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看优质地理课堂教学

2014-01-13曹永利

地理教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优质探究过程

曹永利

(北京市苹果园中学, 北京 100144)

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看优质地理课堂教学

曹永利

(北京市苹果园中学, 北京 100144)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一直以来教师们都把优质课堂教学作为自己事业追求的目标。新课改要求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带来了教学观、师生观的变化,也带来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变化。本文以“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为例,阐述作者对优质地理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标要求、突出地理学科特色方面的思考。

新课程;地理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一直是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新课改要求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带来了教学观、师生观的变化,也带来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变化。什么是优质地理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评价?本文以《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为例,重点阐述作者对优质地理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标要求、突出地理学科特色方面的思考。

一、新课程理念对优质地理课堂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由传统的“知识为本”的价值取向转化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所要构建的课程目标是:“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高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五项基本理念,即:1.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2.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3.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4.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5.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新课标理念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优质地理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优质地理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体现“为学而教”、“教服务于学”的思想,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优质地理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体现平等性,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优质地理课堂教学应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三维目标,追求课堂的开放性,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优质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关注学生体验,鼓励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优质地理课堂教学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鼓励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自主发现,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优质地理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自当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不应用同一把尺子、同一个刻度去评判。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任何学科都会通过教学活动来揭示相关事物的联系、规律和本质。

既然如此,优质的地理课堂教学就应该从学生、教师和地理学科特色三个方面来加以思考。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更应该精心设计教学,结合课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和选择,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一堂高中地理课引发的思考

2011年秋,在“全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上,苹果园中学的杨晓艳老师的一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课受到了到会专家、教师的高度赞扬。这节课有何特色?能给我们在优质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带来哪些启示?笔者结合该课的教学设计,谈些思考。

1.“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教学过程概述

该课的教学流程可概括为下图(图1):

图1

课前预习阶段,教师以“对比中国南北差异,分析中国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作为话题,由学生分组查找图、文、声、像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反映出的中国南北差异加以解释说明,分析其成因。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了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导入环节:出示华沙城市景观图片,学生猜是哪里。用一个似乎熟悉,但又极易猜错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讲述华沙城市重建并申请世界遗产过程,请学生分析华沙申遗成功的原因,引出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这一话题,将课题话题化。

在剖析中国南北差异成因这一环节中,学生结合课前探究学案完成情况,利用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进行汇报分析,相互质疑,在研讨中理清了地域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有一组学生播放了来自黑龙江、陕西和两位来自湖北不同县市的四位老师说同一句话的录音,分析南北语言差异形成的原因,学生从语言、建筑、交通、饮食习惯等方面阐述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在城市景观分析这一环节中,以中国南方民居与北方四合院、东方城市建筑(四合院、故宫)与西方城市建筑、古老城市(巴黎)与现代城市(洛杉矶)景观差异为素材,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研讨的方式,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学生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进行对比分析,既掌握了相应的地理原理,又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研究方法。

在课上应用环节中,先以猜图片(菊儿胡同)和介绍菊儿胡同改造过程的活动,再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使学生体会到“地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地域文化增加新的内涵”。然后,以“我为北京选名片”的活动,要求学生选出体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建筑作为北京的名片,并说明选择该名片的理由。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地域文化会发生变化,从而对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课后应用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以“京沪地域文化对比”、“徽州文化与地理环境”等题目,引导学生探究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对“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简要评析

综观这堂课,理念先进,设计精巧,内容生动,思想深刻,课堂活跃,效果显著,是一堂优质地理课。它的优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全课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三部分,课前探究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学生结合已有知识,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并加以统合、分析,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课上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的,在师生和生生的思想碰撞中,学到了地理知识和研究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学会了尊重他人、尊重环境,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后探究将所学延伸至课外,关注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

(2)紧密联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本节课案例的选取均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学生探究的问题和教师选取的材料均是学生有所了解的内容,注重与北京地域文化相结合,体现近体性原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的课生动活泼、有用有效。

(3)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突出教师教学主导作用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同时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研究者和设计者。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仍然不能忽视。

① 认真进行教学前期分析,使设计更合理

教师对本课的学习任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起点(知识、能力和态度)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本课基于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材料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具有一定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觉得本节内容有挑战性,也会充满兴趣。

② 教学过程准确把握教学原则,提高教学有效性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对该事物表现出特别地关注,大胆地探索,积极地从事与此有关的活动。本课中教师设计的“比较中国地域文化南北差异”、“猜图片”、“为北京选名片”等活动,都是在学生对相关内容有所知,又不完全明了的情况下进行的,即接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觉得努努力就可以解决问题,因此学习兴趣高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性原则。

什么样的知识是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布鲁纳曾经强调:“不论我们选择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本课以地域文化为联结点,将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城市发展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并通过“问题话题化—话题案例化—案例问题化”,在新情境中引发新思想和新方法,从而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原则。

从教学流程不难看出,本课的教学过程既是地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是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相结合,讲授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相结合,形成互补,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的局面得到改变。“两个过程”的有机整合中,体现了教学的过程性原则。

正是由于教师精心设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突出鲜明的地理学科特色和特有的教育功能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区域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地理学既属于自然科学,也属于社会科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地理课堂教学要在突出地域性和综合性学科特色方面大做文章,把综合性融化于地域性之中。

突显学科本质特点,体现地理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观念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学科最有用、最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一个人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如图2。高层次的知识越丰富、完整,就越能正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图2

一般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过程体现为自下而上的上位迁移过程,即归纳过程。而教师对地理事物的认识过程往往为下位迁移过程,即演绎过程。

这堂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正是顺应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从中国南北地域文化差异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揭示形成各种现象的原理、规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语言,课堂上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景观图片,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观察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理思维的能力、地理评价的能力、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获取地理新知的能力等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地理学科中,区域对比是区域研究的重要方法,本节课在中国南北方、中西方、古代与现代地域文化对民居建筑及城市景观的影响上均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地域文化差异对民居、城市景观的影响,体会了区域研究的重要方法。学生在探讨地域文化与环境的关系过程中,体会到不同地域文化及其发展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学会了尊重、欣赏环境,尊重差异和多样性,提高了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综上所述,该课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实施,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理念,达到了课改要求,凸显了学科特色,揭示了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对地理课堂教学有很强的启迪作用。当然,这节课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有待改进,但瑕不掩瑜,无疑还是一堂成功的优质地理课。

[1]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

[3] 彭晓萍.论地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形态特征[J].地理教育,2009(3).

[4] 王策三.教学论稿(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 张昕,任奕奕.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一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校:周维国)

猜你喜欢

优质探究过程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