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制度创新研究
——以安徽省宿州市某村为例

2014-01-16王浩林

关键词:劳动力远程农民

王浩林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233030)

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制度创新研究
——以安徽省宿州市某村为例

王浩林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233030)

刘易斯拐点、家庭农场以及二代农民工等新情况的出现对现行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制度提出严峻挑战,需要重新进行制度设计。通过对远程培训实施的实地调查,总结远程培训需求、供给和政府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制度。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始终要以农民的需求为切实落脚点,重点建设需求表达机制和多方合作机制,再造远程培训流程。

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虚拟政府

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新农民”,转移农村劳动力做出了贡献。通过远程培训,一方面农民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农民走出农村和传统的农业部门,进入城市和第二第三产业,推动了二三产业发展,也提高了自身收入水平。但在新形势下,依靠行政命令、层层分解任务、粗放式的传统远程培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趋缓,培训要求进一步精确化。有学者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虽然这一观点还有争议,但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局面已发生改变却是不争事实。转移速度放缓和规模趋小意味着过去“撒网捞鱼”式的培训已无法保证培训效果。第二,“家庭农场”的新生产方式、新经营理念产生新培训需求。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该经营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经营家庭农场对农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懂管理、了解市场,对农业技术也有更迫切的需求,远程培训要适应需求的变化。第三,新生代农民的新观念、新追求对培训提出新要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劳动力流动,农民思想观念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不少80后和90后农民不再把进城打工看作是简单的收入来源,而是重要的人生历练和创业资本。面对培训对象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需要重构体系,构建一个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保障机制。

一、远程培训制度实施现状调查

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实施情况,完善现有培训制度,课题组于2013年7月在安徽省宿州市某村,针对培训方式、内容、时间和费用等情况展开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6份,收回94份,有效问卷90份。

(一)调查对象描述

从表1可以看出,受访者年龄大多为中青年,文化水平较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主体,但存在个别高学历者,相比于过去这是一个重要突破。本次调查中,发现从事传统大田作物种植的人数不多,但仍占第二位,说明该项种植对该村仍有重要意义。目前排第一位的是大棚蔬菜种植,从事人数占36%,但仍未超过半数;还有少数从事花卉和养殖业;由于该村离水源较远无人从事水产业。

(二)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制度供给现状

该村在2013年上半年举行了5期各种类型的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培训人数累计50余人次。培训主要围绕农业、农村的实际生产需要,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少部分培训涉及农业管理、农机维修技术以及创业技能。培训按照分类项目实施,具体包括阳光工程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科技示范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主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和从事农业经营管理、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培训时间一般为5天,中央、省级财政补助约780元,市、县配套每人50元;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主要面向有参训意愿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普及性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次,省级财政补助115元,市、县配套每人100元;提升性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4天,省级财政补助500元,市、县配套每人100元;农民创业培训主要面向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农民创业培训补助标准为人均1 200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1 100元,市、县配套每人100元;农民科技示范培训主要面向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的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中央财政补助约220元,省级财政补助60元。

表1 调查对象情况表

(三)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制度需求现状

据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希望今后进行的农村培训形式中,以现场指导居第一位,占51%;远程培训列第二位,占36%,乐意采取远程培训方式的人数超过三分之一,说明该种培训方式已经得到农民一定程度的认可。在培训内容方面,受访者希望获得农业技术培训的占78%,农业政策信息占17%,管理知识占30%,实用技能占61%,市场信息占51%,科普知识占39%。在培训时间和培训费用方面,受访者接受情况见表2。

表2 远程培训需求情况

(四)政府管理服务现状

宿州市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宿州市2013年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实施办法》,确保培训工作有章可循。实行农委一把手负责制和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制,逐级落实责任制。严格按照培训机构认定条件和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招标培训机构,择优认定新型农民培训机构。强化培训过程监管,做到每月一点评,两个月一通报,每季度一督查,半年一小结,年终验收考核。建立信息监管系统,及时将农民的基本情况、培训情况录入计算机,建立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该市农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考核工作,通过专项督查、抽查,并结合平时掌握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考核结果计入民生工程考核总分。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取消其下一年度承担培训任务的资格。

