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念恩师刘明源先生——从回忆中初探先生的二胡风格性教学

2014-01-14吴晓芳

乐器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二胡乐曲笔者

文/吴晓芳

(作者系: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民乐学科二胡讲师)

刘明源先生是近现代中国最优秀的民族拉弦乐演奏大家,被公认为一代“胡琴宗师”。他精通板胡、高胡、二胡、中胡、京胡和坠胡等多种乐器,技巧娴熟而流畅,风格洒脱而细腻,且极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更享有“中国弓弦乐之圣手”的称誉。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弓弦艺术上,还体现在他对民族乐器(主要在板胡上)的改革,及编创了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且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族器乐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刘明源先生注重示范性教学,因材施教的同时,还非常重视风格性音乐处理,并在帮助学生解决技术性难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聆听、思考、传承与创新。本文笔者将通过恩师刘明源先生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在专业课堂上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以此为坐标来初探先生的二胡风格性教学。由于篇幅有限难以涵盖先生作为胡琴教育家的全部,只得管中窥豹,点滴中体会胡琴大师对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思索。敬请同门师姐师兄,业界专家同仁,赐教、指正。

一、先生在教学中注重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与影响

先生对民间不同形态的艺术形式长期关注,生活中的他喜欢相声、曲艺、快板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先生的语言也以诙谐、逗乐,描述人和事入木三分在圈内闻名。他热爱地方戏曲,对京剧、秦腔、评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研究颇深,还是位超级票友。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声腔是旋律的灵魂,板眼则是节奏的根本,戏曲的板腔体在先生风格性的教学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在课堂上,他注重传统的、口传心授的、示范性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民族器乐教学中,演奏示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点对于演奏家出身的先生来说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每次的示范他都力求完美,从不懈怠,学生在大饱耳福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先生对教学的全身心投入。

(一)从授课曲目选择中体现先生风格性教学的多样化

先生不仅在演奏上是风格大师,在教学中他同样注重学生对于不同地域音乐风格的理解与掌握。在笔者大学四年学习期间,跟随先生学习二胡和高胡(作为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的教授,先生主授板胡、二胡和高胡)。先生不断在教学计划里增添新的风格曲目来强化教学内容,以渐进的方式向学生渗透他的风格性教学理念。先生的教学思路清晰明确,他认为地域音乐风格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韵味模仿上,而是要更多地体会风格的多样化,明白风格的出处。他常常从音乐学的角度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用朴素鲜活的语言、民间曲调的哼唱,让学生多些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先生希望学生在保留风格特征的基础上,要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同时推陈出新,完善自己的演奏。此外,先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笔者是从南艺附中毕业的学生,对北方风格乐曲的掌握属于典型的水土不服,而先生并未将北方风格强加,而是像老茶客保养紫砂壶一样,一次次拿茶水淋壶,直到茶色浸入紫砂壶中,这也使得笔者对不同地域音乐风格的掌握更加透彻明了。

(二)从乐曲处理上探寻先生风格性演奏的丰富经验

先生对乐曲的风格化处理是非常严谨的,当年他指导大学年轻教师演奏《二泉映月》,让笔者去找音乐学家杜亚雄先生转阿炳的钢丝录音原声带,仔细推敲后调整了业界常态运用的铿锵版处理,还致电张韶老师仔细询问具体的乐段截留问题。先生在教授风格性乐曲过程中,善于逐句逐字示范,有时还会演奏不同的版本供学生参考,一一对照,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加深印象,丰富演奏的风格手法。总而言之,在与先生求学求艺的过程中,先生以身作则传达了“广闻博识,积淀底蕴”的道理,让笔者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要广泛学习,汲取民族、民间之所长滋养自身;注重实践,提升眼界的同时,更要脚踏实地,以勤勉奠定坚实的艺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有望成为一名合格的艺术家。

二、先生在教学中注重风格性手法与技术并重的教学理念

学生在学琴时,会碰到不少技术性的难题,例如音准、换把、弓段力度分配平衡、均匀等问题,都需要老师对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这方面,先生就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集中解决一些演奏中的技术和方法的问题。

