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石屹、张欣 信仰知识 服务穷人

2014-01-09季艺

人物 2014年12期
关键词:张欣潘石屹助学金

季艺

就是要捐给中国留学生

北京朝外SOHO地下停车场里有一个“SOHO中国”专门的影棚,一进门是潘石屹先生的一张黑白肖像,展露哲学家式的笑,再往深处是张欣女士的肖像,看上去,她更像一个好莱坞黑白片时代优雅的女星。

潘石屹和张欣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出身以及处事方法,然而,他们在慈善领域对教育问题保持长达10年的关注,在这方面,他们拥有高度默契的共识。夫妇二人早在10年前就成立了SOHO中国基金会,一个非公募基金。教育一直以来是让他们最牵挂的问题,因此在随后的时间里,SOHO中国基金会专注于支持教育项目,包括帮助甘肃、云南等地区贫困山区的儿童们。

2014年,SOHO中国助学金成立,资助中国优秀本科学生到国际顶级名校就读。7月,潘石屹和张欣代表SOHO中国基金会向哈佛大学捐款1500万美元。10月29日又与耶鲁大学签订捐助协议捐赠1000万美元。几乎在同一时间,潘石屹和张欣又听闻他们的朋友、香港知名房地产开发商陈启宗和他的家族向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捐赠了3.5亿美元的消息,随后又向母校南加州大学捐赠了2000万美元。

“这个实际上是我们的初衷。”潘石屹接受《人物》采访时说,捐献给中国留学生是他们夫妻坚持的标准,“对我来说是不管你(大学)是什么样的制度,都要多收中国学生”,“多收中国的贫困学生”。

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夫妻,潘石屹和张欣仍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这也是他们捐赠中国贫困留学生的真实情感动力。

11月中旬的一天,潘石屹为SOHO中国新开的楼盘光华SOHO2举行了媒体午餐会,午餐会上,一个记者问起了潘石屹与贾樟柯在2011年合作的《语路》的拍摄过程,在这个5分钟的公益短片中,有一个来自潘石屹家乡的镜头:在群山绵延的秦岭地区,一辆火车从山洞中驶出。

“这边是东山,这边是西山。”潘石屹回忆,那时,他只有十一二岁,非常迫切地想要从山里出去。当他在西山这边干活歇下来的时候,总会望向火车洞,心里想着穿过这个火车洞,就是山西、河南、北京、美国……“我只要一想这个东西就在山沟里待不住了。”坐在北京CBD最昂贵的地段,潘石屹深情地回忆,他从不避讳自己的出身,一个从甘肃穷山沟走出的农村孩子,借时代机遇又凭自身能力成为坐拥上亿资产的上市公司老板。

潘石屹说,好多人认为权力、财富可以让那些富二代、官二代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他认为,那些改变不是根本的,不是对人命运、精神境界和心灵的改变—最根本的改变还是来自知识。

他的妻子张欣更关注国外名校高学费对于贫困学生的障碍,“有个误解呢就是说到美国这些第一流的学校去的,好像觉得都是官二代、富二代,其实不是这样的,有好多孩子的家庭还是非常贫困的。”张欣曾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向国外高校的捐助就是希望让中国贫困学生知道“最好的学生应该受到最好的教育,只要考得上,就不用担心经济的问题”。

张欣毕业于英国苏赛克斯大学,出国前是香港一家工厂的女工。《纽约客》的特稿《龟的故事》里,作者查建英写道,读夜校的时候,张欣有一阵子觉得很满足,但1984年一位儿时的伙伴到香港来了,“完全颠覆了我的世界。”张欣回忆。这个年轻的男子会说英语,上过大学。“天哪,你在这里的生活太糟了,”他对张欣说,“你应该去美国。”

凭借一笔助学金,张欣去了英国。“你想张欣如果是没有这些助学金的资助,是不可能到英国去读书的,而且这些助学金谁给出的,到现在都不知道。”潘石屹说,“中国改革开放出去的学生都是靠的助学金,都是一些默默无闻的人。”

张欣一直把那次改变她命运不留名的资助看作生命的礼物,毕业后,她去了高盛工作。潘石屹曾去纽约见到张欣的前老板,“一开始,我就觉得,这个华尔街来了一个奇怪的人,”潘石屹回忆前老板对他描述和张欣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当时,这位老板问张欣想干什么,“她说,我想为穷人服务,服务全世界的穷人。这个老板说你走错地方了,华尔街就是赚钱的,互相竞争赚钱的地方,你怎么要服务全社会、服务这些穷人跑到华尔街来了呢,然后张欣说,等我赚了钱了,我再去服务。”

