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伤逝》音乐作品及演唱分析——以子君三首咏叹调为例
2014-01-12倪静
倪 静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一、歌剧《伤逝》剧情简介
故事讲述的是男主人公涓生是一位知识青年,他在教育局里当职员,由于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在观念和道德革新的冲击下,对封建制度不满,但又不能完全与社会决裂。在他对生活失去信心后,感到十分孤独、寂寞和空虚的时候,女主人公子君走进了他的生活,让他看到了希望,开始了两个人的爱情生活。
涓生和子君两个人物本身的性格弱点就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在面对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生活琐事下,爱情的色彩也逐渐淡去,两个人在性格上、思想上的差异变得逐渐明显,出现了一些摩擦。亲人、朋友的冷漠和不理解,再加上封建旧社会势力的黑暗,涓生失去了在教育局工作的机会。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下,面对残酷的现实和沉重的打击,两人陷入了困难和矛盾之中。涓生一直想依靠自己的翻译工作和写作来维持生活的希望也被无情的现实碾碎。面对冷漠的眼神和黑暗的社会,涓生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子君只顾沉浸在爱情的盲从之中,而完全忽略了人生真正的意义。涓生很偏激地就向子君分析了他们共同生活以来的不幸,提出应该结束这段盲从的爱情生活,各自去寻找生活的出路。他的决定让子君绝望,曾经一直为了幸福爱情而付出努力和态度毅然坚决的子君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子君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子变成了一个充满愁苦的怨妇,她被无情地推向了黑暗的深渊。
二、歌剧《伤逝》子君咏叹调的音乐及演唱分析
1.天真纯洁的子君—— 《一抹夕阳》
(1)曲式结构分析
前奏+A+B(b1+b2)+A1单三部曲式A A1(1-16小节) (16-32小节) (68-92小节)B(50-67小节)(32-49小节)b1 b2(38-67小节)前奏
歌剧中《一抹夕阳》是女主人公——子君的一段极为抒情的咏叹调,本作品属于单三部曲式(前奏+A+B(b1+b2)+A1),采用了“前奏+A+B+A1”的结构,调式为G大调,在音乐结构方面较为单纯,旋律优美。A+B+A1属于对比再现的关系。Andant是整首歌曲的速度,实值在52—88拍之间,整体节奏比较舒缓.整首作品由四个部分构成。
前奏与A部分和A1部分词曲本基本相同,曲调十分优美,极其富于歌唱性,使整首唱腔前后相衬,风格较统一。A部分主要在中低声区进行,抒情性较强。B部分是整首咏叹调的高潮部分,节奏紧凑且舒展,力度的变化掌握的好节奏平稳,乐句不长,没有过高或过低音的保持。使这部分内容情绪起伏较大,充满强烈的戏剧性,细致而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B部分b1(32—49)小节表现得比较坚定,旋律的变化推出了第一个小高潮,从B部分b2(50—67)小节开始,运用了比较明朗的自由的方法,表现出了子君对美好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向往。A1部分是A部分的对比再现,节奏舒缓,表现出了主人公由愉快到失落的复杂思绪。
(2)歌曲的演唱分析
歌曲《一抹夕阳》是选自《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在“夏”中的一段尤为抒情的咏叹调,也叫《子君浪漫曲》,采用了G大调的旋律,它属于整部歌剧戏剧性情节表现比较强的一个开端,也是女主人公的第一首独唱曲段。曲子旋律优美,要演唱者把这份“执着坚定”的感觉“唱”到位。在演唱这首咏叹调的时候,声音要甜美一些,不仅要拥有少女之声的情感抒发,同时也要唱出冲开封建枷锁的坚定。后面一段属于前面第一段的变化再现,也同样再次抒发了子君的渴望自由爱情的心情。
B部分 (33—67小节)中,“破网的鱼儿,游向大海,出笼的鸟儿飞向云空,冲开封建家庭的牢笼,去寻找自由的爱情。”则是表现子君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极其向往的渴望。唱者应把这份“执着与坚定”的感受表演到位,“啊!心中的歌,歌中的情……诗一样的花,花一样的梦……”它是一个具有三连音、四连音的乐句,要注意它的小节线,把握好三拍子的感觉,注意有连音线的地方,要把拍子准确的把握,顺着故事情节与音乐旋律的线条的发展尽情舒展开来。
《一抹夕阳》是以/ang/来押韵的,要注意其归韵,如“一抹夕阳,映照窗棂”的“阳”和“棂”两字,可以采用延长字尾的表现方式表现她的迷茫与失落。
2.悲愤迷茫的子君—— 《风萧瑟》
(1)曲式结构分析
单三部曲式(1-13小节) (14-39小节)引子 A B A1(40-61小节) (62-90小节) (91-101小节) (102-115小节)b1 b2 a2 a1(91-115小节)(40-90小节)引子+A+B(b1+b2)+A1(a1+a2)
