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对产品创新价值创造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创新价值链模型

2014-01-13戴万亮李庆满张慧颖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8期
关键词:价值链成员资本

●戴万亮,李庆满,张慧颖

(1.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13;2.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

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对产品创新价值创造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创新价值链模型

●戴万亮1,李庆满1,张慧颖2

(1.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13;2.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

内部社会资本;产品创新价值;创意产生;创意转化;创意扩散

基于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概念模型,探讨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与产品创新价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对201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加以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结构维度对产品创新创意产生、创意转化及创意扩散的影响均不显著;认知维度显著积极影响创意产生、创意转化及创意扩散;关系维度仅显著积极影响创意产生,对创意转化及创意扩散的影响不显著。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创新对于企业、区域乃至国家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加快并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关系资源,社会资本在组织内部起着“黏合剂”的作用,有助于促进组织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并进而推动企业产品创新的顺利开展及绩效达成,形成竞争优势。

社会资本与创新关系的相关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已有研究将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创新视为“黑箱”,仍然存在一些盲点没有触及。一方面,已有研究多关注外部社会资本,忽略了内部社会资本的重要性,从内部社会资本不同维度研究其对创新影响的文献更为少见;另一方面,已有文献多从单一维度考察创新,鲜有文献研究社会资本对创新价值创造过程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创新价值链模型,力图探究内部社会资本不同维度影响产品创新价值创造过程的路径与机理,以期进一步丰富相关理论,并对企业实践有所贡献。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创新的运作机理一直是一个“黑箱”,这是创新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开展的根本瓶颈。为了展示创新“黑箱”的内部机理,Hansen&Birkinshaw(2007)创造性地将产品创新分为创意产生、创意转化与创意扩散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展现了创意从产生到商品化的活动流,即创新价值链。[1]创新价值链三个环节的顺利开展无不需要组织内部成员间的通力合作,内部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得以体现。依照Nahapiet&Ghoshal的三分法,内部社会资本可以分为内部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2]

1.1 内部社会资本结构维度与产品创新

内部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指组织内部成员间的联系与互动。首先,创意更多的产生于组织内部成员间的互动而不是独立思考。一般情况下,结构洞能够创造信息优势,处于结构洞端点的团队成员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与知识,而这种信息与知识的交互有利于创意的产生;同时,成员间的互动为信息与知识的传递扮演“信息桥”的角色,可以增大多样化信息的接触面,提高信息的理解度,[3]进而有利于新知识的实验。[4]另外,成员间的互动有利于市场需求信息的传播与交互理解,有助于提高创新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最终显著提高产品创新的成功率。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a:组织内部成员间的联系与互动有助于产品创新的创意产生;

H1b:组织内部成员间的联系与互动有助于产品创新的创意转化;

H1c:组织内部成员间的联系与互动有助于产品创新的创意扩散。

1.2 内部社会资本认知维度与产品创新

内部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是指以共同愿景、共同目标及共同价值观为表征的组织内部成员的共同认知。首先,共同的认知为信息与知识的交流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创意的产生、流转及进一步深化,促进学习,促进创新的团队精神与价值取向的形成,最终激励员工创新。其次,共同的认知为产品创新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台,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彼此思想的充分交流,并能够促进产品研发过程中的通力合作与集体行动的产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便利,促进创新行为的发生。[5]第三,共同的认知可以使组织成员对自身角色的感知与组织期望相一致,从而积极促进产品创新创意的扩散,保障创新的实现,并且有利于创新成功率与创新绩效的显著提高。[6]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a: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共同认知有助于产品创新的创意产生;

H2b: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共同认知有助于产品创新的创意转化;

