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盲文图书馆,为残疾人搭建 一座沟通社会的桥梁

2014-01-10杨莹

北京纪事 2014年1期
关键词:盲文盲人残疾

杨莹

北京二环中心的陶然亭公园东门路北,一座新建的白色大楼,就是中国盲文图书馆新馆。在2010年“搬家”前,该馆只是“蜗居”在卢沟桥附近的中国盲文出版社一处200平方米的库房内。

盲文图书馆的落成,成了中国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的地标。开馆三年来,接待盲人及其他残疾读者已经超过10万人次。

也许有读者好奇了,盲文图书馆难道还接待其他残疾类型的朋友么?答案是肯定的。这么做,也是为了搞活盲文图书馆,让更多残疾朋友受益。今年年初的一次国家领导人的指导视察,让该馆负责人“灵感迸现”。

盲人朋友的家

在新馆落成以前,老馆受到面积、人工和交通环境的限制,只能以免费对外邮寄的方式服务着全国4000多名盲人读者。

由于新馆周边交通较为便利,且活动空间更为宽阔,无障碍设施也很齐全,从而大受盲人读者的欢迎。慕名前来阅读、借书的盲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老顾客带来的新朋友。为了让盲人的阅读更加便捷,盲文图书馆使用了“阳光读屏软件”,只要输入网址,盲人朋友就可以在该软件帮助下浏览网页、淘宝购物,甚至炒股聊天。目前,全国使用阳光系列软件的用户有近3万人,盲文图书馆每年都会办60次以上的盲人电脑培训班,免费培训盲人学员上万人。

盲人手风琴师陈国月,多年前在八大处公园附近弹唱卖艺时,被79岁的任士荣看上,免费收徒。一曲琴声落下,陈国月感受到师傅的深厚功力,随后还带着其他视障朋友跟着任老先生学琴。他一开始并不知道,任士荣是空政文工团一级手风琴演奏家。

起初,学琴无定所,有时占着居委会一点儿角落,有时在学员家中。盲文图书馆新馆落成后,经过协商,任士荣和他的视障学生每周都可以在馆内宽敞的教育培训室里练琴、排节目。盲人手风琴培训班多次参加演出和比赛,曾获得一等奖。让任老先生最欣慰的是,他用这笔奖金为学员们购买了11把琴,学员们上课再也不用“自带设备”了。

面向其他残疾人

今年年初,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中国盲文图书馆视察时,与馆方管理人员谈到如何“搞活”盲文图书馆,服务更多的残障朋友,并根据实际提出了“三面向”服务,即“面向盲人、面向其他残疾人、面向社会”。

盲人是该馆必须服务的读者对象,这就不必说了,但如何面向其他残疾人呢?盲文图书馆馆长张伟想了半天,得出的结论是:新馆建筑面积很大,可以对其他残疾人团体提供文化交流时的场地,盲人手风琴培训班就是个好例子;还可以借助广泛的人脉资源给予其他残疾朋友一些帮助;同时,馆内设施稍加改造,也可以服务不同需求的残疾人。

盲文图书馆负责人随即找到了盲人作家张骥良,表示愿免费腾出一些场地,供其他热爱文学的残疾朋友学习交流,让他帮着发动成员。3月16日,“北京圆梦文学联谊会”成立,会员30多人,是在会长张玉刚的奔走下,由各个区县肢残协会推荐热爱文学的残疾人。

联谊会会长张玉刚今年55岁,这名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的爷们儿出行只能靠拄拐。在被推选为石景山区肢残协会委员后,他利用所学专业,设计多项解决残疾人生活不便的小发明。去年张玉刚与热爱文学创作的马仲春一起编辑了《春江水暖》和《花开有声》两本残疾人文学作品集。