歌曲《风萧瑟》的节奏较为自由,该作品为复三部曲式,bG大调,3/4,2/4拍子。首先,作品前13小节是引子,引子部分一开始用连续用四个小节的八分音符以八度及和弦出现,引出了全曲的情绪,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害怕和情绪的驿动。
歌曲在A部分就呈现了该曲的基本情绪的步调,表现出了子君内心的迷茫和绝望的心境。右手的八度单音表现很明显,似乎整个场景都倾入落叶轻盈飘落之中,左手的三连音也表现得非常好,把女主人公的心境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2)歌剧的演唱分析
歌曲《风萧瑟》是选自《伤逝》中女主角子君在“秋之二”中是女主人公最具有代表性的咏叹调之一,也是整部歌剧中把子君内心世界推向高潮部分的咏叹调。描绘了女主人在封建压迫下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借助歌词来借景抒情。整首歌曲有着悲苦与忧郁的语调,其在歌词方面押“梭波辙”韵脚,如:“你突然袭来暴风雨——在你怒吼中剥落”,回想着爱情就这样无情的被摧毁,“问秋风、问落叶——生活为什么是这样?我错了,错在哪里?生活请你告诉我错在哪里?我只有苦苦地寻求答案。”在把握好女主人公的心理上的极大变化过程的同时,也要从歌唱的技巧上要求严格,声音上要求干净明亮,三连音的连贯更强调流畅,把子君的悲愤尽情的呐喊出来。
歌曲的开端14—24小节,描写了秋天萧条败落的景象。“风萧瑟,叶飘落,人生是这样的迷惑”,此乐段要注意情绪与气息的表达及运用,把子君迷茫绝望的心情表现出来。26—38小节“你突然袭来,暴风雨,把那甜蜜的笑声淹没”一切都来得太突然,子君内心的幸福被无情的现实击碎,要求在感情和声音技巧上注意声音明亮一些,内心的愤恨要突发很深的爆破力,最终达到演唱与情感的完美结合。39—51小节,这是在子君美好幸福的爱情破灭后充满无奈的一段描写,她责问生活,责问为什么自己的人生会有如此多苦难?想让生活告诉自己答案,把整个情绪推向了故事的高潮,在此处需具备很好的歌唱与技巧的能力。52—61小节,子君为了生活苦苦的思索,对生活提出了质问,“我想虔诚的向你忏悔,却不清楚自己的过错”,步步的推进,把整个故事情节由层层递进的方式进入高潮,坚定的要把子君为生活所迫,走投无路的感情表达出来,为她已经逝去的幸福爱情生活进行呐喊,加进一些激动的情绪扩张,才会得到很好的演唱效果。62—76小节应该注意“啊”的演唱,它真切的表达了子君的绝望无助,更要注意故事的推进,子君在此时已经心灰意冷,所以对声音的控制要求比较高。
3.痛苦绝望的子君—— 《不幸的人生》
(1)曲式结构分析
前奏复三部曲式A B 间奏 A1(1-6小节) (7-22小节) (23-96小节) (97-113小节) (114-138小节)b1 b2 b3(23-53小节) (54-77小节) (78-96小节)复三部曲式=前奏+A+B(b1+b2+b3)+间奏 A1
《不幸的人生》是歌剧《伤逝》在“冬”剧情中的咏叹调。它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三段曲式结构充分显示出了子君在绝境中的无助和悲伤,前部分比较注重景物的描写,后部分注重人物感情及心理变化的刻画,由“静”到“动”,整个歌曲情感显得较为凝重,顺着子君的内心变化线条到最后将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向了高潮部分,这首咏叹调中出现过三次子君悲愤绝望的心理呐喊。
(2)歌剧的演唱分析
结合故事情节来分析,其咏叹调总体的情绪基调是悲凉、绝望的,它也包含女主人公子君对所谓的爱情生活的留恋,与爱人诀别的悲苦以及对现实的无形惧怕,作品的人物情绪非常的纷繁。演唱歌曲《不幸的人生》时,要投入自己的情感,把自己融入作品。A(7—22小节)是女主人公在低沉诉说自己的悲伤,情绪悲痛而压抑;B(23—96小节)描写是子君在生活中的挣扎、痛苦、悲愤之情;而再现段落又回到了A段落的悲伤与无助之中,表现出了子君已经无力与命运抗争的绝望心境。在歌唱中既要演唱者调动全身的激情同时又要学会加以控制。
三、歌剧《伤逝》中抒情性与戏剧性的结合
歌剧《伤逝》是中国歌剧史上一部最为著名的抒情性比较强的剧作,也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在歌剧作品上的第一次大胆尝试和探索,它的整个剧本情节创作都忠实于小说家鲁迅先生原著中所体现的抒情、凝重、悲伤的精神和风格特点,尤其比较注重人物在心理方面的刻画,剧中的很多咏叹调都从音乐的旋律、歌词的意境、曲式的结构等方面深入叙述了歌剧在抒情性和戏剧性的完美结合。歌剧在丰富多彩的演绎中,有了戏剧性和抒情性,就更容易在演唱中烘托场景的气氛,推动整个歌剧的高潮,把主题呈现给观众。在歌剧《伤逝》中的爱情三部曲—— 《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中,整个抒情性表现尤为突出,不管是从歌词、旋律、节奏、演唱的抒情性在唱段中都表现得很分明,细腻的从旋律方面下工夫,对整个剧情的心理变化起伏,抒发了情感的层层递进。三首歌曲不管是在诉说感情,还是表达内心愤恨,都同样富有很强烈的歌唱性的抒情效果。音乐旋律在依字行腔中,不仅委婉深情的讲述,还有激动的悲切。歌剧《伤逝》在人物性格与情节变化上有对比性,不管是乐句、乐段、曲式、结构的风格,都在发生着改变,在特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刻画里,真实的人物心理、形体、语言和音乐的相互形成。
