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容易造成麦类发黄(白)症状的几种除草剂

2014-01-15曹立耘

山东农药信息 2013年12期
关键词:药害麦苗传导

目前,用于麦田的除草剂日益增多,在除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些年来,从使用情况来看,有些除草剂如果不按要求使用,便会造成药害,使小麦叶片发黄,应引起注意。

1、乙羧氟草醚。在一些地方使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往往会加入助剂,这种助剂大多数是用10%乙羧氟草醚乳油。苯磺隆是磺酰脲类内吸传导型芽后选择性除草剂,茎叶处理后可被杂草茎、叶吸收,并在体内传导,通过阻塞乙酰乳酸合成酶,使缬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受到抑制,阻止细胞分裂而使杂草死亡。而乙羧氟草醚为触杀性除草剂,能防除麦田的多种阔叶杂草,药物被杂草植物吸收后,生成对植物细胞有毒性的四吡咯,积聚而发生作用,作用速度快,活性高,该除草剂在小麦田正常施用时,即有可能在麦叶上产生触杀型药斑,或引起麦苗黄化,施药量过大时,施药后遇低温对麦苗的药害会更严重,可造成麦苗严重发黄,甚至整株枯死,其药害一般在施药后2~3天即出现症状,如果症状较轻时,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行恢复,如果症状较重,可以通过喷施复硝酸钠、腐殖酸、芸苔素内酯等药、肥促麦苗恢复生长。

2、氯氟吡氧乙酸。该除草剂是一种乳油制剂,为内吸传导型苗后除草剂,常用于小麦田茎叶处理防除阔叶杂草。施药后药物很快被植物吸收,敏感杂草出现典型的激素类除草剂反应,导致植株畸形、扭曲。在耐药性植物小麦体内,药物可结合成轭合物失去毒性,从而具有选择性,对小麦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一般在小麦2叶期至孕穗前均能安全使用,一般常用量为每亩50~70毫升(200克/升氯氟吡氧乙酸乳油)。但如果在小麦生长后期,如果用于防除麦田阔叶杂草,使用上述氯氟吡氧乙酸乳油,每亩用量增加到450毫升,小麦就有可能出现严重药害,甚至出现死苗,施药后2~3天就能看到药害症状,小麦叶片发黄,植株畸形、扭曲等。

3、精恶唑禾草灵。精恶唑禾草灵为小麦田的茎叶处理剂。主要用于防除小麦田的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一般每亩用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50~60毫升。春季草龄大时可适当增加用药量,但亩用量不宜超过150毫升,否则容易产生药害。用药量大时,药后3~4天小麦叶片开始发黄、变软,植株矮缩不长,杂草叶片也发黄。如果在低温霜冻期使用该除草剂,麦苗更容易发生药害,除草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4、唑草酮。该除草剂为触杀型选择性除草剂,常用的有40%唑草酮水分散粒剂。喷药后能很快被杂草叶片吸收,破坏杂草的细胞膜,使其失水枯死,杀草速度极快。如果在麦田使用不当,对麦苗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药害,特别是在光照条件好时,更有利于药效的充分发挥,同时也易发生药害,值得注意。主要表现为受害叶片上会出现黄色的灼伤斑,通常在用药量过大,药液浓度过高时,或者与其他药剂加乳油制剂混用时,更容易出现药害。唑草酮无内吸传导作用,药物不会在植株体内传导,通常不会引起全株死亡,带有药斑的基部叶片,在新叶长出后会逐渐被覆盖,对产量无太大影响。

5、炔草酯。炔草酯是小麦田常用的内吸性茎叶处理剂,用于防除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药物由叶片和叶鞘吸收,经韧皮部传导,积累于分生组织内,抑制乙酰辅酶A羧化酶,使脂肪酸合成停止,细胞的生长分裂不能正常进行,膜系统等含脂结构破坏,最后造成杂草死亡。从药物吸收到杂草死亡,一般需经1~3周的时间,温度高时药效发挥快,温度低时药效发挥慢。如果温度过低使用,不仅影响杂草效果,而且也可能会发生药害,小麦生长不良时易发生药害,导致叶片褪绿发黄,在田间成片发生。对受害麦苗可通过喷施腐殖酸盐、复硝酚钠,对麦苗较快恢复有较明显的作用。

6、异恶草松。异恶草松又名广灭灵,为选择性芽前除草剂,能防除用乙草胺等常用除草剂难以防除的多种恶性杂草。因此,油菜在种植区使用较多,用于防除油菜田的杂草。但该除草剂与土壤有中等的黏合性,在土壤中的生物活性可持续6个月以上。豆田施药后当年秋天(即施药后4~5个月)或次年春天(即施药后6~10个月)都不宜种植小麦、大麦、黑麦、谷子等作物。异恶草松用于防除油菜田杂草后,如果种植小麦、大麦作物,该除草剂被作物吸收后,主要抑制其体内叶绿素的生物合成,药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无色素,出现白化,如果在用过该除草剂的地里种植麦类,基本上可以认定是异恶草松造成的药害,造成的这种药害难以补救,即使使用促进作物生长的药物或肥料,也不能保证麦苗能恢复正常生长,应特别注意。 (曹立耘)

猜你喜欢

药害麦苗传导
红绣鞋
玉米除草剂药害的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
小雪花与麦苗儿
骨传导自行车头盔
胃弱喝点麦苗汁
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传导机理研究
胃弱喝点麦苗汁
果树药害补救方法
农作物药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