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2014-01-10黄月萍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24期
关键词:心源性尿激酶溶栓

黄月萍 杜 波

1.黑龙江省医院老年神经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心源性脑梗死是指引起脑栓塞的栓子来源于各种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脏手术等,由于脑动脉被破坏、或粥样硬化等原因,致使栓子被堵塞在脑血管中,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心源性脑栓塞在脑栓塞最为常见,约占的60%~75%,并且常常发病迅速,脑梗死面积较大,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较严重,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治疗,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1-2]。尿激酶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溶栓治疗,是从健康人尿中分离或从人肾组织培养中获得的一种酶蛋白,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本研究探讨分析了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11年1月到本院就诊,且通过病因、临床表现及医学影像确诊为心源性脑梗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在40~73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 岁。

1.2 纳入标准

患者症状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心心源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除此之外,还需具备以下条件。

①所有患者引起其脑梗死的栓子均由心源性疾病引起;②患者均有长期或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③患者年龄均小于75岁;④患者发病在6~12h 之内,且多在活动中发病;⑤患者经CT 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证实没有颅内出血现象;⑥患者肌力在小于等于Ⅲ级;⑦患者无严重的意识障碍,如昏睡、昏迷等;⑧患者没有其他严重疾病如肝、肾等器官疾病;⑨患者无溶栓禁忌症,且同意溶栓治疗[3]。

1.3 排除标准

对于以下患者应在分组时予以排除。

①伴有颅内出血患者;②近半年内接受过任何大型手术患者;③患有严重疾病如肝、肾等器官疾病患者;④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患者;⑤近期服用了抗凝药物或溶栓前症状明显好转的患者;⑥受听力、文化程度或智力等因素影响无法与医生进行有效交流患者;⑦不愿参与本次研究患者[3-4]。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需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检查。

1.5 治疗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50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两组性别、年龄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入院使用抗凝、溶栓、脑细胞活化剂等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将尿激酶100 万U 加入100 mL0.9%生理盐水中,在30 min内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然后进行250 mL20%甘露醇静脉滴注,1 次/d,连续3 d。

对照组:入院使用抗凝、溶栓、脑细胞活化剂等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然后进行250 mL20%甘露醇静脉滴注,1 次/d,连续3 d。

1.6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HSS)评分标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5、7、14、第30 天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疗效评定标准分为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减少91%~100%,患者0 级残疾;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减少46%~90%,患者1~3 级残疾;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减少18%~45%;无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5]。

表1 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比较(分)

表2 治疗效果比较

总有效为基本痊愈、显效、有效之和。

1.7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5、7、14、30 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HSS)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结果如表1 所示。

由表1 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可知,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由改善。但是,实验组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第3、5 天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14、30 天时,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尿激素治疗的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治疗效果如表2 所示。

由表2 可知,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92.00%,对照组为70.00%,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3 不良反应

在实验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1例患者出现恶心、食欲不振,另1例患者出现疲倦现象,一段时间后症状消失。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恶心现象。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源性脑栓塞在脑栓塞中占60%~75%,所占比例较大。它是心源性栓子随着血液循环,经由颈动脉或椎动脉进入脑动脉时造成其阻塞,导致供血区栓塞和缺血,而引起的一系列相应的脑功能障碍。常见症状有口眼歪斜、流口水、无法自主行为能力、意识障碍等。心源性脑血栓塞病因主要有慢性心房颤动,栓子主要来源是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内膜炎赘生物及附壁血栓脱落等,以及心肌梗死,心房黏液瘤,心脏手术,心脏导管,二尖瓣脱垂和钙化,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静脉反常栓子)等。心源性脑梗死发病急,当栓子阻塞颅内动脉时,脑细胞将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比脑血栓的病变范围更大,脑水肿更为严重[6]。此外,也会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损缺,在临床上治疗难度较大,采取及时的治疗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心源性脑梗死由于起病急、重,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较严重,在治疗中必须及时尽快恢复患者的脑血液供应。可见,在心源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溶栓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如果在发病初期能够给与有效的溶栓治疗,使血管实现再通,减少血管壁的损伤,恢复脑血液供应,就能够改善脑血流循环,减少患者的脑神经损伤。

尿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它可以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激活人体血液系统中的纤溶系统,让机体实现自我调节,进行溶栓治疗。并且尿激酶是从健康人尿中分离或从人肾组织培养中获得的一种酶蛋白,对于人体来说,副反应较小,并发症现象出现较少。目前,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已被公认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对于溶栓时间窗还处在探索研究阶段。大多数学者赞同6 h以内的溶栓治疗,因为这样可以缩小梗死灶,便于神经功能恢复,并且比较安全,但受益者在国外仅占15%。在我国,特别是在基层医院,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故而对于6 h 以外时间窗的研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7]。

脑梗死的并发症主要有出血、血管再团及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水肿[8]。其中脑出血最为常见,这可能是因为脑栓塞时血管壁受到严重损伤,而在溶栓时,血管中血液再次畅通,造成血管灌注压突然升高,导致已经较为脆弱的血管壁破裂,血液出现外渗。因此在治疗时要注意把握进行溶栓的时间。本研究进行中未出现脑出血现象。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尿激酶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实验组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在治疗第3、5、7、14、30 天时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2%,远远高于对照组,说明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虽然两组均有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综上所述,尿激酶治疗心源性脑梗死能够取得较好效果,可广泛推广于临床治疗。

[1]刘阿力.70例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102-103.

[2]彭慕立,李银娇,梁冬霞,等.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0):1256-1257.

[3]尹福君.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43例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2):54-55.

[4]沈小平,李艳平,徐丽君.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微栓子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6):1400-1402.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2):142-147.

[6]陈保红.天智颗粒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恢复期93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8):67-68.

[7]高红安.尼麦角林与奥拉西坦联合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1):112-113.

[8]华金宝.奥拉西坦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大脑认知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8(14):1200-1202.

猜你喜欢

心源性尿激酶溶栓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10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运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新策略―肺部超声“彗尾征”
美皮康用于心源性水肿所致皮肤溃烂护理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