(五)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制度绩效

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持基本认可的态度。在培训内容方面,有60%的受访者认为远程教育培训的内容基本符合村民需要。在培训效果方面,约有10%的受培训者认为培训效果很好,有40%的受培训者认为培训效果较好,有26%的受培训者认为培训效果一般,有24%的受训者认为培训效果较差。

二、远程培训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小范围调查来看,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形式已经为多数村民接受,但仍有部分村民对培训满意度不高,反映出目前的培训体制存在不少问题。在调查中,有近48%的村民反映并非自愿参与培训,多碍于村干部的劝说才勉强参与。村民对具体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缺乏自主选择权。同时,时间安排上也存在冲突可能。这些都是自上而下式的远程培训难以克服的问题。最后,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存有一定的距离。还有些问题潜伏于表象之下,游离于直接感受之外,但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缺乏

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存在诸多问题的首要原因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无论是私人产品还是公共物品,以需求为导向的生产和供给都不是新话题。现代社会的公共产品供给是以需求为落脚点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直接关乎最终的供给效果:服务满意度、服务供给效率以及服务公平性。农民通过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自下而上的传递需求信息,影响公共决策,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具体培训需求,避免提供农民不需要的公共服务,从而提升农民的服务满意度。需求表达机制是提高服务供给效率的关键,只有符合农民需求方向和满足其需求水平的供给才能是有效率的,即满足农民需求的供给是有效率供给保证[1]。因此,构建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是维护农民平等享有公共服务权利的有力保障,可以为农民有效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提供良好平台。

(二)相对于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

需求表达机制只解决了为谁提供和提供什么的问题,由谁提供和怎么提供则需要供给方给予回答。在这里上述两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归到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上。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供给不仅要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满足教育需求,而且同时符合公平和效率原则。因此,有效供给问题涉及培训的数量、质量、结构、公平和效率。第一,培训手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限制了培训服务供给。调查村远程培训服务对互联网的使用很有限,培训大多采用村卫星电视或是乡镇集中远程教育的方式。后者无形中增加了培训成本,降低了村民培训的积极性。第二,培训形式过于僵化,培训供给与需求错位。在远程培训中,培训机构主导培训内容,村民只能被动消极选择。在履次消极选择之后,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可想而知,培训最后演变成“分配任务”。第三,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村民对培训效果的不满,部分原因归于供给与需求的错位,还有部分原因在于对所提供远程培训服务质量的质疑。远程培训并不是简单的播放视频,互动学习也是培训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往往出现“一播了事”的情况,在学员提问与讨论方面还远远不够。第四,远程培训需要提高社会参与度,以提高培训的公平和效率。公共物品由全社会参与,采取多方供给已是常见方式。但在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服务提供上,看到的更多是政府行为,民间力量没有得到充分调动,许多农村劳动力转移远程培训试点机构往往是政府事业单位。可以说目前的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相比于其他公共就业服务而言,开放度较低。单一的政府供给不仅无法保证供给,也无法实现服务的公平。

(三)政府管理服务存在缺位

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和培训资金的控制上,而在更好地服务培训对象方面缺少考虑和具体的制度设计。除却培训费用,政府在其他方面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第一,至今政府部门还未能准确掌握地方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培训意向以及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由于缺乏基础信息支持,培训往往缺乏针对性,开设的课程对农民自然缺乏吸引力。第二,政府在整合培训资源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安徽宿州农村远程培训渠道有:先锋网、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阳光工程。各培训渠道管理机构交叉、缺乏统一,容易出现重复培训现象。因此,需要政府整合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资源,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沟通各培训渠道,同时又能集中反映服务对象的需求。第三,缺乏科学完整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培训机构才能对培训不断修正与改进并取得理想效果。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上公布的阳光工程培训验收标准为例,强调基础教育条件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但最终的培训结果没有列入考核。显然,这样的培训评价机制很难起到应有的监督、惩罚、奖励作用。

