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问题刍议

2014-01-16武瑞莲

关键词:科技进步现代农业黑龙江省

刘 萍 武瑞莲

(1.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问题刍议

刘 萍1武瑞莲2

(1.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在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已取得很大成就,但还存在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健全、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产品加工率低及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为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的发展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问题;对策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是当前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1],先后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先进农业技术2 000多项,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改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在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总体看,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切实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体现在化肥利用、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农业科技进步贡献方面相对薄弱。

1.化肥利用率。化肥利用率代表农作物对于化肥的有效使用率。黑龙江省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1 002.6亿斤,粮食大量增产的同时,化肥利用率增幅却很小。据统计,黑龙江省每年使用化肥的总量在460万吨左右,其中有效用量为160万吨,化肥利用率占34.8%,接近我国化肥利用率的平均水平。

2.农田灌溉水利用率。黑龙江省水资源总量偏少,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灌溉水利用系数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灌溉水利用率47%,截至2011年灌溉水利用率已提升到55%,同比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5%。按2006年0.47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全省农业生产每年被浪费的水资源接近100亿立方米,目前灌溉水利用率虽已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3.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2011年8月30日“全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会议”指出,中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52.28%,比2005年增长16.38个百分点,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黑龙江省2011年农机总动力达3 73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8%,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8.6%,居全国前列。

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是衡量一地科技转化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2]。2012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3%,相比于我国57%的平均水平差距不大,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见表1),除云南、西藏等少数地区外,黑龙江省与之均有差距,与北京等发达地区差距达16%。

表1 2012年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较

二、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黑龙江省农业科研管理为政府主导型,部分科技成果偏离生产需求方向。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技术集成和配套不够。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虽有大幅提升,但在某些领域供给能力薄弱。据统计,除大宗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外,过半数以上的蛋鸡及肉鸡、生猪、奶牛良种以及90%以上的花卉品种、高端蔬菜良种依靠进口;黑龙江省逾70%的高端农产品加工机具依赖进口。

2.农业科技投入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当前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仍是资金短缺,同时,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方式不科学等直接导致投入效率低。一些长期性和基础性农业科技工作尚需建立稳定的支持机制。据统计,中国农业科研财政投入与农业GDP相比,仅为0.49%,远小于1%的国际平均水平,而黑龙江省则更低。长期以来,农业科研经费以竞争性投入为主,持续稳定支持经费比例偏低,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如黑龙江省在产中研究阶段较多地体现农业科技投入,而产前特别是产后研究非常薄弱,农副产品的贮存与保鲜、运输及加工技术缺乏。

3.科技创新及推广协作较弱。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农-科-教及产-学-研相结合。目前来看,该体系表现为条块分割、力量不集中,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科技创新不完善具体主要表现为:创新机构的各参与主体间分工不够明确;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缺乏计划性和协作性;制度与投入保障缺乏长期稳定性;农业科技创新的市场发育不健全等。科技推广的限制条件具体表现为:资金供给不充足;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低不利阻碍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科技推广工作队伍不稳定;农业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周期长、地域性强,难以实现商品化;基层经济组织涣散,难以承载科技推广职能。

4.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农业发展主要需要两类人才,一类是主要从事科学理论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另一类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劳动力和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3]。从科技人才总量上看,黑龙江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尚未解决,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调查显示,黑龙江省大部分农业类大专院校、科学研究院所均位于地市级以上城市,大约80%的科技人员集中在城市,县乡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则相对缺乏且分散。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力量之一是企业。研究黑龙江省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职工学历要求(见表2),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如北大荒集团、完达山乳业集团与作为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伊利集团(大专及以上75%、其他25%)相差不大。总体素质偏低,学历水平主要集中在大专,中专以下所占比例偏高。

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70%,高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40%的平均水平,但相比转化率为80%的发达国家来说仍有一定差距。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现有农产品加工厂1万多家,稍具规模的约有5 000家,产值1 000万元以上的仅有15家,产值过亿元的仅有2家。农产品产量高而附加值较低,农业产业化规模不足。目前,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水平为40%,与我国平均水平55%相比有一定差距。

三、黑龙江农业科技进步影响因素综合评价

1.评价体系框架结构。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受制于诸多因素,其影响程度不一。本文确定5个总评价指标: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化学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农业管理技术、农业服务技术和10个具体指标:良种、种养新技术、农药使用、化肥施用等。评价体系如表3所示。

表2 黑龙江省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职工学历要求

表3 评价体系

2.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的诸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聘请省内外从事农业科研及实践的专家及学者(主要来自于省农委、省内外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进行重要性打分,针对回收问卷利用AHP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问卷共发放98份,回收有效问卷86份。

应用AHP设置农业科技进步影响因素各指标权重的思路是:第一步,建立递阶层次模型;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第三步,求特征向量和特征根;第四步,进行一致性检验。

第一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要将各指标按照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形式进行排列(见表3)。本文分析的目标是评价对农业科技进步有影响的各因素。准则层则是为实现预定的总体目标而采取的诸项措施及方案等。针对此项研究,农业科技进步AHP模型中的准则层主要包括对农业科技进步施加影响的若干指标,即农业化学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例如发酵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分子育种技术等)、农业管理技术(是指以农村从业劳动者为中心开展农业活动所涉及的管理技术)、农业机械技术(用以节约劳动力投入,减缓劳动工作强度,增强农业生产率的农业机械所涉及的先进技术)、农业服务技术(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研发、推广及应用等各项服务的技术)。指标层表示评估准则层包含的各具体措施,本文中各准则层均包含两个具体指标。