在歌剧演唱方面,抒情性的旋律不仅在戏曲或曲艺之中,都富有强烈的抒情效果,尤其在声乐的旋律方面,较为多样性、丰富性,它是体现语言音乐化一个特征,再加上语言本身的叙述性功能,就显得更加完美。从《伤逝》的整体来看,它的情节在发展中完全浸透了在旧社会时期封建的婚姻观念和争取爱情自由的抗争精神。宣叙调和咏叹调的结合,同时更好地运用发挥了音色在剧中的对比和调节。《伤逝》音乐的戏剧性情节突出,表现在音乐中的乐句、乐段、曲式结构等风格特点上都有着极其细微的力度、速度、调性、色彩、节奏及休止的变化。在根据人物的思想、心理、音乐等方面都和音乐的戏剧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伤逝》是一部有着特定性格的人物形象的剧作,都体现的是活生生的人物心理动作,语言动作和音乐相互结合的戏剧性作品,它本身就富有戏剧性的旋律。
歌剧《伤逝》中的爱情三部曲—— 《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都是抒情性的唱段,它阐述了子君内心深处的独白,又加上了比较歌唱性的表现。《一抹夕阳》是主人公子君与涓生爱情的开始,夕阳西下,子君伫立窗前,少女的情思,少女的痴情体现了抒情性的唯美,子君的心情始终难以得到平静,思绪重重之中,感觉自己就好比一只出笼的小鸟,一条破网的鱼儿,急切地想冲开封建家庭的牢笼,勇敢去追求自己幸福,带着渴望和期待唱出自己纷繁复杂的心境。歌词十分优美,诗情画意般的刻画了子君懵懂天真的“小女孩”性格。《风萧瑟》是女主人公最具代表意义的咏叹调之一,也是整部歌剧中能把子君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咏叹调。它描述子君和涓生在短暂的幸福爱情生活遭到打击之后,又遭受了沉重的生活打击,致使涓生就此失去工作,家庭生活变得拮据,子君通过变卖衣物来维持“幸福”的迷茫生活。描绘了女主人公子君在经历过生活的种种艰辛和苦难之后,完全彻底的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变成了一个迷茫的少妇形象。对生活开始一味的抱怨和诉斥,面对落叶叙述子君爱情的不幸,从中加入了戏剧性和抒情性的结合,把整个爱情故事情境化,整个子君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真实。从整个故事情节来分析,咏叹调《不幸的人生》描述的是涓生和子君的在经历了美好幸福的爱情后,面对突如其来的破碎,子君无法面对社会的压力和内心深处的绝望,对生活最终失去了信心,只能带着对涓生的眷恋,走向生命的尽头,结束了她不幸的人生。夹杂着悲凉、绝望、无助的思想情绪,女主人公对以往爱情生活的眷恋,及对爱人诀别的失望和对现实的惧怕,生动地塑造了整个女主人公形象的感情基调,做到了戏剧与抒情的相结合,把剧情的整个“悲”完美的体现出来。对自身感情迷茫失措的子君,她不再拥有以往的可爱和单纯,在天真的感情、盲从的爱情、冷漠的家庭和无情的社会面前,她没有任何选择,只能一步一步地迈向自己挖掘的坟墓,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串省略号。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咏叹调,在歌剧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结合方面表现的尤为鲜明和生动,体现了歌剧本身的音乐特点。
就整部歌剧的语言来分析,它的音乐整个造型是从歌剧音乐的每一个乐句及其旋律及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为出发点,鲜明的体现了子君在语言情态和感情语调的变化,剧中除了特定情节性独唱外,还有一些具有戏剧性人物在同台相互交流的对唱和重唱部分,更多的形式加入,更加升华了歌剧本身的戏剧性和抒情性。
四、歌剧《伤逝》对中国歌剧的影响
《伤逝》的创新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是一部艺术性与个性化创作比较突出的作品。该歌剧子君的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动贯穿整个剧情,不管是对自由的向往,还是对爱情的渴望,都要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做到真正的“情之相通,美在其中”,把含蓄的情感展现出来。《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都是代表性比较强的作品,其主要目的是为更多声乐爱好者在学习演唱作品的基础上,能对歌剧有一个全新的理解方法,在心中建立一个正确的坐标。本人对其进行了创作思维的探讨,深入剖析了歌剧在演唱方面的一些拙见,希望初学者能加以借鉴,共同为声乐教育做一点有用之事。
[1]韦明.中国歌剧音乐剧散论 [M].上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2]余俊.歌剧的音乐语言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3]鲁迅.伤逝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姚桂丽.伤逝·在中国歌剧历史上的地位 [D].新西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