这支队伍实力不可小觑:张骥良,这个身高1.5米、视力0.01的北京爷们儿,前后采访了600多位社会名流和演艺界明星,发表500多万字作品,包括人物传记、访谈、调查报告、纪实文学等,被称为“中国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举办了全国首个盲人书法家作品展,还是北京市作协会员。刘建民,几十年来潜心画虎,是画家姚少华的弟子,同时也是一名“爬格子”爱好者,作品多次在《北京晚报》《北京纪事》《人生》等报刊上发表。密云县鼓楼地区残协专职委员马萍,业余时间埋头创作,在《渔阳文艺》上发表多篇诗歌散文作品,并加入密云县作协。和张玉刚同龄的“老北漂”李茹是沈阳人,在沈阳干了一辈子残疾人的工作,由于热爱写作,当选为沈阳残疾人写作协会首届会长,上任第二个月就创办了内刊《蓝星湖》,担任主编。何东明,一个航天工作者,回京后,在海淀清河地区做基层工作,每天晚上他都要用钢笔将每日所思记录下,目前已经记录了200多本笔记,摞起来比人还高……

张骥良说,联谊会每周五下午准时在盲文图书馆举办文学讲座,雷打不动。盲文图书馆对此也很支持,邀请周国平、林非、邹静之这样的大家,都是在盲文图书馆的协助下进行的,一些必要开支也是由盲文图书馆提供。

所有参与讲课的文学家们都提出,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的积累,很多残疾朋友都没有走出家门看世界,又如何提高创作水平呢?于是,张骥良组织大家去京郊云蒙山秋游。让一群平时拄着拐杖行走的残疾朋友们登山,难度确实不小,一路上,他们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更加深了友谊。而自从加入联谊会一直未有作品出来的马京梅,在大家的鼓励下,写出了她的处女作游记《游京都第一瀑》。

志愿服务,残疾人和健全人的交流平台

“我以前在纺织联合会,一个单位2000多人,就我一个残疾人,从来都是被别人帮助的,但其实我也是可以帮助别人的。”杨婧,这名毕业于北师大的硕士研究生,主修俄国现当代文学,有翻译功底。在大家看来,她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志愿者。

而前来讲课的老师们,都被大家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精神所感染,纷纷提出免费讲课,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周国平、著名散文家林非和著名编剧邹静之等大家。这些作家由于身份特殊,一般出席一场商业报告收入都不菲,但在残疾人朋友面前,他们都甘心当一名无偿的志愿者。让张骥良印象最深刻的是邹静之,在授课结束后,张骥良按照惯例要给他讲课费,但邹静之说什么也不肯收,装着钱的信封被装进口袋,又被他拿出来还给张骥良,如此折腾了几次。张骥良无奈佯装收下,回头将钱交给馆负责人,让其想办法转交出去。

而在今年7月,张骥良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班吉明(笔名班朕)前来讲课时,小声告诉对方,这次讲课没有讲课费,问对方愿意不愿意来。本以为会有个尴尬的回答,哪知班吉明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没问题!”当天,班吉明还现场签名赠书。事后班吉明说,能为残疾朋友们做点事,我感到很自豪,付出的时间和书籍都值了!

盲文图书馆的资源信息都是共享的。联谊会培训的现场录音,会有工作人员经过剪辑处理后,制作成声音文件,供盲人读者听。

短短两年,在中国盲文图书馆聚集了1200多名志愿者。播音艺术家方明,央视主持人李瑞英、康辉、李修平加入了志愿者队伍,用声音作盲人的眼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精选了1万个小时的录音,给盲文图书馆无偿使用;规模不大的广东大音音像社,一次就为盲文图书馆捐出580箱录音录像产品……

今年1月27日,北京市“读书的艺术”百姓摄影展在中国盲文图书馆举办。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获奖作品及优秀作品上百幅。为了使有视觉障碍的残疾人能够顺利观看摄影展,许多志愿者伸出温暖的手,一对一牵着残疾朋友的手担当义务讲解员,如此贴心的服务令他们感动不已。

中国盲文图书馆馆长张伟说,随着我国残疾事业的发展,许多残疾人从基本的生活需求逐步转向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他们想用知识来改变生活、改变命运,渴望能从提供文化服务的公共机构方便地获取知识,从而走上社会。盲文图书馆的“三面向”服务,给盲人、其他残疾朋友和社会大众搭建了一个沟通学习的平台。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猜你喜欢

盲文盲人残疾
加强盲文出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制作盲文书籍,点亮黑暗世界
Making Braille children
随声附和的盲人
自首的盲人
盲人节
盲文纸质出版物与数字资源一体化研发初探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