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循环经济促珠三角城市群发展

2014-01-11梁育民

战略决策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珠三角资源经济

梁育民 夏 源

循环是宇宙间常见现象,我们所在的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即可算一种循环现象。人体内的血液流动也是循环现象,而且对人的生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也可说是一个循环系统,各种经济要素伴随着人流、车流在其中循环往复地运动。循环运动可延长、提高产品及经济要素的市场生命力,循环体系可提升经济和产业的运行质量,循环经济可实现城市与城市群的健康与快速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意义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提出 “宇宙飞船经济”(Spaceship Economy)理论,以及 “循环使用各种资源的循环式经济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这种观点,可算是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后来,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明确提出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概念。①徐嵩龄:为循环经济定位,《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总第13期),第63-64页。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开始作为实践性概念出现在德国。几乎与此同时,日本也开始与之含义相近的循环社会实践活动。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概念进入我国,但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并不一致。笔者将这些定义做了归纳,认为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要求善待地球与资源环境,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可称为生态保护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模式。其科学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内涵就是对自然资源反复地循环利用。

从过程来说,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采用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式、反馈式流程。所有物质(包括原材料和商品)和能量(包括各种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循环的经济流程中得到持久的合理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②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当代生态农业》,2002年第21期(增刊),第18页。相比之下,传统经济则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式线性流程。

从结果来说,循环经济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特征。更具体说,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投入、低消耗和低排放,同时又有高产出、高效率和高效益,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的质量型增长。传统经济则相反,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弃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从技术层面看,循环经济是在经济活动中,把生产技术和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资源;把清洁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相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及对环境的危害与破坏。并通过各种废旧物资(或者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对所有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平衡,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层面看,循环经济需要新的制度安排与经济运行机制。它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这就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污染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供给、生态环境之间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③解振华:统一认识,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2期,第4页。

从哲学层面看,循环经济的哲学依据就是人类社会(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应当正确处理、协调好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与整个自然界和谐相处,从而实现科学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不是指经济循环,而是指经济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各种自然资源在国民经济再生产各个环节中不断地循环利用,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④方莉华,张才国:循环经济概念的科学界定及其实质,《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3月,第84页。甚至还可以这样看,废弃物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人们可从生产源头与全过程削减污染,对最终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二)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哲学经典——《易经》中即有 “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天地人被称为“三才”,故天地人合一又可简称为三才合一。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中国的思想家就已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则。今天我们提倡循环经济,则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意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循环经济可实现和谐发展。循环经济让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 “天地人合一”。发展循环经济,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程度,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循环经济要求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一方面,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又从更大程度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及对环境的危害。在传统经济发展道路上,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同时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相伴而行,如果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可实现新型工业化,又可实现新型城市化。

第二,循环经济能改进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体系中,以往单纯的经济管理系统被提升为经济-社会-自然这样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以往多部门的分兵治理被转变为国家统一部署,从而能够实现经济目标、社会目标与文化目标的有机结合。还可通过人文伦理教育、法律制度建设与科技创新 “三剑齐发”,整合与优化经济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日益突出的环境压力和日益尖锐的资源约束矛盾,促进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突破性、里程碑式的重大革命,是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乃至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⑤左铁镛: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资源循环型社会,http://news.sina.com.cn/o/2004-11-21/10564301869s.shtml.

第三,循环经济能改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能够将环境污染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将经济增长模式从工业化时代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彻底转向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发展效益这种可持续增长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单向线性流动的经济模式而言,循环经济涉及到整个生产流程与所有消费活动,统筹考虑自然资源与废物资源的有效管理,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延长资源与能源的利用链条,可减少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可实现由依靠物质资源为主转向依靠智力资源为主,由生态环境破坏型转向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自然环境、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

第四,循环经济可提升经济要素、产品的市场生命力。资源或经济要素的循环运动可激活生命力、提高效率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可解决我国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经济要素浪费严重、综合利用水平低等现实问题。产品的合理循环运动亦可激活产品的生命力,提升产品价值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使企业的竞争优势、经营能力得到增强,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贸易保护主义。

二、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之现状

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南方的珠江下游、南海之滨,是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自198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珠三角经济开放区以来,珠三角的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经济高速增长,形成人口和产业高度集聚的现代制造基地,并且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建设,初步形成庞大的城市群连绵带之雏形。