H2c: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共同认知有助于产品创新的创意扩散。

1.3 内部社会资本关系维度与产品创新

内部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是指组织内部成员间的相互信任。首先,信任在心理契约层面保障并促进了创新创意的有效流通,并且信任机制可以保障组织内部成员意见的充分交流,构建良好的创意筛选程序,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降低创意筛选的盲目性,从而形成良好的产品创新创意,相对降低创新的风险。[7]其次,信任关系的存在,有利于成员间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提高团队合作的密切程度,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从而降低因为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的生产环节脱节及生产进度缓慢等事件发生的概率,降低消极怠工及互相推诿等情况发生的可能,促进团队成员间协作行为的发生,使创意转化过程得以顺利实现。第三,信任有助于降低创新的成本,包括监督成本与风险成本,并且,信任的程度影响员工承担风险的意愿,进而影响员工承担风险的行为与结果,最终影响创新绩效。[8]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a:组织内部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助于产品创新的创意产生;

H3b:组织内部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助于产品创新的创意转化;

H3c:组织内部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助于产品创新的创意扩散。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研究给出基于创新价值链的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与产品创新关系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与产品创新的概念模型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要求企业的高层主管填写,以确保信息提供者对本研究所涉及问题的充分熟悉。回收问卷267份,回收率74.17%,筛选剔除掉信息填写不完全、得分之间没有显著区别及前后明显矛盾的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01份,有效率75.28%。

2.2 变量测量

为确保测量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所有变量的测量量表均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并选取经过测试的较为成熟的测量量表。通过与相关专业学者的讨论及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访谈,剔除不合理的测量条款,并进一步修改措辞,形成最终版本的测量量表。测量量表采用Likert5级量表,其中,“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

此外,产品创新除了受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影响外,还可能受到主营业务与企业规模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根据相关文献,本研究引入主营业务所处行业与企业规模两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均为定类变量。

3 研究结果

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由表1可以看出,每一个维度的信度值均在可接受水平0.6以上,表明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符合信度要求。另外,每一个维度的KMO检验均不小于0.6,且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统计值的相伴概率均明显小于显著水平,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图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NS表示P>0.05)

表1 测量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3.2 变量关系检验

为了检验研究假设在变量间相互作用情况下成立与否,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7.0对整体模型加以分析。

(1)对模型的拟合程度加以检验(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除AGFⅠ指标外,整体理论模型的其他拟合指标均满足衡量标准,说明整体模型具有较好的适配度,应用该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表2 整体理论模型的拟合程度

(2)对模型整体加以验证,验证后整体模型及各变量间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①内部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对产品创新创意产生(β=0. 008,p=0.950)、创意转化(β=0.064,p=0.641)及创意扩散(β=-0.053,p=0.731)的影响均不显著,假设H1a、H1b和H1c均不能得到支持。②内部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对产品创新创意产生(β=0.261,p<0. 001)、创意转化(β=0.467,p<0.001)及创意扩散(β=0.421,p<0.001)具有显著影响,假设H2a、H2b和H2c得到支持。③内部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对产品创新创意产生(β=0.325,p=0.002)具有显著影响,假设H3a得到支持;而其对创意转化(β=0.165,p=0.117)及创意扩散(β=0.150,p=0.202)的影响并不显著,假设H3b和H3c不能得到支持。

4 结果讨论

4.1 内部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对产品创新的影响

假设H1a、H1b和H1c的检验结果表明,组织内部成员间的联系与互动并不能直接导致产品创新创意的产生、筛选、开发及创新绩效的显著提高。这一研究结论与Larson(1992)[3]的研究结论相悖,但与Hansen(1999)[4]和蒋春燕、赵曙明(2006)[9]的研究结论相似。研究假设未能通过检验的原因可能在于,内部社会资本结构维度“仅仅”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的一种非正式的交流与互动,这种交流与互动并不一定包含创新思想的碰撞,也并不一定涉及“手艺”或“专业知识”的传播,更不一定意味着创新成果的实现。以往研究结论的不一致,以及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也从侧面说明,内部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对产品创新的影响可能需要依托于某种资源或能力。

