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下传记性报道研究

2014-01-10赵婷婷

今传媒 2014年1期
关键词:传记媒介形式

赵婷婷

摘 要:作为深度报道的一个分支,传记报道以“人”为中心,围绕与人物相关的事件,采取多种表达手法,力求再现新闻人物的深度。随着Web2.0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的联合、互动促使传记性报道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文章结合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视角总结出了全媒体时代下传记性报道的几个特点,并针对WebX.0语境下传记性报道的现状,探寻了一些对传记性报道未来发展之路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全媒体;传记性报道;WebX.0语境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132-02

全媒体时代,各种新闻形式充斥大众眼球,但传记性报道仍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深度报道的一个分支,它着力于人物深度剖析,力求全方位展现人物本色。尤其在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对于各种媒介形式的充分利用,使得传记性报道受众范围愈加广泛,传播效果得到强化。

一、全媒体时代下的传记性报道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原始的单项、线性的媒体逐渐退出主流。“Web2.0”所引领的公共领域日渐成熟,媒体形式不断出现和变化,衍生出的“全媒体”一词频频出现在受众面前。除传统的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全媒体”的“全”还包括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网络、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媒介,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1]。

传记性报道是一种深入性的新闻报道,既要求新闻性强,又要体现人物的深度和内容的全面性,而这方面以往恰恰是平面媒体的优势所在。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记性报道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状态。它综合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对新闻事实作开掘和铺陈,最大限度地展示新闻人物的系列活动乃至整个人生,展现出一种立体式的深度报道模式。

二、全媒体时代传记性报道特点

传统传记性报道由于形式单一,大多主要侧重于对内容的深度挖掘,而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形式开始多样化,传记性报道也呈现出形式、内容的一体化,并凸显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1.整合性。整合性即相容性、互补性。新旧媒体的交替进入受众视野,泛媒体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就导致传记性报道形式上出现媒介整合的现象。一般说来,报刊只可以看、广播只可以听。整合后,报纸可以听、广播可以看、电视也吸取报纸和广播的优点,网络更是集三者之所长。例如,2012年7月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全国16家报业集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行广播媒体与平面媒体最大规模的跨媒体合作项目。正式合作达成后,报纸选题在中国之声的呈现栏目包括《新闻纵横》《全球华语广播网》《央广新闻晚高峰》。它们专门选择合作报纸提供的选题,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做好人物深度报道,真正做到了传记性报道不但可以在报纸上看,而且还可以在广播上听,实现从形式上的整合上升到内容上的整合。

2.交互性。交互性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运用在不同的领域其含义是不同的。手机、网络等媒体出现后,传统的信息单向流动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体现为一种双向的信息流动过程。网络在这方面尤为突出,网站的“交互性”体现在网上读者之间、读者与网站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以“全媒地带,信息就是选择”为栏目标识语的《世界周刊》是央视新闻频道的一档周播的国际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栏目,传记性报道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周刊》的官网上,栏目左侧写明联系方式,栏目下方有“我要评论”的版块。网友通过电话、Email、官方博客或者写下留言,均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中,网友的评论也成为了该节目传递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他们的反馈,不但媒体可以看到自身的优缺点,其他受众也可以打开视野,多视角看待“新闻人物”。由此,评论这种形式也成为传递内容的一部分,评论的内容更是多方面了解受众的重要渠道。形式与内容的一体化,让全媒体时代下的传记性报道成为真正的深度人物报道。

3.延展性。传记性报道的延展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传记性报道的由头一般是从新媒体开始,报道的深度扩展向传统媒体;二是传记性报道形式从传统媒介→新媒介→多媒介→最终形成全媒体时代下传记性报道。如,很多新闻事件最开始浮出水面都是在新媒体上,涉及相关人物需要进行深度报道之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便以优势地位出现,赢得受众信赖,继而延展至其他媒体形式。2010年年底,点石拍客拍摄苏紫紫自办的“Who am I艺术展”在其就读的学校开幕,记录下来并上传到网上,众多参观者被其直白的“大胆”震惊,苏紫紫以其裸体模特和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的双重身份爆红网络。随后,《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四期以《苏紫紫:赤裸地看你是一种挑衅》为题,对其进行了传记性报道。从网络延展到传统媒体,受众对该事件了解得更加系统、深入和全面,进而引起社会公众对相关事件的讨论。

此外,全媒体时代下传记性报道的延展性间接促进其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受众可以从不同媒介获取相关报道,传播者采用不同形式表达主旨,传播的社会效果也进入良性延展。

