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体现出的齐鲁文化特点

2014-01-13黄丽华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江城子苏轼特点

摘 要:本文结合《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创作背景,将其置于文学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分析,阐述所体现出的“齐鲁文化”特点,论述这种文化特点对苏轼创作以及个人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齐鲁文化;特点;影响

作者简介:黄丽华(1985-),女,新疆伊犁人,研究生,任教于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02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史和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系统中,“齐鲁文化”对中国古代士人影响最为深远,“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对曾仕于此的苏轼产生了巨大影响,构成苏轼性格的重要部分,对苏轼文学道路开拓和文学风格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江城子·密州出猎》奠定了苏轼豪放词的开山地位,苏轼这一词风转变与密州人文环境密不可分,本文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阐述体现出的“齐鲁文化”特点,进而论述这种文化特点对苏轼创作以及个人思想影响。

(一)强调忠义、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借叙事以抒怀,抒发词人关心国家命运,热切盼望到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爱国理想,体现词人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表达抵御外寇、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齐鲁文化江湖特色:强调忠义,崇尚气节。民族气节是爱国主义的道德基础,它以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原则,表现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强烈爱国意识。历史上齐鲁诸子,他们共同铸就了齐鲁文化强调忠义、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和同时代的文人相比,苏轼较早的透过表面的歌舞升平,看到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北宋王朝自屈辱的“澶渊之盟”以来,每年都要向西北边延的辽和西夏政权纳币求和。这种妥协政策,不但不能满足辽、西夏统治集团的欲望,反而助长了他们侵扰中原的气焰。熙宁期间,神宗派王韶驻守河湟一带,抵御西夏的入侵,取得了较大的胜利。一直关心西北边疆的苏轼,亲自率领士兵骑猎习武,随时准备奔赴疆场杀敌立功。满怀激情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之词。其词通体现出的齐鲁文化强调忠义、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突出表现齐鲁文化性格中重气节、轻生死、刚毅武勇、大义凛然的人生态度。

(二)粗犷豪放,刚劲勇武的狂野性格

受水浒情怀的影响,齐鲁人民文化性格,也就是所谓的“山东汉子”的性格,更崇尚一种粗犷豪放,刚劲勇武的狂野阳刚之气。所谓梁山好汉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气和气概,他们勇武无比,豪气凌云,丝毫没有脂粉气,绮靡气,而独具雄伟、劲烈的阳刚之氣。“山东汉子”性格折射出的是一种很强烈的阳刚之美。

《江城子·密州出猎》洋溢着这种富有阳刚之美的狂野性格。首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苏轼时值四十岁,在古代人们以四十即入境,故自称“老夫”,“聊”是“聊且”之意。意思是打猎本来是青年人的事,已年到四十原该没有这样的豪气了,这次却像年轻人一样发发这狂野。在这里苏轼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刚劲勇武、粗犷豪放的狂野太守形象。

《江城子·密州出猎》慷慨激昂、意气风发,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为的藩篱,一扫绮丽柔靡的传统词风,对自己这种创作尝试也颇为得意,在 《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东坡力求新变,在创作上大胆革新,开豪放一派“自是一家”,同时“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一句也同露出当地人民刚劲勇武、粗犷豪放的狂野性格特点。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初步确立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这与密州人民的性格特点以及齐鲁文化的特色不无关系。“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正是在齐鲁大地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东坡的词风才得以转变,开创出词作发展的新路。

(三)以民为本、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

在齐鲁大地这块文化源远的土地上,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是民本主义在战国时代发展的激进口号,到宋代更为激越,“水浒精神”,梁山好汉提出“替天行道”强调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独立品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齐鲁文化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展开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报答全城百姓们都跟随来看我出猎的盛意,我一定要像三国时的孙权那样亲自射虎。体现齐鲁文化以民为本的人道精神,可以看出苏轼与民同乐的情怀,正如东坡本人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这种平民气质,淳朴、厚重、善良的人格魅力,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这是历史的必然,与齐鲁大地淳朴、厚重的民风密切相关。苏轼毫无疑问是阳春白雪,但却也能在下里巴人中找到知音。正是这种生活态度,使他无论身处何处,总能找到自己的快乐,也最终造就了他千年以来的文人品格典范。

(四)以儒为主、各家的学术文化特。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用典故,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郡守,抵抗匈奴的入侵,立下战功,仅仅是报功时多报了六个敌人,便不公平地被坐罪削职,后来匈奴人又大举入侵,冯唐乘机进谏为他辩白,认为文帝赏轻罚重,处理不合理。文帝接受意见,即日派冯唐持节(使者所持以作为凭信的节符)赦免魏尚,恢复原职,同时还任命他为车骑都尉。东坡在这里用了典故,十分贴切,寓意也深远,从中表现了强烈的期望和深沉的感叹。苏轼离开朝廷在外任职,遭到排斥打击,政治上是失意的,与魏尚蒙冤受罪有相似之处,同时在抵御外辱、杀敌报国上,他以魏尚自许,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怀。不同的是,没有像魏尚那样被赦罪复职,重新受到信任与重用的好运气。“何日”即发问,即表现了他的期待和向往,又流露出他内心的不满和感叹。2

以上阐述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体现的四种齐鲁文化特点,浅析了这些特点对苏轼创作乃至个人品格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密州的两年,苏轼的创作发生了转折、飞越,品格得到了升华。通过分析词只能略知一二,结合苏轼在密州时期的整个创作我们会认识更加透彻。正如前辈所言:可以说苏轼之于密州,是密州人民之幸;密州之地的齐鲁文化之于苏轼,是苏轼本人之幸 。3

注释:

[1]见 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34页

[2]周先慎:《古诗文的艺术世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83页

[3]张崇琛:《密州的文化氛围与苏轼知密州时期思想与创作的转变》[J] 济南:齐鲁学刊,1999(1)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著 《苏东坡传》 张振玉·译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泽厚:著 《美学三书》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 夏承焘:著 《唐宋词欣赏》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4]饶小明:著 《东坡词研究新思维》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陈孝敏:著 《读文阅人》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6]梅大圣:《东坡密州词文化品格蠡测》 黄冈:黄冈时专学报,1999(2)

[7]朱秋德:《苏轼密州词及豪放词风谈片》 石河子: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

猜你喜欢

江城子苏轼特点
江城子·春潮不息
从善如流
从人出发——评陈其钢《江城子》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江城子,秋日送战友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以“情”之钥匙开启《江城子》感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