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PS模型的地理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以人教版必修1“问题研究”为例
2014-01-13常珊珊杨国锋
常珊珊杨国锋
(1.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基于CPS模型的地理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以人教版必修1“问题研究”为例
常珊珊1杨国锋2
(1.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和发散思维相辅相成的是聚合思维。CPS模型注重这两种思维的相互结合使用。国外学者通过长期以来的研究,使得CPS模型呈现出多种模式,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及人教版必修1中“问题研究”的教学需要,本文尝试建构CPS模型下的地理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并结合实例进行具体剖析。
CPS模型;地理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地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地理学科亦文亦理,涉及人文、自然、环境、资源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趣味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和创造的欲望。本文从多维尔“四成分八阶段”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出发,探讨地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CPS模型的内涵及操作模型
创造性问题解决(Creative Problem Sloving,简称CPS)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帕恩斯(Parnes)提出来的,后经特芬格(Treffinger)、伊萨克森(Isaksen)、斯坦尼什、多维尔等学者不断修订和完善。
帕恩斯认为CPS模型是一种系统的研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它和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解决问题在选择或执行解决方法之前,要尽可能地相处各种多样性的变通方法[1]。帕恩斯将问题解决分为五个步骤:发现事实发现问题寻求主意寻求解决方法寻求接受。
在帕恩斯研究的基础上,1985年,特芬格和伊萨克森将五阶段模型扩展为六阶段模型,又进一步将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分为“三成分六阶段”模型。三个成分为:了解问题、产生构想和计划行动;六阶段为:发现困境与挑战、搜集资料、发现问题、激发点子、寻求解决方法和接受所决定的方法。
在特芬格和伊萨克森三成分六阶段模型的基础上,2000年,多维尔等人(Dorval el al.)将其修改为“四成分八阶段”[2](如图1所示)。该模型呈现一个可变、动态和开放的系统,并增加了清晰的过程计划机制作为其内核,如图1所示。
图1 多维尔CPS“四成分八阶段”模型
1.成分一:了解挑战
个体或群体在面对有冲突或不清楚的情境时,需要找出焦点及方向,了解将要挑战的问题,因此需要对一个问题的定义、方向和结构作确实的了解[3]。
2.成分二:激发点子
所谓激发点子就是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是发散性思维体现的重要阶段。即学生应根据问题情境,产生多种解决方式,且思维的流畅性重于思维的独特性。
3.成分三:准备行动的计划
此阶段学生通过提出可行性方案,通过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利害综合分析,找出最佳的解决办法。此时,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4.成分四:计划实行的方式
此阶段将最佳方案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计划,并回顾CPS解决问题时最佳的策略组合,为将来解决相同类型、相同条件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思维模式。
综上所述,CPS模型体现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结合交替使用。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先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以及结合自我的知识经验和基础,借助发散性思维激发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聚合性思维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最后进行问题解决,并给与相应的评价。
二、基于CPS模型的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教师的意识与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就没有心思钻研如何精心设计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那么一切都为空谈。即使CPS模型有其普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但是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来有选择的利用。笔者在下文对CPS模型如何对地理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作出贡献加以探析: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潜能
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的研究认为,思维起始于问题,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活动。他还着重强调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问题情境中,师生合作进行的探究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问题情境,是带入学生走入一堂课的大门,只有大门的开启才能领略门后的无限风光。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设计,或以问题设疑,或以生活导入,或以故事、视频、图片引人注意。
首先,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十分有效的。向学生提出他们现有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挑战他们现有的理解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心不能是暂时的,教师应抓住时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保护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在内部动力的驱使下师生合作完成学习。
例如,教师在设计“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节课教学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情境:第一步,先放映“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曾用航天器对月球进行多次探测”、“美国6艘‘阿波罗号’飞船将12名航天员送上月球”等,画面并附相关文字材料;第二步,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基础上,教师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如果未来有一天,我们真的要在月球上驻扎下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努力呢?”
其次,问题情境要有挑战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若问题情境单一,难以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和思维动力。因此创设地理问题情境要使新知与旧知之间产生矛盾冲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促进学生产生“突破已有知识的束缚,致力于对未知知识的探索与发现”的强烈动力和认知需要。
再次,问题情境要有发展性。问题情境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情境,它应是知识的升华,具有变化性、创造性的问题情境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问题情境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寻求答案,进而诱发质疑、思考和探究,体现问题情境的发展性。
例如,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两步来创设问题情境。第一步,屏幕上呈现“地热、火山、地震”等景观情境来展示地质现象,给予学生感性认识,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地理情境的“磁场效应”。第二步,让学生层层递进的分析三个问题:①分析“地热、火山、地震”产生的原因;②“地热、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区;③分析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以及我国东南沿海多地震、云南与西藏等地多地热的原因。
通过景观情境和问题情境两种情境的有机结合,通过地理问题的层层递进,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究,而这种发展性的问题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思考和探索。
2.营造宽松环境,活跃发散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研究表明:发散性思维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由此可见,发散性思维的运用是创造力的核心,而影响创造力产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环境,尤其是学校的教学环境。如果教师比较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以权威的方式管理学生,容许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容许学生自行发现学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应真正放下权威和架子,以朋友和引导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和谐的对话。
例如,教师在讲授“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时,课之初始,很多教师往往向学生提供大量资料,如河口冲积岛的形成,人类对崇明的影响等,无疑教师在用自己的想法和证据引导学生向唯一的答案前进,就是崇明岛会和北侧的大陆连在一起,这样的问题研究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应该创设自由的发言空间,让学生天马行空的设想,未来崇明岛会变大、变小甚至消失等,学生的结论必定有一定的理论支撑。笔者曾经在某所中学听课时,一位学生说到“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海平面上升,淹没崇明岛”,很明显,这位学生的想法不无道理。由此可见,教师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
3.善于求同存异,训练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不等于发散性思维,聚合思维才是问题解决的主导力量。思维如果只偏重于发散,而忽视聚合,二者就不能统一起来,形成一种集中的思维力量,没有聚合的发散思维使思维失控,陷入无序状态,成为混乱型思维[4]。CPS模型强调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交替结合使用,在此模型的支撑下,教师应秉承求同存异的观念,在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之后,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进行聚合思维。而此过程是科学的研究过程,教师应该提供充分的证据,让学生亲历科学过程,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CPS模型在“问题研究”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特点,以多维尔CPS“四成分八阶段”模型为依据,选取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为例,剖析CPS模型培养学生地理创新能力中的具体应用,如表1所示。
表1 CPS模型在“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中的应用举例
四、结语
CPS模型强调通过发散思维的流畅性,产生尽可能多的问题解决方式,并通过聚合思维,搜集、分析综合信息,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缩小解答方向,并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式。教师在进行CPS模型教学时,应注重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训练,针对问题解决的方式和过程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
[1] Parnes.S.J..The magic of you mind[M]. Buffalo,NY:Bearly Limited,1981:35.
[2] Isaksen.S.G., Dorvel, K.B. Teffi nger. D.J.. Creative Approaches to Problem Solving: A Frame work for Change[M]. Kendall Hunt Pub Co. Zedition,2000,56.
[3] Treffinger.D. J.,Isaksen.S. G.& Dorval.K. B..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n overview[A]. In M. A. Runco(Ed.). Problem Finding,Problem Solving,and Creativity[C]. New Jersey: Ablex,1994.223-236.
[4] 胡满场.创新思维不等于发散思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责任编校:彭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