表3 阳光工程培训验收标准

三、构建需求导向的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制度

(一)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需求表达机制

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建设一般涉及以下几方面:需求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的组织化程度;乡镇政府的服务意识与执政能力;农民人大代表的需求表达作用;村民委员会的需求表达功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的渠道等。对于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而言,较为有针对性的建议包括提高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的组织化程度,以及拓展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渠道。

1.提高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的组织化程度。中国农民长期处于分散状态,个人无法也不愿独自承担利益表达的成本,“持续不断的利益表达耗费量是惊人的,勉强维持生计的集团和个人可能无力承担”[2]。最终结果是农民个体缺乏主动表达诉求的动力,而通过组织的利益表达形式普遍效能较高。组织表达方式有两种,即通过正式的政治组织表达和通过民间组织进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努力推行村民自治,但从实践情况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村民通过政治组织表达诉求的方式,由于历来对权力博弈的敏感,以及集体行动的困境,收效甚微。因此,推进原有需求表达框架下的活动面临较大阻力,需要另辟蹊径以改变现有的需求表达机制格局。

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建立了各类农民组织,如欧洲有跨国性的欧盟农民利益集团,美国有美国农场局联盟,爱尔兰有爱尔兰农民协会,日本有全国农民总同盟等[3]。这些国家的农民借助集体的力量表达诉求,选择利益最大化的方案。该方式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的需求表达组织化具有借鉴意义。农村合作社和各类农业协会就是现实的组织化载体,其作为农村的民间组织,了解农民的切实培训需求,具备组织化表达诉求的能力。近几年,各类农村民间组织在农村迅速发展,截至2011年6月底,宿州市依法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 408个,总量居安徽省第2位,仅次于亳州市,被农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示范社67个①http://sz.ahxf.gov.cn/nytd/jsxnc/133209.SHTML.。同时农村民间组织也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包括财政支农项目的资金补贴、信贷资金倾斜以及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这些组织的发展以及政府的支持为组织化表达培训需求提供了保障。

2.拓展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渠道。需求表达机制制度化就是提供一条稳定的、低廉的需求表达渠道,保证农民在合法的框架中表达需求。提高表达渠道的效能,实现渠道多样化,或者说拓展需求表达渠道是必要的。拓展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制度:农村公共产品的民意调查制度;公共产品决策的听证制度;“一事一议”制度。这三种制度中民间调查制度对于远程培训而言更具可行性,而听证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对于远程培训可操作性不强。

对于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来说,农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因此,应将农民真实的需求意愿作为供给的重要依据。民意调查制度能准确掌握农民的真实需求,实现需求和供给的对接。在实行方式上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民意调查,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可以将调查分为常规调查和临时调查,前者定期进行,后者针对特殊事项进行。

(二)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多方合作机制

1.发挥农村合作社的社会网络优势,提高远程培训质量。农村合作社具有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远程培训通过这个网络能够极大地提高培训质量。农村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和大股东往往是当地种植养殖大户、经纪人、技术能手或是有专长的干部,企业成员多是与其在业务和利益上有关联的龙头企业,事业单位成员则一般是业务相关的农技推广部门。可见,农村合作社既可以掌握培训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又拥有培训场所、设备、师资,甚至是实践基地和资金扶持。

2.将远程培训与国家项目的实施相结合,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在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中,要充分利用国家项目资源,以提升资金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培训。农业部门有很多农业重点项目,包括高产创建、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秸秆生物反应堆、户用沼气以及标准粮田项目等。实施这些项目的落脚点在农民,需要对农民进行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拥有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现成的培训网络,可以和农业部门的这些项目结合,对农村学员进行远程培训,进行资源互补。除此之外,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阳光工程也是重要依托。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远程培训定点机构,可利用其既有师资、场地以及其他教学资源进行阳光培训。2010年辽宁省推行普惠制农村劳动力转移远程培训工作,在全省设立了200个定点远程培训机构②http://www.ln.hrss.gov.cn/ln/99/620/2010/09/i14117.shtml.。

