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作品中体现的生态美
2014-01-13李明红
李明红
摘 要:沈从文作为中国著名文学作家之一,其所创作的作品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所产生的影响都非常大。下面笔者基于生态学理论,对沈从文所创作的作品进行研究与分析,揭示出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美。
关键词:生命;作品;生态美;诗意;沈从文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1
一、栖居与文化
不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如何,人们所追求的和向往的理想生存境界仍旧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而这也是沈从文创作所追求的一种生态境界。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大多是以湘西世界作为其创作的背景,从其作品中所描述的这一湘西世界来看,其所描述的这一世界正是其所构建的一个宁静甜美自然王国。如在沈从文作品《边城》中,作者在描写茶峒环境时,就对茶峒山水、石头、游鱼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作者在其作品中所提到的这些地方,直到今天依旧有部分地区保留着原始森林,如武陵山区、茶峒以及酉水流域等,这些地方河谷幽深,且交通严重的阻隔,受外界的影响较少,其生态与地质均保留着以往的原始形态,该作品承载了作者生态理想,作品中所阐述的这些已经超越了其所处的现实社会。此外,《桃花源记》和《边城》写作原型为东晋武陵蛮的真实写照,二者存在着某种精神联系,均体现出了一种人们对于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皈依。
独特地域文化也营造了一个独特人文景观,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所描述的这一湘西世界位于湖南西部,和貴州、四川以及湖北交界,被云贵高原以及武陵山所围绕。该区域高山围绕,且滩多水急,保留了较为浓郁的区域色彩,而这种纯朴乡情以及清新山野也成了沈从文心中的圣地,从沈从文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其对于湘西自然风物秀美脱俗的大力赞叹,如在描绘湘西山的时候,沈从文用“群峰竞秀和积萃凝蓝”等语句来进行表述。从生态学来看,人对于自然界有一种依存性。沈从文在其作品《边城》中,通过河街、高山、吊脚楼以及河流的描述,将人事和景物有机结合一起,通过人景互相辉映,将湘西世界这种独特的民族风情体现了出来。吊脚楼作为湘西世界所特有的一种生活景观,蕴含了湘西少数民族所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吊脚楼掩映于群峰流水间,借助于吊脚楼,使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且依靠于自然,基于诗意而栖息居。沈从文通过对吊脚楼的详细描述,表达出了一种人和自然之间相处的理想境界以及其对于湘西世界人美情怀。
生态美简单地讲,其实就是生命之美。生态美的本质以及来源为自然生态世界和谐的演化、运动以及循环等。生态美和自然美有很大的不同,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本身所具备的一系列审美价值, 生态美是指人在自然中参与生态活动时,自然与人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其具有比较鲜明的生态型,同时其所关注的为生命关联以及生命共感,为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沈从文一生依恋并钟情自然,在其作品中所强调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沈从文在创作时,总是极力创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动的生态世界,比如其所创作的《水云》这部作品,沈从文借助于唱歌求爱与端午节龙舟比赛的描述,依靠天地山川这一大舞台来展现边城世界风俗民情,该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生命美,在恬静中带着灵动,在柔美中带着雄强,在静谧的月夜中,男子站在渡口来唱歌求爱,歌声使得外在自然的这种静谧被打破,拨动了女子内心的琴弦,在这种古悠远山情与云蒸霞蔚山景中,山歌也被赋予了浪漫主义,而这种意象,将这种隐秘且纯真的爱情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入遐想,将读者带入到这种美轮美奂的意象中来。
二、自然人性
所谓人性其实就是指人本性,其包含两个方面的属性,即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所谓自然人性就是指生命本然状态,人作为自然中一种生态形式,人性和自然之间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在沈从文看来,生命为上苍所赐予的,而生存所体现出来的美好以及快乐的源泉均来源于自救,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不管是灵魂,还是生命均已变得支离破碎,需要借助于一种新的胶性观念将其粘合在一起,基于此,沈从文利用文字的力量,将原本的自然人属性注入至现代社会中,望民族心灵以及精神更为雄强。在沈从文看来,要想生命本性得以充分显现,就必须要处在一种充满活力且自由的世界中,这样生命才可流变以及涌动,成为健全且自然的生命,而这种生态观念均可在沈从文的《绿魇》与《水云》中看见,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皈依自然与对人类生活方式、自然人性以及生命意识等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融合了西方现代对于文化的反思以及批判思潮,而这种生态理想也是当前生态文明社会所产生的一种回音。
参考文献:
[1] 龚丽娟.东方生态的和谐之美——生态视域中的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文学之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2009,(12):74-79.
[2] 郭佳阳.诗意栖居与守望——生态文化视野下的沈从文创作透析[D].黑龙江大学,2010.
[3] 于树军."隐士"的面孔与"入世"的情怀——兼谈沈从文作品中儒道思想意蕴与生态意识[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2):68-70.
[4] 马治军.生态批评视域中的沈从文与张炜[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6):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