(一)珠三角经济增长模式概述

广东珠三角以不足全国0.5%的国土,聚集了全国近3%的人口,创造出全国近10%的GDP值,主要城市的人均收入与城市化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珠三角城市群属于典型的人口多、资源少但能源消耗大的区域,珠三角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3公顷,不及全国平均数的1/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拥有常规能源储量不到全国水平的1/20,国民经济所需大宗矿产资源贫乏;100%的煤炭、90%的天然气、86%的油品、25%的电力,以及钢、铝、铜等有色金属需要依靠其他地区调入或进口。每单位GDP的总资源消耗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美国、英国、日本分别高 2.3倍、 3.2倍和 6.2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2倍。⑥数据来自广东省2012年统计年鉴。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各城市在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承担加工组装的角色,成长为全球代工制造优秀平台,成就了独具珠三角特色的外向型经济。⑦钟玮: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珠三角经济发展策略研究,《特区经济》,2011年7月。但同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多数企业停留在加工生产环节,产业竞争力较弱,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小型甚或微型企业大量存在,不仅工艺流程缺乏绿色设计,缺乏科学合理的循环工艺和技术流程;而且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落后,大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工艺和技术仍在使用。节约能源、清洁生产及 “三废”综合利用的新工艺和新技术数量较少,水平也较低,特别是高水平共性关键技术严重匮乏。

——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大多是自发集聚和发展起来的,基本以劳动密集、技术含量较低、耗能耗材且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为主;在产业链配套、产业规划方面严重不足,造成较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

——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滞后,道路、通讯、排水和排污等设施不配套,严重影响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缺乏相关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自主创新能力较差,自主创新水平不高;缺乏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市场准入、运营与退出机制,缺乏相关技术、设备和产品性能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二)与经济增长伴随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珠三角以占全国0.47%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7%的工业废水和4%的工业废气排放。珠三角城市群由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结构正处在由轻型化向适度重型化转变的发展阶段,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很大。珠三角水量仅占珠江流域的6.67%,但废水排放量约占广东全省的69%;2011年仅东莞市的污水排放量就有10.16亿吨,就占广东省的14%。⑧数据来自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官方网站环境状况公报。由于污水排放过于集中,城市附近水体尤其内河遭受严重污染。珠三角城市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降尘浓度均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因为集中了广东省70%的火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致酸雨物质排放量大,2011年珠三角城市群中的韶关、深圳、肇庆、佛山、惠州等5个城市属于重酸雨区,酸雨频率平均达53%,成为全球三大酸雨区域之一。

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珠三角的经济增长方式显然必须改变。实际上,近年广东把 “腾笼换鸟”、 “双转移”等工作做得热火朝天,目的也在此。然而在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过程中,以煤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仍将长期存在,防治工业 “三废”污染等任务将更加艰巨。城市建设面积的拓展及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加剧了珠三角居民和土地之间的矛盾,生活垃圾和污水、危险废物的安全无害化处置成为一大难题,水和矿产、森林等各种资源消耗也不断加大。在社会消费结构转型过程中,有害建筑装饰材料、汽车废旧配件、家电废弃物等新污染呈加速上升趋势。整体环境状况持续恶化,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现有政策

2005年,广东省成立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工作。2008年以来,广东省作出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大 “双转移”力度、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一系列战略部署。2009年后,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并入广东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国务院批准的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列为重要内容之一,此纲要在相当长时期内发挥积极效应,客观上有利于珠三角城市群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契机。

选择南宁、桂林、梧州、百色、防城港、贵港、贺州7个城市为调查点。许多调查证实,保健食品的使用在老年人群中比在年轻人中更普遍[30,31]。本文选择45岁以上的居民为调查对象。每个城市发放100份,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民众进行一对一面谈。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30份,有效问卷538份,问卷有效率为85.4%。样本基本属性如表1所示。

广东省政府将 “循环经济系统工程”确立为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八大载体之一,这为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搭建起良好的工作平台。该工程要求在全省逐步建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集清洁生产企业、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和节约型城市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全省共有13家单位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有84家单位(包括69个企业、8个园区和7个市县)被列为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