3.各类培训、教育机构密切合作,保证远程培训的可及性。往返于培训地点和村庄的时间和路费也是学员考虑的成本组成部分。因此需要考虑与各类培训和教育机构密切合作[4],尽可能减少往返成本,保证远程培训的可及性。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资源除了专门的定点培训机构外,也要善于利用“农远工程”培训资源和基层党组织培训资源。第一,“农远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从2003年启动,现已基本搭建了覆盖全国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可以在充分发挥“农远工程”教学作用的同时,与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结合,为农民提供各种培训,提升“农远工程”的社会效益。第二,乡村基层党组织培训资源即“远教”培训资源,是为强化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素质,以及推进农村信息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安徽省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将党员“先锋”教育基本普及到各基层组织,可保证远程培训的可及性,降低培训成本,调动村民培训的积极性。

(三)强化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

政府在对包括远程培训在内的各类培训服务中的作用应有清晰定位,不应过多干预,而应减少管理,提供更多的服务。对于政府管理,一方面要缩减管理职能,另一方面需要尽可能履职尽责。

1.打破传统思维,建立“三位一体”评价机制。

在政府履行管理职责方面,应建立集培训评价、激励和学习于一体的评价机制,对培训活动过程和成效进行测定、分析、比较。最终的评价结果既可以是激励的依据,也可以成为培训机构学习和改进培训方式的重要参照。

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前者是指远程培训评价应遵循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的价值判断。后者是指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技术要尽可能简单易行,以便于实施和操作。二是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前者是指评价标准一致,后者是指在实施评价时应区分不同层次的部门与机构,提出不同的要求,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与评价程序的选取都应考虑这种差异。对于培训机构的激励,一方面可以考虑以奖代补,利用培训补贴资金和其他渠道筹措的经费建立培训奖励基金,对培训成效显著的机构进行奖励,以更好地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培训基地评比,对培训经费捐赠者、培训成绩突出的个人和机构授予荣誉称号等。

2.整合资源网络,构建虚拟政府。目前,政府机构已经把基于网络的信息和服务应用于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领域,如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但是这些创新更多应用于单个机构的网站,倾向于简单的信息发布功能,忽略了网络应用背后的政务流程再造或政府重塑。在我国,利用信息技术重新激活政府并推动政府现代化已不是新生事物。然而目前的电子政务往往虚有其表。究其原因,部门权力的调整和重新分配是阻碍电子政务推行的关键因素。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服务所涉及的部门以及权力资源相对简单,以此项服务为突破口,构建一个联合多组织的虚拟政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虚拟政府构建首先要明确其拟实现的功能模块。针对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的虚拟政府网站可以整合以下功能:第一,信息发布功能。这项功能既包括传统的政策信息,还应提供其他服务。这些服务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和服务提供经验分享,以及培训课程和培训机构信息。第二,信息搜索功能。减少信息搜索成本是构建虚拟政府的初衷之一,因此有必要强化这一功能模块。第三,互动交流功能。论坛是实现这一功能的重要形式,能够较好地调动各方积极性并充分利用民间智力资源。同时资源的上传和下载也应是互动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网络选课功能。传统的远程培训课程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容易出现供需错位现象。通过网络选课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利用培训资源。明确网站的功能后,根据业务需要对信息在各部门、机构和村民间的流动进行优化,最终实现服务的网络空间整合,构建相对有效的虚拟政府。

四、结束语

农民职业化以及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对农村劳动力远程培训提出了新挑战,需要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一切回归到农民的现实需求上来。因此,以需求为导向的远程培训制度变革势在必行。通过该制度的建设能够提高村民培训满意度,极大地调动培训积极性,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为产业升级以及农业现代化进行知识储备。

[1]李燕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3]张红云.专业合作社培训新型农民的优势及其路径拓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

[4]王科.网络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多方联动平台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9).

G434

A

1672-3805(2014)03-0043-06

2014-03-16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下的公共就业服务研究”(12YJC840037)

王浩林(1979-),男,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非营利组织。

猜你喜欢

劳动力远程农民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饸饹面“贷”富农民
远程诈骗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