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的四坛与南内皇史

2014-01-10张田

北京纪事 2014年1期
关键词:月坛紫禁城胡同

张田

如果要问四方游客什么建筑物最能代表北京,我想除了气势恢宏的紫禁城外,当数北京大大小小的坛庙了。而在这些坛庙之中有几处却是因“大礼议”之争而始建的。嘉靖皇帝登基后,一直想让其父称宗庙,但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为了找到合适的理由,嘉靖皇帝便对明堂礼制、庙制,大祀的郊祀礼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提出要天地分祀,方案提出后就引起了大讨论,众多朝臣认为合祀制度是由祖宗制定,沿用了100多年岂能说改就改,少数拥皇派却找到《周礼》中的有分祀天地的古礼记载,因此在数月之久的艰难讨论后,最终以分祀取得了胜利。于是,皇帝下旨在南郊天地坛处建圜丘,祭天;安定门外建方泽坛,祭地。在朝阳门外建朝日坛,祭日;阜成门外建夕月坛,祭月。经过岁月的变迁,这些坛庙便成为了今日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同样是嘉靖皇帝,他为了收藏自家列祖列宗的御像、宝训、玉牒、实录等文献,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下旨修建皇史宬,经大臣张经孚等建议,将地址选在离紫禁城不远的南内的重华殿西侧,这样不但方便查找而且还可以减少珍贵典籍在途中所产生的损坏。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皇史宬建好,整座建筑为整石雕砌,采用的是古代的“石室金匮”法。嘉靖皇帝看后非常满意,便命人将“八庙、九帝宝训、实录、实本及列圣御容”放置于此。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民间的晒书日,皇家也是如此。到了这天由晒晾司的专职人员在此负责晾晒重要典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现留存于世的一部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便是当年世宗命人抄写并贮于此而得以保存下来的唯一珍本。我们现在看到的皇史宬虽经后世的不断重整,但仍基本保留着明朝时期的样貌。整座建筑占地8000多平方米,四周环以朱墙,由宬门、主殿、东西配殿、御碑亭等部分组成。主殿为整石雕砌,无梁无柱,面阔九间。殿内还砌有一个高约一米半,刻有海水游龙图案的汉白玉须迷座,上面置有150多个外包铜皮高1.31米,宽1.34米,厚0.71米的樟木大柜子,那些珍贵的皇家档案文献就安放其中。这种特殊的文献保护方法便是中国古代独有的“石室金匮”法,不仅防火、防潮、防虫、防霉,而且还能经受百年凄风苦雨的侵蚀。皇史宬的建成不仅将我国古代的档案库房建筑发挥到了极致,而且还彰显了老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特质。

作为离紫禁城最近的一个离宫,南内以幽静雅致的环境吸引着明朝各代皇帝到此休闲娱乐。当明朝覆灭后,南内也随之消失了,唯有皇史宬因极佳的文献保护功能才侥幸遗留到现在,但它却没有逃出被居民私搭乱建的“魔掌”。这座挂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子的宏伟建筑,就那么憋屈地委身在层层叠叠的民居宿舍之中,只有最外面的那圈红墙和探出墙头的黄琉璃瓦,还努力地证明它作为皇家档案库的“贵族”身份。除此之外,就只剩下1965年以前,南池子大街东侧一条叫飞龙桥的胡同了,这胡同的名称正是由那座非常漂亮的飞虹桥谐声而来的,然现已并入冰窖胡同内了。不过在菖蒲河公园里,倒是可以看到明初时东苑的部分风景,菖蒲河在明朝时叫外金水河,它流经东苑内,因此东苑里有许多的石桥、水池和临水的景点,如“东苑小筑”“天妃闸影”“凌虚飞虹”“红墙怀古”等几个景点,就是结合部分历史痕迹创造出来的。昔日的皇宫苑囿,今天已变成了普通百姓放松休闲的好场所,这不能不说是党和政府为百姓做的一件大好事。但由于史料记载的稀缺和模糊,还有许多精美的景点已经恢复不了了,如靠近南河沿大街南口处的涌福宫,吕梁洪、涵碧亭、回龙观等,这些美景和那些曾经发生于此的故事,一同湮灭在这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猜你喜欢

月坛紫禁城胡同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临水游憩空间研究——以月坛公园为例
“月坛小哥”为城市治理“穿针引线”
“月坛小哥”为城市治理“穿针引线”
紫禁城365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紫禁城中嵌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