2009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 《循环经济促进法》,系统性的循环经济法规及政策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和政治保障。广东省人大先后颁布(修订)《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 《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等涉及循环经济内容的法规,并抓紧制定 《广东省实施 〈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截至2009年底,认定八批共299家自愿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并给予奖励。此外,还公布了四批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共262家。每年6月份,省有关部门都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在全省广泛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积极做好资源节约培训工作,把资源节约贯穿于各个层次的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中。

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层面,在企业内部转变生产方式,采用节能、清洁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培养具有循环经济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二是建立循环产业园区,在园区内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发展生态产业链,使得上下游企业联系紧密,共同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实施;三是各城市政府间的合作,在省市层面上提倡节约能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城市间形成共生关系,从整体利益出发,共同为建立循环城市而努力奋斗。对于珠三角来说,这三个层面共同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在城市群中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至于具体的发展方法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困难

第一,尚无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和制度。首先,亟需进一步制订或完善有关法规和政策,比如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发展、节能与节水、倡导绿色消费、绿色采购的地方性法规,引导社会绿色消费的政策;其次,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政策激励和支持,资源性价格改革滞后,尚无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再者,珠三角大部分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弱循环状态,需要加快循环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及制度研究,以及生产工艺绿色化、科技文化进步等重要课题的研究。

第二,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造成一些人为障碍。在实施某项区域性循环经济措施的时候,行政上条块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导致利益分割,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难度大;同时,各种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限制了资源的跨产业循环利用,影响跨地区、跨产业(或行业)合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壮大。

第三,没有明确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与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成本高于传统经济,企业对循环经济缺乏分析研究、自觉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未形成适宜循环经济发展的微观环境。多数企业对循环经济知识了解不多,没有真正把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要求,最多满足于达标排放,而不愿转向低污染、零排放的生产方式。即使同个产业内的企业间也缺少信息交流与合作,各经济要素的使用单位之间难以自觉形成循环网络,未能形成循环效应的最大化。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意识比较淡薄。社会公众包括各级公务员对循环经济缺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直接导致生产、消费等过程的粗放和资源浪费。有些地方政府、行政部门对循环经济缺乏深入认识和切实重视,有些至今未把循环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现有循环经济体系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或者产业内部,很多跨园区、跨区域、跨行业的循环经济项目无法从较高层面协调处理,难以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上形成物质循环链,未能形成多层次循环经济体系,远未形成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三、以循环经济促城市群发展的建议

《易经·系辞下传》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形象地说明了变化之道在事物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在珠三角城市群建设过程中,要解决面临的产业升级与资源环境问题,必须走循环经济这种新型发展道路,必须在政策引导、经济模式、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转变。只有在政府支持、群众理解的基础上,方可逐步改变城市群原有的传统发展模式,改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现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政府管理和相关政策

珠三角城市群还处在循环经济的起步阶段,面临许多障碍和挑战,需要政府强化政策导向职能,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及政绩考核制度加以引导,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创新机制。⑨谢志铭:珠三角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1期。制定关于循环经济、循环型社会的综合性法律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大力推进循环型城市的建设。尽快出台与国家有关法律相配套的单项法规,如资源循环使用、废物回收利用、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各行各业(乃至社会公众)的污染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如果各个城市的政府只顾及本地利益,不惜损害整个珠三角的整体利益,将导致循环经济无法在整个城市群的层面上得到发展。⑩钟玮: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珠三角经济发展策略研究,《特区经济》,2011年7月。因此珠三角各城市之间,可就发展循环经济的各种问题,展开协商并争取达成共识,互相理解,互相配合。

比如说,可通过政府政策和市场手段,推进3R原则的贯彻执行,促使企业和消费者对生产、消费过程中的物质流与能源流进行有效控制;要加快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充分发挥大企业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全面实现清洁生产;要加大对环境的监管力度,环保部门应对企业准入标准(包括污染物排放等)进行严格把关;可对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小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集中迁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实现能源使用和污染治理的规模经济。⑪朱晖,邝国良,齐昌玮: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珠三角产业集群,《生态经济》,2007年09期。

(二)建设循环城市,做好循环产业园

珠三角城市群为了做好循环经济工作,还需要推进循环城市的建设,需要对生产和生活中的排污标准给予改进,并坚定地贯彻执行,改变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产和生活模式。

在生活方面,应普遍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消费方式。减少使用产生不可降解垃圾的消费品,尽量使用相应的替代品;分类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便于对可回收利用垃圾进行综合处理、循环利用;节约用水用电和用气,每个居民都要为发展循环经济出一份力。

