断句,也就无法找准停顿和舒缓语气的位置,无法实现朗读的连贯性,形成听觉和语音错位,无法找到听懂内容的感觉。因此,学生们应准确掌握运气的方法,朗读时要找准语感,尽可能使朗读的语速、断句、语气舒缓和紧凑的位置与听力材料的接近,这样就不会出现语感错位的情况。

5.对听力材料的背景、内容大意和主要情节有一个事前了解的过程,这对学生理解听力材料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这个过程是为理解该背景下的语言材料的语音、内容、意义、情节、所指问题、现象和规律等所做的铺垫和前期准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6.听力材料与读写教程相互衔接。听说教材围绕读写教程的主要内容选择材料,使视觉理解、内容解读与听觉理解有机结合,形成从视觉到解读再到听力系统化的有序衔接。做到读、解、听结合,使之成为口语表达形成过程的一部分环节,为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读写教程的单元内容与听说教程内容先后衔接,环节相扣。读写教程环节内容完成之后,随之进行相关的听说内容训练,读写在前,听说在后,前后紧密相连,达到单位时间内学习材料接受效果的最大值。

7.仿效数字记忆法提高记忆效率,即以3-4位数作为一个记忆单位进行数字记忆的办法,把语境下的语用材料进行意群划分,并在讲解过程中指出重要意群或短语搭配,以3-4个单词组成的意群为最佳记忆单位,围绕生词中的重要词汇进行学习,它比单个单词记忆效果和效率高出2-3倍,同时可提高学生的词语组合能力、造句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8.要掌握英语词义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在基本保持原句结构、语序的基础上,可用同义词语或简短解释替换原句中的词语。目前多数学生只会用少数已熟练记忆的部分同义词或短语进行替换,且在句子结构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使用;要想有多个替换词语且在相对复杂结构中使用,需要掌握英语词义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9.克服汉语表面化应用。目前,学生对英语词义的理解主要通过汉语翻译实现,且出现汉语词义表面理解的倾向。由于汉语词语对语言环境依赖性较大,在具体环境下很多汉语词语有其深层意义,需要以其深层意义的理解来翻译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此外,还要注意保持汉语词义与英语词义在意义、原理和功能作用上的对等,否则会出现对英语词义的扭曲。

10.增加对简单概念的定义、常见事物和现象的描写等教学环节,消除以应试为中心的中学英语教学思维惯性。

定义能力是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体现学生通过语言对客观事物、现象和原理理解的程度,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一个相关环节。目前学生定义能力很差,已成為口语表达障碍之一。如对单词table的定义,几乎所有学生的定义方法都不正确,而且内容表达并不完整,结构也不符合定义要求,读者只能从中看出部分接近要求的词汇信息,与定义要求相去甚远。“table”一词很简单,但学生只停留于汉语翻译式理解(桌子)层面,这说明学生学会的只是词汇翻译和词汇信息的输入,而不是对词汇的深入理解,所以就难以将词汇与学过的定义方法联系起来,亦不知如何应用,具体原因在于:第一,中学英语教师没有注重培养学生定义能力的教学,学生不知道如何定义或解释说明;第二,学生不具备知识的系统性、连贯和联系能力。虽然中学语文教师也讲授过定义和解释方法,但是学生普遍都认为那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不敢进行方法借用,无法消除各学科知识条块分割状态。导致这一现状的主因在于中学的英语教学实质是教学生英语符号的记忆,而不是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知识的联系,因为其教学目标是英语考试而不是实际应用。

三、结语

随着我国英语的普及和经济转型对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西部地方普通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英语听说障碍是应用能力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因此,英语听说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之间需要具有系统性、相关环节的有效衔接和循环运用,将“视→读→听→解→视” 系统内各环节有序循环、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可在相当程度上解决英语听说障碍问题,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2]陈仲利,李德荣.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教程(4)[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 杨治中,王海啸,韩旭.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4)[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 郭杰克,韩其顺,杨治中,刘鸿章.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4)[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探究阅读
浅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试论初中动态几何教学与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如何运用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