又感慨又踏实

事实上,在潘石屹、张欣决定向国外大学捐款前,很多朋友最担心的一点就是,中国学生要是假报了自己家庭的年收入怎么办?“实际上我们在跟整个这些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是正好相反。他是为了申报哈佛也好,斯坦福也好,为了让这些学校录取,不敢把自己真实的家庭收入报过去,都是报得略微高一点,就怕别人不录取。”潘石屹说,“我相信中国的家庭啊,砸锅卖铁都要让他去那儿上的,实际上他们的负担就会非常的重。”

据统计,在哈佛求学的中国留学生约有600名。今年8月,潘石屹特别向哈佛要求见他资助的第一批学生,8个中国本科生。“好像除了一个学生是在考试还是什么,其他的全都见到了。”

潘石屹和张欣喜欢讲述一个在哈佛听到的令他们非常感动的故事。一个孩子在泰坦尼克号上去世了,他的父母以孩子名义向哈佛捐了一笔钱,盖了一座图书馆。根据当时的捐赠文件,因为他们特别思念这个孩子,所以希望每天在图书馆放上一束鲜花。一百年过去了,这个图书馆每天都有一盆鲜花。“你想对一个捐赠者来讲是很踏实,是吧?”张欣说。

那一次见面让潘石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家境一般,依靠潘石屹和张欣的捐赠只能付清学费,大概5万美元。“在哈佛的话,其实学习是很紧张的。”潘石屹说,这个小女孩打两份工,“还是挺不容易的。”潘石屹非常感慨但同时感到踏实,“就是见到中国学生了,就是这些学生呢都是非常优秀的,非常开朗的。”

经济学家姚树洁曾公开对潘石屹和张欣表示不满,提出了“房地产原罪说”,并认为向国外大学捐款是“不爱国”的。即便向哈佛、耶鲁捐款遭遇质疑,潘石屹与张欣仍坚持这一项目是个人的慈善行为,“应该知道往哪儿捐,需求在哪儿。”张欣在接受凤凰卫视许戈辉采访时回应质疑。接下来,她希望发动更多的朋友参与这个项目,“我们没有想得那么复杂啊,是对中国学校捐还是外国学校捐,就是在我们要给慈善捐助的时候,我们要让中国的学生受益,这就是咱们唯一的一个标准。”

众所周知,潘石屹、张欣夫妇在中国社会以其广泛的社交能量著名,某种程度上,他们代表中国最具活力以及国际元素的面孔。他们会把与苹果总裁库克、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见面共进午餐的照片放到社交媒体上,也会高调持续关注普及PM2.5的知识。与中国的一些传统商人不同,他们愿意与外界沟通,并认识到了视野、国际格局与知识的增长为人生带来真正的乐趣与满足感。尤为重要的是,在拥有足够多的财富后,他们身体力行提倡一种更高效有益的精英生活方式:钱往那里花?公益该如何做?

未来,潘石屹和张欣将通过SOHO中国基金会陆续向海外名校捐赠1亿美元。除了耶鲁和哈佛外,潘石屹和张欣还在与多所美国名校接触,“主要是她在谈,”潘石屹说,“整个工作量还是非常大的。”

12月4日,《纽约时报》刊登了张欣撰写的专栏文章《The Rise of Chinese Philanthropist》(中国慈善家时代到来)。在文章里,她回忆当决定要成立SOHO中国助学金时,自己想到2010年与巴菲特见面的情景。巴菲特鼓励高净值的社会精英和中国企业家参与到慈善事业中,并分享了经验,尽管他之前一直在捐赠,但有一天他忽然发现捐赠的速度并没有赶上赚钱的速度。80岁那一年,他决定把个人财富中的很大一部分捐赠给盖茨基金会。巴菲特的故事给张欣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她开始考虑有规模的捐赠,而且是“不要等到太晚才做”。回顾2014年,张欣认为是“中国慈善界的转折点,且仅是个开始”。她写道:“尽管30年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一代富裕的中国人,但是我们对慈善事业的投入远没有与财富的增长呈正比,尤其是和西方对比来看。不过,我相信这一现象正在改变。新一代的中国人感激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机遇,回报社会的意识在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为中国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这群快速成长的中国企业家并不想追求权宜之计,我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密切参与全球事务,希望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积极长远的影响。他们把这个看作自己的责任。”

总结自己的2014年,潘石屹用“丰富”、“丰收”这两个词,他强调自己这一年在事业、慈善、知识与思想境界上有所成长。他喜欢温暖的感觉,当《人物》记者问如果有一项能力可以改变社会,他希望是什么?他沉思了一会儿,“上帝如果是要赋予我一个能力,要让这个世界改变的话,我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的温暖,更加的美,更加的友爱,相反就是,很冷冰的,很丑陋的,很仇恨的。”

猜你喜欢

张欣潘石屹助学金
随笔四则
Dynamical stable-jump-stable-jump picture in a non-periodically driven quantum relativistic kicked rotor system∗
潘石屹,五十岁后,他决定跑步
张欣现代重彩作品欣赏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我和潘石屹闯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