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的演变及其启示

2014-01-11宋文超马德宝

军事历史 2014年4期
关键词:消肿文集国防

□ 宋文超 马德宝

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加快取代战争与革命日益成为时代主题,导弹、电子、计算机等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为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孕育和萌生创造了条件。在国内,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随后启动了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新的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过程中,邓小平对国防和军队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成为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今天,对邓小平国防和改革思想演进的回顾,有助于我们把握其精神实质,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邓小平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的演变过程

邓小平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以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新要求,邓小平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1975年初到1989年底,邓小平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在整顿军队中孕育萌生(1975~1979)。随着“四人帮”集团的覆灭,军队积累的问题开始凸显。一是军队臃肿,编制混乱,部分单位和人员组织纪律松散,出现了思想上、作风上的骄傲、奢侈和懒惰。二是受“政治挂帅”的冲击,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受到削弱。三是国防科技工业规章制度废弛,产品质量低下。针对这些问题,邓小平于1975年着手整顿部队,并于1978年重新启动军队整编,到1979年底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为了使军队尽快从极“左”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邓小平从整顿军队入手,围绕搞好精简整编作了大量论述,标志着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开始萌生。

“首先要搞个编制出来”。在“消肿”的过程中,邓小平特别注重搞好体制编制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思想。一是深刻阐明了搞好体制编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75年,他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解决肿的问题,搞好军队的编制整顿、体制整顿”,“编制要严格搞,要切实遵守编制。可以说编制就是法律”①《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32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这些论述,指明了体制编制改革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建立健全军队领导管理与指挥体制。关于军委领导体制,1975年,针对送军委的文件太多、太零碎的情况,他强调军委不能管得太细,必须分级负责。他指出:“要搞个章程办法出来”,工作要分工负责,敢于负责。对军委的指挥方式,他主张,将来打起仗来,只能是战略的指导,具体指导还是要靠各战区。对总参谋部的工作,他提议:“重要事情,可以集体办公,集体处理。”对海军、空军指挥管理体制的设置,他强调:“双重领导以海军、空军为主,干部的配备培养,政治思想工作,技术装备,部队建设,还是由海军、空军直接领导有利,打起仗来可归军区指挥。”①《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0页。对机关的规模,他要求,机构不要设多了,机构越多越麻烦。这些论述,为建立精干高效的领导管理和指挥体制指明了正确方向。三是调整军兵种结构和完善部队编成。关于海军、空军的结构,他指出,要以有利于海军、空军建设为原则,怎么有利怎么干。关于技术兵种的构成,1975年,他就指出:“有的技术兵种编制还要增加一点。”对于部队编成,他认为,没有必要千篇一律,作战部队,“一个师可以编两个大团、一个小团,也可以编一个大团、两个小团,也可以编三个小团”②《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页。;守备部队,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他还强调,部队编成要平战结合,“平时编制和战时扩编要统一考虑”,“战时在什么地方扩编,现在就要有计划”③《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2页。。这些论述,为按照合成作战搞好部队编成、优化军队结构指明了方向。

“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在注重编制体制改革的同时,邓小平也重视军队政策制度的调整改革。一是调整改革兵役制度。关于服役年限,他指出:“我看可以考虑步兵三年,空军四年,海军五年”,“相当一部分人要长期服役。”为此,1978年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分义务兵改为志愿兵的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志愿兵制度。二是改革完善干部制度。在推动军队整顿、精简和改革的过程中,邓小平高度重视干部制度改革。他提出干部要年轻化。1975年,他明确指出:“连职干部大致限制在二十几岁,营职干部稍微大两岁,团职干部可以三十多岁。”④《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5页。他指明了干部培养制度。“培养干部一个是学校,一个是演习”。他提出了干部调整交流制度,指出:“有些人适当调动一下地方有好处,主要是换一个地方可以多接触一些人,多了解一些情况,遇事也会谨慎一些。”⑤《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35页。对于年龄偏大的军队高级领导干部,他主张:“设顾问是一个新事物,是我们军队现在状况下提出的一个好办法。”⑥《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36页。这些论述,为搞好军队干部队伍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建立严格的科学管理、严格的科研生产制度”。注重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是这个时期邓小平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研管理,邓小平指出:“科研队伍要集中,还要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要有一个集中统一的机构,批准科研试制。”⑦《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21页。对武器装备管理,他强调:“不管是战略性的还是常规性的武器定型、批准、试制、生产等等,要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抓。”⑧《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65页。他深刻阐明了建立科研生产制度的重要性,指出:“没有必要的规章制度,质量难于保证。”他强调要建立责任制,要求“整顿国防工业,岗位责任制要赶快建立起来。”这些主张,为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思路。他主张“军工企业要走军民结合的道路”,强调武器装备发展要坚持研制与引进相结合。在要求自力更生的同时,他非常注重军工产品的引进,指出:“军工产品我们样样都搞不行”,“还得搞租借法案”。⑨《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54页。这些重要思想对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一阶段,邓小平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以“消肿”为切入点,同时将“消肿”和理顺关系、优化结构结合起来,使人民解放军的编制体制逐渐趋于合理,促进了战斗力的提高,对在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上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第二阶段:在精简整编中开始形成(1980~1984)。1980年初,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上再次提出要精简军队,人民军队随后在1980年和1982年两次进行精简整编。其间,邓小平作了大量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期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邓小平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开始形成。

