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倒博士老妈的美国小学作业

2014-01-13心路独舞

读者·原创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南北战争心路丫丫

文 _ 心路独舞

难倒博士老妈的美国小学作业

文 _ 心路独舞

这段时间丫丫显得出奇的忙,以往每天放学回家后总要先练上一阵子的篮球最近也省了,每天小脸就快贴在iPad上了。我在她的谷歌搜索引擎上做过限制,所以并不担心她在看什么,我只是好奇,是什么能让这10岁的好动小丫头如此专心致志。

谜底很快解开了,原来她是在为写social science(社会教育)的大作业而收集资料呢。可我一看题目就立马傻眼了—“通过收集历史证据来归纳美国南方非裔在废除奴隶制后的不同反应,同时说明你为什么支持或反对以下的观点:1.美国南北战争是南北方之间经济利益纷争的结果;2.南北战争是地域差异的必然结果。”在这道题目的后面,老师告诉每个孩子,他们可以查阅图书馆、互联网、录像、电影和杂志等里面的内容,也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但不可以由家长越俎代庖,同时允许用语言、绘画或两者结合等方式来描述结论。

说实在的,我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反应是,这哪是在考四年级的小学生啊,这简直可以作为大学历史系的论文题目了,就是让丫爸丫妈我们这两位一直喜欢研究南北战争的家长去回答这样的问题,也需要做很多的资料收集和阅读,更不用说还要归纳、升华到思辨的程度了。这没有一定答案的题目,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去回答,不是难为孩子吗?

我把这种担心告诉了丫丫,谁知道她淡定地说:“这世界上的很多问题都没有一定的答案,不同的孩子面对同样的证据有时也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况且相关证据多如牛毛,我们这些小孩子根本无法收集全,所以做这样的大作业,重要的是我搜集到的证据是什么,而这些证据又怎样支持了我的结论,而不是结论本身是否正确。”

我不禁对丫丫刮目相看,对于我这个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尤其又是学理工科的,潜意识里好像已经习惯了每个问题都有“正确答案”,却忽视了追求“正确”本身才是限制发散思维和思辨能力的根本原因。而美国的小学生从一开始面对的就是开放性的作业和试题,鼓励学生们去搜集资料、阅读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这让今年10岁、读四年级的丫丫在这样复杂的问题面前已知道如何下手了。

于是我随她一起去读南北战争的简史,看李将军、林肯等人传记的儿童读本,一起去图书馆借阅纪录片和电影,一起去里士满参观南北战争博物馆,我还特意为她约了弗吉尼亚大学一个著名的南北战争作家,让她能有半小时交谈提问的机会,然后我们一起归纳找到的所有证据,并逐条罗列对比。我突然领悟,其实得到什么样的答案此时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本身,它让孩子了解了很多过去不知道的东西,而且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而在认识到这些不同的同时,我也不再担心得出的答案是否正确,而是更关心自己的结论是否言之有据。

最后,丫丫完成了近两千字的论述,在文章中她是这样总结的:“在做这个题目之前,我想当然地以为,南北战争结束后,所有的非裔奴隶一定会为自己的自由欢呼,但大量的证据表明,南方奴隶在走出主人家变成自由身的时刻,更多感受到的是茫然,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自己的姓氏,不知道怎么去求生,不少非裔奴隶甚至参加南方军为邦联独立而战,此刻突然变得无家可归,也不知该去投奔谁,在这种环境下,茫然无助好像才应该是比较正常的反应,当求生变成迫切的需要时,自由的含义便需要时间来慢慢体会了。”

猜你喜欢

南北战争心路丫丫
最难走的是心路,最难过的是心坎
当爱已成往事
Little Women
一位中学校长的课改“心路”
试论南北战争的非正义性
“心路”通向歧途
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女性——斯嘉丽
《飘》中有关南北战争的解读
快乐丫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