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朗读中形象意味的获得与实现
2014-01-13白晓清
白晓清
此文为衡水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情境教学法在播音主持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编号jg2012042)。
摘 要:文学作品朗读讲求形象生动,这样才能感染和打动受众。文学作品朗读中形象意味的获得需要朗读者充分理解稿件,并且通过对内容“情境再现”,从而获得形象感受,并用恰切的声音去表达。
关键词:文学作品朗读;情景再现;具体感受;形象意味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1
形象意味是语言表达所体现出来的形象化的意蕴和味道,它使得人物的神态言行、场面境状、故事情节展现的更加栩栩如生。恰如其分的形象意味可以更加有效地打动表达作品意图,从而感染和影响受众;缺乏形象意味的语言表达,会使人感到平淡无奇,缺乏感情的融入。文学作品朗读要获得和实现形象意味需要做出以下努力:
1、理解稿件是获得形象意味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理解稿件是进行有效表达的第一步,是获得形象意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否则,有声语言的表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对稿件的宏观的和微观的分析和把握,形象感的获得也就难免会出现偏失,甚至会闹出笑话来。
对于稿件的理解不仅要了解其作者的身世经历、创作风格,也要了解文章的时代特征、创作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感情基调、脉络层次,当然,对于字、词、句的斟酌理解更是必不可少,只有做好全方位的工作,朗读者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表达才能更精准到位,才能更加形象生动、绘声绘色,更能体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意图。
2、再现情境是获得形象意味的内在动力
再现情境又称为情景再现,它是播音员在播音创作中调动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的重要手段。其含义就是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在播音员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态度、感情。
真实的情境往往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而出现在朗读者眼前的是缺乏生命力和动感的文字,但其内容却是鲜活而有生命力的,所以一定要透过文字的表面去用心领略其丰富精彩的内容。它就像发动机,为激发情感提供动力源,没有了这个过程,也就很难来谈朗读的情感表达。
3、具体感受是获得形象意味的必经阶段
感受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关键环节,是感受把文字稿件化为朗读者内心实有实物,是感受,催动朗读者内心主动接受、容纳、消化文字稿的多层刺激。感受是关键,是由理解到表达的桥梁。理解好作品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去把握好这些感受,可以让播音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声情并茂、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性。
4、形之于声是形象意味的最终实现
朗读者表达情感的实现形式是声音,而且是经过了对稿件的理解,经过了一系列的内心思想活动,发出了带有包含着丰富情感色彩的声音,这种声音,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很强的形象意味,这是通过对稿件的形象化的感受而获得的。形之于声的过程也可以称之为“以声塑形”,也就是用声音来塑造形象。比如这样一句话:“他飞快地跑了过去,小心翼翼地扶起了那位老人。”前半句要读的急切,节奏要快,后半句则要读的轻而缓慢,以体现扶起老人时的关切之情。再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里有这样一句话:“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里,很多人把“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几个短句从声音、节奏、语气色彩上读成一个样子,其原因就是缺乏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缺乏“情、气、声”的运用技巧,而恰当的处理方法则是:“红的像火”要有热烈感、跳跃感,气息稍急促,声音激越一点;“粉的像霞”要柔美感、铺展感,气息平稳些,声音柔和些,语速慢些;“白的的雪”。通過这样的语气就能产生形象化的感觉,从而语气中也就蕴含了形象的意味。声音的表达要做到形象、生动、真切,不能没有情的带动、情的融入、情的参与。
结语
文学作品朗读形象意味获得与实现的过程看似一个简单的过程,其实不然,它要经过朗读者的阅读、理解、思考、感受、甄别、分析等思维过程,然后运用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等播读技巧,并实现“情、气、声”的完美融合,最终用包含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和副语言进行有效的表达。这个过程不仅反映出朗读者朗读技巧的运用水平,还反映出其学识修养水平。
否则,光有形象意味,会一盘散沙,凌乱无序。一串项链之所以看着漂亮,不仅有美丽的珍珠,还因为那根串联的丝线,珍珠就是形象的话,那根线就是逻辑,朗读文学作品的道理亦如此。
参考文献:
[1]乔芳芳.情景再现在播音主持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6)
[2]郑丽.播音中情景再现全息性表达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08)
[3]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