“要‘消肿’,不改革体制不行”。1980年,在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指出:“现在提出‘消肿’,主要是解决军队机构重叠、臃肿,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级指挥不灵等问题。”⑩《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68页。邓小平认为,体制问题同“消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消肿”,必须改革体制。这表明,邓小平已经认识到,不改革体制,“消肿”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进一步推动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关于精简军委领导机构,他指出:“军委常委作为一级,人数多,很不灵便,什么事也办不通。”关于强化总部领导职能,他指出军委办公会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临时办法,并强调:“总参就是总司令部,今后军事命令应该由总长下,有的命令应该由总政主任、总后部长下。”关于各军兵种体制改革问题,邓小平主张:“军种要保留,有些兵种应该撤销,太多了不好。”①《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98页。1980年,他赞成将铁道兵与铁道部合并,撤销了基建工程兵。此后又组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大大减少了部队员额。

按照合成的原则改革军队编成。邓小平高度重视军队的合成问题,他强调,要“根据各战区特点,根据军队装备不断改进的情况,搞些合成军、合成师”,“这样便于平时合成训练,便于指挥员熟悉特种兵的指挥,就能把平时训练和战时使用结合起来”②《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72页。。

切实推进干部制度改革。邓小平指出:“体制改革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有利于选拔人才。”③《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215页。针对军队军衔制度长期处于取消状态的情况,他说,军队究竟搞不搞军衔制,也是组织路线问题,有相当多的同志主张恢复军衔制。针对各级领导干部严重老龄化的状况,他指出:“要有退休制度。”④《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71页。针对行政干部过多的现状,他提议,“军队有些方面的工作人员可以改成文职人员、雇佣人员”,“搞那么多行政职务干什么?这些问题都要制度化”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28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完善教育训练制度。1980年,邓小平明确指示要把教育训练“作为一个制度问题加以解决”⑥《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72页。。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下,1984年,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全军教育训练改革的若干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军事训练法规制度,对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保障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在院校改革方面,1980年初,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联合发出《关于调整、整顿军队院校的初步意见》,对院校训练体制、各类院校的学制、各类干部的培训比例、院校领导班子、教员队伍建设,以及招生、教学、教学保障、加强院校领导机构等十个方面提出了改革规划,为提高教学质量、加速院校建设指明了方向。

总之,这一阶段,邓小平努力把“消肿”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着眼于建章立制,为进一步实现“消肿”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条件。这表明,邓小平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已经触及到体制改革深层次问题,并提出了创造性的意见。

第三阶段:在百万裁军中走向成熟(1985~1989)。198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后,邓小平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进入成熟和发展阶段。经过1980年和1982年的精简整编,人民解放军逐步走出以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子,但军队“肿”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在对国际形势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1985年,邓小平决定进行百万大裁军,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

“减少一百万人”。邓小平认为“消肿”一直是军队的一个大问题。为此,他在1984年底,明确要求军队员额裁减一百万人。对“消肿”的重点,他提出:“消肿主要是总部、军兵种和大军区。”⑦《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267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解放军压缩了机关、保障部队和院校,并加大了调整改革的力度。三总部撤并业务相近部门,人员精简50%以上。11大军区合并为7大军区。陆军组建集团军和陆军航空兵,精简机关,充实部队。海军领导指挥体制由海军—舰队—基地—水警区(支队)改为海军—舰队—部队。空军减少领导指挥层次,师以上部队领导管理体制原则上由4级改为3级。导弹部队将“支队—大队”体制改为“旅—营”体制。通过体制改革,精简整编,解放军在精兵、合成、提高效能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要注意合成训练”。随着世界军事的发展变化,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注意合成训练,提高训练质量。1980年,邓小平指出:“怎样把天上地下协同起来,我们也要学会。”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289页。他还提议,要逐步地把部队合成起来,通过平时训练,使大家熟悉合成作战的知识,学会合成作战的本领。1981年,邓小平鲜明地提出了“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协同作战”这一重要概念,要求全军要努力提高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为搞好合同训练组织保障,他提出,北京、沈阳两个军区,先各搞一个六六制的集团军试点,平时进行训练,或组织合成训练也比较好,对干部锻炼大有好处。

