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标修订后初中地理教材的同步优化
——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巴西”一节为例
2014-01-13凌迪如张晨赵
凌迪如张 晨赵 媛
(1.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2. 南京师范大学 金陵女子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义务教育课标修订后初中地理教材的同步优化
——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巴西”一节为例
凌迪如1张 晨1赵 媛2
(1.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2. 南京师范大学 金陵女子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指引,2012版地理教材随着课标的修订应运而生。本文详细对比了“认识国家”部分的课标要求,总结了2011版课标在删除部分要求、修订行为动词以及精简表述方式三方面的优化;同时,以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2012版)“巴西”一节为例,深入对比分析教材在科学安排框架、增删文字内容、调整图片编排以及提升活动能力方面的同步优化;最后,提出本节教学重点的参考和教材在添加图片经纬网、保留部分“自然灾害”知识以及关注自然环境对民俗影响等方面的进一步优化建议。
义务教育课标;初中地理教材;巴西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1](以下简称“课标(2011版)”)在10年前《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仍然保持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总体结构框架,但在许多具体内容上进行了完善与发展。课标(2011版)突出了地理课程拥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特殊性,深化了地理学科作为各学科枢纽的重要性,强调了地理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实践性的重视,体现了地理教育所倡导的“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的使命。课标是教学的领航者,教材是教学的实践者。随着课标(2011版)的颁布,各版本教材也进行了修订和优化。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2012版)“巴西”一节[3]为例,根据新课标的变化,分别从教材框架以及文字、图片和活动三大系统中分析教材的同步优化,以期为老师们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教材提供参考。
一、课标(2011版)的变化
“巴西”一节是落实课标中“世界地理”部分第五节“认识区域”中的“认识国家”的课程标准。课标(2011版)大量削减了活动建议部分,只保留了一条:“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角色扮演等活动……”,同时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大量修改(表1)。
表1 “认识国家”课程内容标准对比
1.删去部分要求
如,课标(2011版)删去第二条标准中“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将有关“自然灾害”的学习内容集中调整至“中国地理”第二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部分“自然环境”一栏中,弱化“自然灾害”在世界地理中的要求,增强其在中国地理中的地位,首次提出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的课标要求。
同样,课标(2011版)删去第七条标准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的“利用”二字,把有关利用自然资源的内容安排在“中国地理”第二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部分 “自然资源”一栏中,重点强调我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弱化这部分内容在“世界地理”中的要求。
再如。课标(2011版)删去第四条标准中“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中的“社会”二字,重点要求学生了解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更加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
2.修订行为动词
课标(2011版)将第一条标准“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中的行为动词“说出”改为“概括”;将第六条标准“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中行为动词“说出”改为“简要分析”,行为动词的变化使得这部分知识掌握的要求从“了解水平”提升到“理解水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和分析能力,也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具有操作性和测量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
3.表述更加精准
课标(2011版)在文字表述细节处的修订占据很大部分。如,“某一国家”均改为“某国家”,表述更加简洁;“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改为“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述更为顺畅。再如,将“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改为“根据地图和其它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首先,将“根据地图和资料”改为“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表述更加准确;其次,明确了必学内容——种族特点,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要求更加明确;再次,界定了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概念——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表述更加科学。
总体来说,课标(2011版)的变化始终围绕课标中精简保留的三条课程基本理念: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在世界地理“认识国家”部分减轻了学生的课程负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要求,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材的同步优化
1.教材框架的优化
“巴西”一节2012版新教材在内容选择上与时俱进,由四目减少到三目,删去了第四目“城市化问题”。此外,修改了其他三目标题,第一目由“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变成“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第二目由“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变为“发展中的工农业”,第三目由“热带雨林的危机”变为“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充分体现了教材组织密切关注地理学科发展前沿的特点,同时又强调地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
2.文字系统的优化