4.2 内部社会资本认知维度对产品创新的影响

假设H2a、H2b和H2c的检验结果表明,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共同认知有助于创意的生发、筛选、转化及市场绩效的达成。这一研究结论与Denison&Neale(1996)[6]及Hotz-Hart(2000)[5]的研究结论类似。共同的价值观与语言有助于组织内成员集体行动的产生,有利于个体形成一致的构思与创意,有助于“约束”成员的选择,促进创意的合理筛选,可以激励团队成员在创意开发过程中“同心协力”,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并且,共同的价值观与语言有助于成员间产生聚合效应,可以促进创意的市场化过程,从而完成创意扩散,提高创新绩效。

4.3 内部社会资本关系维度对产品创新的影响

假设H3a、H3b和H3c的检验结果表明,组织内部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对创新的直接影响仅限于对创意的激发,而对创新开展及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更多是间接地通过某种机制起作用。这一研究结论与Yperen、Nico&Janssen(2002)[8]的研究结论相悖,但与Uzzi(1997)[10]和Landry、Amara& Lamari(2002)[11]的研究结论类似。首先,组织内部成员间相互信任有助彼此间及时有效的沟通,提高对彼此构思的理解程度,促进创新创意的产生。其次,信任关系对创新转化的影响并不明朗。虽然信任有助于成员间的相互认同,促进创新筛选的快速达成并降低创意开发中的误解,但是过度信任也有可能导致创意筛选过程欠缺缜密的考证,对突发困难的警惕性降低,导致“晕轮效应”或路径依赖。[7]并且,当成员面对集体任务时,过度信任可能导致群体中每个个体责任感的削弱,从而导致“责任分散效应”的出现。第三,组织内部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并不一定意味着创新绩效的提高,因为创新过程及创新绩效的达成是十分复杂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只能为创新提供一种舒适情景,但并不能直接产生创新,其作用的发挥可能也需要依托于某种资源或能力。

5 结语

本研究分析并验证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结构维度、认知维度与关系维度对产品创新创意产生、创意转化及创意扩散的影响。从理论意义上看,本研究将创新价值链引入产品创新评价框架,分析了内部社会资本不同维度对创新价值链不同链条的各异影响,进一步丰富了社会资本和创新领域的知识;从实践启示上看,企业产品创新不是技术的必然产物,而是在良好氛围下组织内部成员通力合作的结果,创新氛围的构建并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1]Hansen M T,Birkinshaw J.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4):121-130.

[2]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Ⅰntellectual capitalandthe organizationaladvantage[J].Academy ofManagementReview,1998,23(2):242-266.

[3]LarsonA.Networkdyadsinentrepreneurialsettings:a study of the governance of exchange relationship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2,37(1):76-104.

[4]Hansen M T.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1):82-111.

[5]Hotz-HartB.ⅠnnovationNetworks,RegionsandGlobalization[C]//Clark G L,Gertler M S,Feldman M P.TheOxfordHandbookofEconomicGeography.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432-450.

[6]DenisonDR,NealeWS.DenisonOrganizationalCultureSurvey[M].AnnArbor:Aviat,1996.

[7]戴万亮,等.内部社会资本对产品创新的影响:知识螺旋的中介效应[J].科学学研究,2012,30(8):1263-1271.

[8]ⅤanYperenNW,JanssenO.Fatiguedanddissatisfied or fatiguedbut satisfied?goalorientations and responses to high job demands[J].Journal of Personal Selling& SalesManagement,2002,45(12):1161-1171.

[9]蒋春燕,赵曙明.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与绩效的关系: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江苏与广东新兴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10):90-99.

[10]Uzzi B.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1):35-67.

[11]Landry R,et al.Does social capital determine innovation?to what extent[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2002,69(7):681-701.

G252.8

A

1005-8214(2014)08-0023-04

戴万亮(1981-),男,管理学博士,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创新管理;李庆满(1971-),男,渤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慧颖(1967-),女,管理学博士,教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生导师。

2013-10-21[责任编辑]阎秋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集群创新的中小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组建与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2YJA63006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产学研联盟内组织间学习研究——以我国光伏企业为例”(项目编号:12YJA630023),渤海大学博士启动项目“内部社会资本对产品创新的影响——知识螺旋的中介效应”(项目编号:BS201201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价值链成员资本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资本策局变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第一资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