(一)集中解决技术和方法问题

先生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演奏中,有时音色不好,实际上并不一定是右手弓子的问题,也可能是因为左手。因此,在左手的技法上,先生对触弦要求较多:硬下指、软下指要区分,指力的深浅运用和指韵的丰富要求也要按不同地域风格对应去做。揉弦更是丰富:滚揉、压揉、扣揉和滑揉,混合型揉弦更是广泛运用。对于快弓的控制,先生主张小臂和手腕的有机合力。对于两手配合的技术问题,先生在教学中频繁地强化,通过练习曲的逐步加速来提高双手的灵敏度,增强两手的协作能力。对于乐曲中弓指法的安排,先生鼓励学生先自行定酌,在此基础上,再给出他的几种用法,不局限于一种,很是灵活多变。对于左右手的触弦和持弓的演奏方法等若干细节,先生并未要求和他完全一致,以自然、放松、好用力为准,追求音色的通、松、亮和美,这种民主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二)从戏曲剧种、地方乐种、西方弦乐中借鉴风格性的技术训练

先生在弓弦乐器演奏上,称得上是一位“风格大师”,能够熟练地演奏各地风格的乐曲。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学术传承,为了提高二胡的风格性训练水准,加快学生学习风格性乐曲的步伐,他在教学中大量采用与风格相对应的练习曲作预热和铺垫,为风格性乐曲的准确演绎做技术准备,还经常借用西方弦乐的一些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整体提升学生的技术状态。他不仅自己下功夫去了解与学习,还为笔者今后的艺术之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活学活用。

三、先生在传统教学中对于风格性音乐处理的思考与取舍

对于每首风格性乐曲的学习,先生首先会指导学生具体学习哪些演奏家的版本,然后与学生一起边听边分析,再逐一示范。小到左手滑音的运用,大到风格的解读,先生总是不断地思考如何更形象、贴切地演奏风格性乐曲,从不同的艺术形式获得更多的灵感,对音乐追求愈加精益求精、唯美唯真。

先生的风格转换能力极强,课堂上用多种胡琴自如地演奏“南腔”和“北调”,仿佛舞台上布景一般,从莺飞草长的江南三月倏地转到漫天黄土的西北高原。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成为笔者大学专业课堂里的必修课,这两个乐种的演奏形式是合奏为主,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前先生不仅要写合奏的总谱,而且一定亲自去排练。先生的人缘好,学院的师生员工都喜欢他,每次先生来大学,仿佛地心引力般总是被前呼后拥的人簇拥着,热闹得很。先生擅长营造和谐的氛围来做乐种的普及。对于合奏中风格的把握、音色的要求、声部的出入,先生几句幽默的比喻、地道的示范,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让主奏、伴奏同学愉悦地领会了传统乐种合奏中的基本要义,室内乐式的讲解让大家受益匪浅,同学们在音乐中学会了礼让、协作。考试后的聚餐更是热闹非凡,先生总是成为焦点人物,师生共享欢乐时光。

四、先生的教学体现师德高尚,核心在于人文关怀、长线育人

先生在教学中注重人文的关怀,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大事他鼎立相助,甚至有些两肋插刀的意味,小事上观察入微,先生善于运用浅显的语言生动、诙谐地化解学生种种思想疙瘩。当年笔者做事总有不周疏漏之处,无意也会招来闲言碎语,一次课后问先生该如何处理,先生教导笔者遇到冲突可以尝试“没电”状态,细一解释,才恍然大悟:人和人的冲突和龃龉就像是正负极电相互摩擦的火花,一方没了电,就失去了物理性的反应,电波自然消逝,实在是高明!

对于先生的教学回忆,这是第一次。套用二胡名师蓝玉崧先生的话: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不遮自己的丑,怀着真诚之意,抱着感恩的心,笨拙地、片言只语地描述先生真实的课堂集锦。借以怀念恩师,鞭策自我,教育后人。

猜你喜欢

二胡乐曲笔者
始乱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洞腔随想二胡独奏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思乡(二胡短曲)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悲伤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