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正文由五段删减至三段,删除了旧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印第安人和玛雅文明》,重点介绍了巴西的混血种人社会的主要特征、种类构成以及形成历史,为学习巴西多元性的文化特点做了铺垫。第一目文字系统中新教材的两大明显优化是:(1)大量删除有关巴西开发历史和殖民统治对居民和文化影响的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弱化“越界教材”;(2)把巴西地形等自然地理状况的内容移至第二目,为第二目“发展中的工农业”的学习提供知识背景。
第二目“发展中的工农业”正文由四段删减为三段,主要阐述巴西的地形、气候、农业开发历史和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巴西的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现状。第二目文字系统最有特点的优化在于:弱化有关巴西殖民历史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的内容,减少过时和繁复的文字描述,简化巴西工农业发展的历史,重点描述巴西工农业发展的结果,教学内容联系更加合理。
第三目“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正文由四段增加为五段,增加了阅读材料“巴西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举例”,主要介绍了热带雨林的概况、作用、开发历史、雨林破坏现状,凸显了课标(2011版)中新增的“思想性”地理课程性质:“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三目文字系统最显著的优化是:文字系统开门见山,直接切入开发和保护的正题,增加了热带雨林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的表述、热带雨林的开发历史和热带雨林的破坏程度数据等,删去了旧教材三、四段落对于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问题和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等过时、与主题结合不紧密的材料。
3.图片系统的优化
新教材对图片系统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图片数量更为丰富,图片呈现更为高质,图片内容更为与时俱进、贴合主题。新教材中地理景观图由4幅图增加为7幅图,增加了地理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示意图增加1幅,分布图没有增减(见表2)。
表2 新旧教材地理图片和图片类型对比
第一目中,根据“图9.17巴西文化举例(组图:三幅)”的描述:“在巴西,足球是人们喜欢的一项运动……”,把旧教材中“巴西世界杯夺冠”的图片替换为“巴西人民自由参与足球活动”的图片,使学生不会仅把思维局限于巴西足球的职业化方向,而是拓宽至巴西足球的平民化推广方向,从而引发学生对于我国足球事业发展的思考。
第二目中,创新地运用时间轴形式的图片“图9.19 20世纪以前巴西几种重要农矿产品的开发”替换旧教材一段繁杂的文字图片(图1),增加了知识的可读性、脉络感、清晰度。除此之外,新教材将第一目中的“图9.18巴西的地形”移动到第二目中并结合农业生产的知识点合并为“图9.20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产品分布”,这一改动使得教学内容安排更加合理,更加贴近教学主题。同时,新教材将旧教材中“图9.22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拆分为“图9.20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产品分布”和“图9.24巴西的矿产和工业”两幅图,图片内容的知识点针对性更强,降低了图片阅读的难度。新教材将删除的第四目的图片移至第二目成为“图9.23巴西的新面貌(首都巴西利亚城市景观)”,新教材更具有时代气息,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图1 新旧教材图片对比
第三目中,删去“图9.26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的迁移农业”,增加“图9.26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五幅组图,新教材符合新课标中第五条“采用更为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内容呈现方式”的教材编写建议,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图片展示了巴西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现状。
4.活动系统的优化
新教材中所有的活动增加了活动标题,指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降低了学生自我探究的难度,提高了知识的能力要求(见表3)。从活动系统能力要求的提高可以看出教材对于新课标中修订行为动词、提高能力要求的同步优化。
表3 新旧教材活动系统对比
新教材第一目删去了旧教材活动中学生了解巴西的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状况的活动,避免第一目和第二目教学内容重复,保持各目之间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第二目活动“分析巴西工业分布与原材料(农、矿产品)的关系”对应新课标中加强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的要求,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第三目活动系统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讨论雨林应该开发还是保护”的素材,并且要求学生写下“对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的论点和论据,可以落实新课标中保留的活动建议中的“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结论与建议
课标(2011版)减少了世界地理部分的课程内容要求,降低了学习难度,却提升了能力要求。人教版新版教材优化后落实了新课标的“教材编写建议”:框架编排更合理科学,避免了知识的重复性;大幅度删除世界地理部分过时、越界、边缘性的内容,更加有弹性的组织教学内容;增加了多幅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地理图片,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内容呈现方式;在活动系统中明确提升了能力要求,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法引导功能。为了切合新教材的优化,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增强学生的公民责任感,树立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学生对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的理解。
最后,笔者认为新教材和课标还可以在以下几处进一步优化:一是在展现巴西地理位置的图片中添加经纬网,更好地达成“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的要求。二是在世界地理部分也可以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灾害”教学内容,没有必要完全删减,这既是树立全球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容易激发学生探究世界地理兴趣的所在。三是新课标中重点关注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巴西一节在教材中基本没有突出两者的联系。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校:蒋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