三、全媒体时代下传记性报道的现状

进入全媒体时代之后,传记性报道虽然在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但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性及要求,现阶段的传记性报道依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传记性报道仍未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主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受众即市场”的观念主导下,媒体在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的选择上越来越迎合受众口味。当下,媒介的使用与携带愈加便利,任何人都可以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那些内容短小精炼、便于在各类媒介上传播的信息仍在新聞报道中居于主流位置。而传记性报道属于一种深度报道,对传播人的媒介素养、把关能力等都要求颇高,普通人很难做到对资料的搜集、完善,而且深度报道大多篇幅过长,大多受众没有耐心和时间看完。

2.传记性报道的把关人单一且缺少变化。与其他报道形式不同,传记性报道是一项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且见效慢的一种报道形式,这导致很多媒体不愿在这上面投入过多。例如,《名人传记》中诸多传记报道都是出自同一位作者;视频类传记性报道则模式固定,新意少。传记性报道的现状是:信息的差异性小、传播者主要为主流媒体,传播目的单一化只为特定任务服务、受众则是受前两者影响,数量少导致差异性小。三者综合导致传记性报道对信息的把关单一,传记性报道突破少,形式僵化并且主题格式化。

3.傳记性报道的内容国际高端化,对普通人群关注度小。受意识形态影响,我国传记性报道的选题大多定位于高端的、政治色彩浓厚的、国际政坛上的人物。如《杨澜访谈》所选的人物大都偏于上层人士;《世界周刊》则主要结合国际热点,选择国际政要等;《名人传记》就更是侧重名人事迹,塑造意见领袖来夺取话语权,这也影响了普通大众对传记性报道的热忱度,如此循环往复,传记性报道的地位显而易见。

传记性报道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传播方式,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2]。它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由此可见,选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受众的关注度,与普通人接近度小的报道,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进而流失受众。

四、全媒体时代下传记性报道的未来发展之路

WebX.0语境下,私人领域将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的力量而建立和维系,这就为全媒体时代下人物传记性报道提供了一个便利:资料的可控性、人们的偷窥心理的可满足性。我们现在正处在Web2.0到Web3.0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的绝佳时期,也是传记性报道走向立体化的时机[3]。鉴于此,我们不妨探讨一下全媒体时代下传记性报道的未来发展之路。

1.注重微媒体,拓宽传记性报道

微媒体专注于微博营销思想、方案、案例、工具,具有信息的增值性、微媒体整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性、自发的传播性、自然选择性[4]。因此在传记性报道的前期与后期均可利用微媒体的上述优势,形成链接与互动。前期利用微媒体进行预热宣传,集中受众注意力,充分发挥信息增值性,把握报道的着入点,从受众关注的话题人物中进行筛选。例如,在网民活跃的论坛寻找立意方向、开设专门的传记性报道关注人物专栏。后期则利用微媒体的自发传播性、自然选择性,开设评论、留言平台,进行相关后续追踪报道,集中反馈信息,为下一次报道打基础。当下盛行的访谈类节目,在前期宣传中较多采用微营销策略,2013年3月11日《超级访问》在十二周年特别巨献中,官方微博就采用了与网友有奖互动、前期宣传等诸多方式,这也是全媒体时代下传记性报道应该借鉴的。

2.报道内容资源由“巨内容”向“微内容”转移

巨内容就是传统媒体的主体内容,是体现新闻的重要性、接近性、时效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新闻价值的内容,具有普遍兴趣和意义的内容[5]。微内容,与之相对,指的是小制作、精炼的内容。“巨内容”向“微内容”转移,即把那些符合报道标准的内容进行筛选,筛选的理念则是针对分众的、个性化的丰富内容资源进行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如当下电子杂志小众化趋势,针对不同群体的受众按主题进行分类,内容短小精炼,传记性报道也可借鉴来,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切入,把以往庞杂的内容分阶段、分主题进行报道。

五、结 语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新闻形式充斥大众眼球,但传记性报道仍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深度报道的一个分支,它着力于人物深度剖析,力求全方位展现人物本色,避免了“浅新闻”的华而不实。

正如上文所述,全媒体时代的传记性报道要打破常规,结合自身特点,利用新兴媒体的优势,走传记性报道的变革之路。相信未来的传记性报道会在新旧媒体的撞击之下,衍生出更多的题材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秀英,郎明.论全媒体时代的传记报道[J].媒体与传播,2011(8).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喻国明.传媒变革力[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4] 微媒体.[D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562660.

htm.2012-09-26.

[5] 巨内容.[D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5353.htm. 2015-05-22.

猜你喜欢

传记媒介形式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书,最优雅的媒介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