“军工体制改革已提到日程上来了”。针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沿袭苏联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邓小平在1982年指出国防科技工业应遵循“十六字”方针,即“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①《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108页,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深刻揭示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1984年,邓小平指出,军工体制改革现在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1986年,他进一步强调,军工体制改革不能再拖了,军工改革的方向,就是将其纳入整个经济发展范围,发挥其带动民用工业、带动整个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作用。同时,要切实把军火生产改成订货关系。

这一时期的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吸取以往只注重缩减规模、体制改革动作不大的教训,把改革体制作为突破口,并以此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初步理顺了领导管理和指挥体制,提高了工作效能,军队改革认识得到提升。

二、邓小平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演变的启示

邓小平国防和军队改革思想在整顿军队中孕育,在精简整编中形成,在百万裁军中成熟,经历一个由粗到细、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向前发展,为构建新的军事组织形态奠定了良好基础。回顾这一成就,启示如下 :

一是亲自抓改革,大力推改革。邓小平在领导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过程中,始终站在改革的第一线,并作了大量论述和指示。1982年军委、总部机关的精简过程中,总参谋部拟定了一个精简18.2%的方案,邓小平亲笔批示:“这个方案不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方案”②张震:《张震回忆录》(下册),268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根据这一批示,总参谋部党委进一步调整了精简方案。这种先拍板,再具体论证的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央主导的特点。由此可见,国防和军队改革一定要最高领导人亲自抓。既要充分尊重军方的意见和建议,更要站在党和国家利益全局来看问题、定方案。

二是着力抓好事关改革根本性、方向性大事。邓小平始终聚焦事关改革的全局性问题,做出建立退休制度、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等重大决定,建立战略委员会、教育训练委员会。这些改革举措都抓住了当时决定军队能否健康发展的大事。党、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人必须聚焦大事,定总盘子,善于抓大放小,放弃面面俱到。

三是主张用革命的方法搞改革。邓小平指出:“精简整编,要搞革命的办法”,“用改良的办法,根本行不通”③《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208页。。在他亲自推动下,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撤销基建工程兵;11大军区合并为7大军区。这些重大改革充分表明,在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根本性突破时,只能用另起炉灶的办法,修修补补的局部调整根本行不通。在改革中,邓小平不怕得罪人,“一次搞好了,得罪人就得罪这一次”④《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208页。,这种改革的政治智慧和魄力,对已进入改革攻坚期、深水区的人民军队而言,借鉴意义深远。

四是迎难而上,持续给力。邓小平指出,体制改革“不是一次性能够完成的”,“要长期搞下去”⑤《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214页。。从1975年到1989年,在14年时间里,邓小平先后领导国防和军队改革有5次之多,军队员额由600多万减少到300多万。这份韧性与坚持,这种聚小胜为大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不能幻想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遇到阻力和困难就停滞甚至放弃,应该永不言弃,不断推进。

五是妥善化解改革阻力。邓小平指出,改革“是要得罪一些人的,可能有人不满意,阻力不小”⑥《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127页。,但“要妥善处理”⑦《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35页。。对于中高级领导干部的安排,他强调要给他们盖房子,保留待遇,并设立顾问委员会,给他们建议权。对于大量裁减的官兵,他主张组织各种专业训练班进行培训,转业后可以安排到与其特长相接近的政法、教育等系统。国防和军队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些人安顿不好就会变成改革的阻力。因此,要尽可能把这些人退出后的出路安排好,妥善化解改革阻力。百万大裁军,正是在妥善化解阻力中平稳地完成了精简任务。

猜你喜欢

消肿文集国防
《熊铁基文集》出版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国防小课堂
《郭汉城文集》简介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大城市“消肿”的国外经验
赤小豆鲫鱼汤日常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