第二步:构建判断矩阵。对每一层次上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所打分值构成层次分析判断矩阵的信息基础,用矩阵形式将这些比较数值表达构成判断矩阵。本文根据AHP标度,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及分析讨论,运用层次分析法,比较同一层次中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中同一因素的重要程度,构建成对比较矩阵(见表4~6)。

第三步:根据判断矩阵计算权重。通过计算判断矩阵PA-B中每一行数值乘积的5次方根得到:

计算B层指标的相对权重Wi,得到:

进而计算判断矩阵PA-B的最大特征根λmax

表明此判断矩阵的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同理,根据以上步骤可以依次得出PB1-C、PB2-C、PB3-C、PB4-C和PB5-C各矩阵的相对权重(如表5),这些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即CR。

表4 B层指标相对于A的判断矩阵(PA-B)

表5 C层相对于B层的权重值

第五步:根据表4中的B层指标对于A层指标计算所得权重值,以及表5中的C层指标对于B层指标计算所得权重值,并结合2011年末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5%),通过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公式得出以上各影响因素相对于农业产出的贡献率。

表6 2011年末农业科技进步影响因素的贡献率

3.综合评价。分析农业科技进步的各影响因素,可见其重要性各不相同。从表6可见,农业劳动者素质(C7)排在首位,接下来依次为良种(C1)、农业社会化服务技术(C9)、种养新技术(C2)、相关政策法规(C8)、农药使用(C4)、农用新材料与新设备(C6)、化肥施用(C3)、农业科技信息(C10)及农业机械总动力(C5)。继而进行总体归类分析可发现农业管理技术(B4)(包括C7和C8)、农业生物技术(B1)(包括C1和C2)、农业服务技术(B5)(包括C9和C10)、农业化学技术(B2)(包括C3和C4)、农业机械技术(B3)(包括C5和C6)五项指标在农业科技进步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9.44%、26.91%、18.41%、9.55%和5.67%。其中农业管理技术(B4)所占比重近四成,表明农业劳动者素质及政府相关政策法规对于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较大;农业生物技术(B1)(良种、种养新技术等)对农业产出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服务技术(B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业信息技术等)对农业科技的影响逐渐增大;农业化学技术(B2)(化肥与农药等)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有所减小;而农业机械技术(B3)的作用处于弱势。

目前黑龙江省农业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渡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制约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因素,因此黑龙江省应充分运用现有研究成果加大对农业科技影响较大因素的投入。运用AHP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量化农业科技专家的经验,为农业科技发展及进步提供理论指导,但此方法量化的因素较少,尚存在一定局限性。

四、对策与建议

1.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自主创新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加强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黑龙江省要将优化创新环境作为加强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为加快重大科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品种改良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及高新技术研究,政府要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积极发挥服务作用。可增加自主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投入,从体制、机制、财税金融等政策上为自主创新营造有利环境;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行为进行必要的保护;建立以鼓励冒险、分散风险为主导的风险投资制度;健全开放共享、绩效考评等机制和政策,形成完整的数据和资料共享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和完善创新平台、创新检测平台等,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所需的技术支持等。

2.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公益性质,因此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既需要有国家财政资金支持,还可以吸纳社会资金、外商投资,以及以农民组织共同投资等。为保持农业科技创新长效性,有必要提倡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在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吸引企业、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投入以及民间资本投入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调整投入结构,保证科研投资行业结构与农业总产值行业结构的一致性;明确投入重点,加强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新兴育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机械技术以及成套装备技术等的投入;加强相关法规的建立,成立由政府牵头的监督机制,以保证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等在农业基础科研、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及推广等方面的有效运用[4]。

3.建立合理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技术研究、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等部门,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协调,以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试验为基础,以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为核心,以农业科技产业高效益为目标,以国家有关政策支持为保障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5]。创新体制方面:依据黑龙江省资源优势与特色农产品,以有明显科研优势的农业科研单位为主体,整合区域内农业科技力量,形成有一定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基地;明确各科研主体间的分工,对现有科技机构的学科设置进行合理布局,强化科研开发队伍的建设;明确政府职能,主要从立法、政策、信息等宏观层面进行服务和调控;建立高效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广体系方面:对不同的农业技术采用不同手段进行推广。例如,公共技术具有公益性及风险性,推广必须坚持政府主体导向作用。半公共技术建议采取政府调控结合市场机制的方法,防止政府的过度干预;私人技术则可完全由市场机制来优化其资源配置[6]。

4.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的科技工作人员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从业劳动力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具有重要作用[7]。面对农业科技人才总体素质相对较低的现实情况,要做好以科技培训和推广为重点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一要加快实施人才战略,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素质,使用激励机制,减少人才流失,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用人机制。二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强不同层次的农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制度,针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科技工作者,可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对于当地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做好宣传调动工作,并根据不同情况加强培训。三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科技培训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5.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及农产品附加值。

一是将科研与市场开发有机结合,农业科技开发和转化并重。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继续以政府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节约成本,缩短开发和推广周期,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二是着力于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产品加工链向多功能产业链方向发展,促进农产品生产企业化经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1]蒋和平,崔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J].科技成果纵横,2009(4).

[2]刘家平,卢进,黄江康.广东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8(5).

[3]袁建新.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J].农业经济问题,2003(8).

[4]黄天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5]朱春江,Surendra P.Singh,Sammy Comer,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SWOT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3).

[6]信乃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10(4).

[7]黑龙江农业信息网.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EB/ OL].[2007-07-09].http://www.hljagri.gov.cn/fxyc/kj/200707/t20070 705_136051.htm.

F303.2

A

1672-3805(2014)03-0020-05

2014-03-2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现代农业背景下东北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11YJC630138)

刘萍(1975-),女,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及农业产业集群。

猜你喜欢

科技进步现代农业黑龙江省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中国建材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