在生产方面,循环经济要求延长、拓宽产业链条,把污染尽可能放在生产企业或产业内部处理。要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联系,对所排放废物尽可能循环使用、重复利用,争取达到节能减排的最佳效果。鉴于珠三角企业间的纵向联系较少,可将有限资源集中在少数领域,适度发展一些大企业,把分工朝纵深推进,规划建设循环产业链项目。

所谓循环产业园区,就是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而成的产业园区。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将某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甚或废物作为另一企业的原材料,实现物质流的闭路循环与能量流的多级利用。如此既可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有关成本,又可集中排水排污,减少污染,还可集中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冷),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及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标,形成企业间相互依存、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

(三)科学规划整个珠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布局,实现错位竞争

从整体来看,珠三角各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均衡。由于各城市各有自己的个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有所差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和面临问题也就有所不同,因此产业升级并不需要同步进行,而是根据各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同个性,制定相应发展策略,各自选择适合自身具体情况的产业升级模式和重点发展方向。因此,珠三角各城市的政府部门,可从资源有效利用、社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规划产业布局,并由广东省政府有关部门规划整个珠三角的产业布局,并从宏观上给予指导和协调。鼓励各城市(各产业或各企业)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战略,开展错位竞争,共同提升国际竞争力,进而实现珠三角城市群在空间、行业间合理的现代产业布局。

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循环经济理念的区域经济有关理论为指导,推进整个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快速及稳定发展,同时保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⑫许志晖:现代产业体系下的珠三角城市群循环型城市建设分析,《经济论坛》,2009年07期。。逐步将劳动密集产业转移到有承接能力、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具有竞争优势的周边欠发达地区,让珠三角城市群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技术密集或资金密集产业,以便保持各城市的持续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引进项目时要严格执行环保准入机制,严禁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再进入珠三角城市。注重发展富有城市个性的特色产业,加快以高新技术、先进文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鼓励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的有序进入。加快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使环保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节能增效、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现代服务业。通过循环再生技术,提高重化工业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产业退出机制,逐步淘汰高能耗、重污染和低效率的企业和产业。

(四)加强科技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循环经济对生产设备、技术工艺、产品标准的要求都比传统经济高,因此要求企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淘汰以前耗能多、污染重的产品及设备,积极发展环保产品及环保型装备。并加快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既要积极引进国外有关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又须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生产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加快对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工作,并纳入科技开发和产业发展计划,使有关产业内部形成系统的、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政府和企业都有必要建立相关的技术研发机构,预算并投入相应的研发经费,组织开发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产业链接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绿色再造技术等,并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项目的优先开展。还有必要建立生产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关于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信息咨询与推广服务等活动。

(五)更新思想观念,普及循环经济知识

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好循环型城市,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机构、城市居民等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经济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观念,建立环保和经济社会共赢、预防环境污染的循环经济思想,并且贯穿到区域发展、城市建设与产品制造及消费过程中,做到积极防治污染、循环利用资源,从而取得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多方面效益。

政府部门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决策、领导者,故政府工作人员是否具有循环经济意识最为关键。可加强循环经济思想的宣传教育,并将绿色指标加入绩效考核制度中,促使他们更新思想观念,有动力、有依据地发展循环经济。企事业单位与城市居民是循环型城市的直接建设者,一方面企事业应配合政府推进循环经济知识在员工中的普及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循环型城市的建设人才,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工作,培养循环经济意识,使得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地为循环经济发展、循环型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提高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进而提升珠三角城市群的文化品味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城市是一项宏伟工程,也是一场更为深刻的改革运动。为了建设好循环型城市和循环经济体系,达到各行各业循环发展、产业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各种企业必须加强研发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加强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为了取得成功,珠三角各城市必须培养和引进大量高层次(或高学历)、文化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组成一只强有力的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只有让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广泛接受和支持循环经济思想,并具备相应的技术设备创新能力,才能将循环经济发展、循环城市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这就要求企事业单位都必须对员工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活动和新技术培训工作,政府部门也要在全社会中推广循环经济、循环城市建设的知识观念。只有在整个社会中建立循环经济思想体系,变成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进而提升珠三角各城市的文化品位,才能促使循环经济发展、循环城市建设取得最后的成功,让大大小小的城市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珠三角资源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