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余琐谈
2014-01-14沈飞德
沈飞德
今夏,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赵昌平先生荐来王安忆女士父亲王啸平一组题为《南来北归雁》的遗稿。昌平先生郑重其事地给沈祖炜馆长写了信。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是当代著名作家,《百合花》等名篇吾辈年轻时就诵读过,而对她父亲王啸平感觉上有些陌生了。其实,王啸平是位很优秀的导演艺术家,只要一提起他执导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相信大家定会肃然起敬。起先我面对那一迭文稿,心中无数,不知作者记述那些人生往事是否适合发表。当读完文稿后,觉得文字朴实简练,内容丰富,新鲜、新奇,真没想到王安忆父亲有那么传奇的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爱的折磨与荣耀》一文。作者那种因无法尽孝对祖母、父母充满歉疚、自责,特别是对自己的母亲眼看着儿子远走高飞复杂心理的记述,令我心悸颤动,热泪难抑,不禁想起自己已逝世多年的母亲。一位对祖国充满赤子之心而毅然决然回国投身抗战的青年华侨与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清晰地呈现于眼前。
我们写历史习惯于宏大叙事,关注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在华侨的抗日战争史上,人们往往记得最多的是侨领陈嘉庚,不大会晓得陈嘉庚背后有多多少少像王啸平那样的人物,更不要说那些捐躯沙场的无名英烈。所幸近些年增多了不少许多反映爱国侨胞离别亲人,回到祖国投身抗战的事迹报道,使我们更多地看到华侨对伟大的抗战所做的巨大贡献。我觉得王啸平的这组文章既有史料价值,也有可看性,特别是作者历经磨难,依旧对当年的选择无怨无悔。我很快把决定刊用的想法告诉了昌平先生。不久我接到王安忆的电话,她告诉我她为父亲的这组文章写了个跋,还有父亲的小传。几天后我很高兴收到王安忆发来的邮件。我从王安忆写的跋中,了解到这几篇文章是她父亲最后的文字,也能更深切感受到这组文章在她父亲生命中的特殊意义。
当编辑最怕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南来北归雁》连《小引》共有八篇,限于篇幅,删去了《小引》和叙事不强、字数最少的《理想的观众》一文,此举有违王安忆“珍惜父亲留下的每一点滴文字”的意愿,曾心怀惶恐,未料在沟通时得到她的宽容与理解,顿有如释重负之感。此外,王安忆提供的好多张珍贵图片如她祖母的照片、父亲的手稿等也因篇幅的原因只能忍痛割爱。
记得十多年前编辑部同仁曾议论过请王安忆为“世纪遐想”栏目赐稿。如今,王安忆把她父亲的遗稿交《世纪》发表,虽然这段文缘姗姗来迟,却并不算太晚。我以为,在王啸平先生去世十周年之际编发他的这组遗稿与读者见面,对王安忆和她的家人而言,自然可以表达对亲人的深情缅怀,但这种缅怀显然已超越了私人情感的范畴,正契合我们编者的初衷,那就是更期待借助与推广这种文缘,为承续中华民族曾被一场场劫难破坏而依旧蕴藏无限生命力的文脉,做些有益的工作。
(2013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