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教学的反思

2014-01-13刘海涛

戏剧之家 2014年1期
关键词:列子小人寓意

刘海涛

(贵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所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发展个性”、“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就成了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北师大出版社等出版社所出版的、目前在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几套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都非常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选用与渗透。[1]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读和不求甚解之处,而且在讲读时,往往又会出现对字词的讲解与对寓意的理解相对脱节的情况。

一、对“学而习时之”的误读

语文课文《论语十则》中选用了《论语》第一篇《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生虽对这句话耳熟能详,但也会经常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学习时感觉不快乐呢?”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惑,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误读了“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但具体要学习什么,学了以后成为什么,孔子并没有明言。在现行的教师参考书和众多的注释中,学习的对象是知识,“习”也经常被解释为“温习”、“复习”。

古人对于具体的学习内容没有明言,但对学习的结果则有共识。宋朝的邢昺在《论语正义》中明确地指出:“此章劝人学为君子也。”“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词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君”,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到孔子的时代,“君子”一词则侧重在道德品质方面,故“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中的“君子”均是着眼于道德品质而非政治地位。

所以,我们教育学生,也应该告诉他们要学为“人”。191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庄愈等编写、张元济校订的《商务国语教科书》,此书从居家、处世方面取材,以儿童周围的事物和见闻立义,注意农业、工业、商业等实用知识和日常应用知识,穿插了不少聪明孩子的故事。该书出版后的10年间,共发行七、八千万册,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语文教科书。[2]此书内有一段文字,耐人寻味:“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人不读书,不能成人”就是对“学为君子”的阐发。既然是“成人”、“学为君子”,其所要学习的内容就不应是单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品德的修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掌握的能力是千差万别的,但对于学生品德的提升、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则不能对其分三六九等。学生将其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学生一定会感觉到快乐。当然,这种知识并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考试的考点,还应包括生活的常识、为人处世的道理等等。

二、对《关尹子教射》的不求甚解

《关尹子教射》一课选自《列子·说符》:“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这则寓言故事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关尹子的最后一句话。对于这句话的通常翻译是:“很好,好好练习把握这个技巧,不要让它荒废了。不光是射箭,治国修身也是这样。所以圣人不关心结果,而注重清楚地了解整个过程。”由此,这则寓言的寓意通常被解释为“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不然你永远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况下学习。”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列子为什么能射中箭靶?关尹子第二次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列子究竟知道了什么?列子没有说明,关尹子则说:“可矣,守而勿失也。”关尹子也只是肯定列子的回答,究竟肯定了什么,没有明言,看来师徒二人是以心传心。对于列子究竟知道了什么,高诱在《吕氏春秋注》中注解“知之矣”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知射,心平体正,然后能中。自求诸己,不求诸人,故曰知之。”在注“可矣,守而勿失也”时说:“守求诸己,不求诸人,勿失也。”而在总结时,高诱说:“求诸已则存,求诸人则亡。”从高诱的注解中,我们可以看出,列子所知道的东西即是自己“内心的平静”,而这也是个人品性的修养、意志的磨练。“自求诸己,不求诸人”中的“求”应解释为“责求”、“责备”。所以“自求诸己,不求诸人”的正确翻译应该是自己反思自己的过错,而不应该苛求他人,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求人不如求已”的正确解释。所以关尹子所肯定的不是“好好练习把握这个技巧”,而是品质的修养、心境的磨练。

三、字词讲解与寓意理解的相对脱节

寓言的教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本的解析,二是寓意的达成。文本的解析,即是对字词的讲解,教师往往会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如在讲读《坐井观天》时,“无边无际”、“大话”、“笑”等词语即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教师会从多个角度引领学生理解这些词语。

如有的教师在讲解“无边无际”时,设计了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无边无际。通过让学生欣赏“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等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营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3]在完成对字词的疏通后,教师领导学生理解寓意,指出我们应该尽量拓展自己的视野,不能局限于一隅。显然,学生要从具体的情境中,如从沙漠、海洋、草原、天空等具体情境转入抽象的视野中,其间的跨度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的。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教师在讲解字词时,没有和字词寓意联系起来。人类的思想可以是无边无际的,而个人的固执则是一种坐井观天;治理国家的方略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固守一个学派的理念也是一种坐井观天,所以古人说:“蔽者见小而不见大,故其辞詖,如申、韩只见刑名,便谓可以治国,此目不见大道,如坐井观天井。”如果我们在讲解字词时能考虑如何与其寓意联系起来,那么在引领学生理解寓意时,就会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良好的人文素养应是现代社会的公民所必备的。良好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课的教学,而教师本身所具备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加强个人的修养,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1]王宁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三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J].小学语文,2007(4).

[2]刘光磊.白话报刊对白话文运动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2012(1).

[3]佚名.《坐井观天》教学反思[EB/OL].http://web.5ykj.com/yuwen/37747.htm,2013-11-30.

猜你喜欢

列子小人寓意
美好寓意品芝麻
列子学射
盛放的寓意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指印小人来了
《列子》研究综述
模仿老鹰的乌鸦
《列子》文体的分类梳议
木勺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