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中医院病区西药房2011—2013年中药注射剂使用分析
2014-01-08洪勇育郑重践厦门市中医院福建厦门361001
洪勇育,郑重践(厦门市中医院,福建厦门 361001)
中药注射剂是中医药技术现代化的表现,是在传统中药水煎剂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加工而成的无菌制剂。相对其他中药剂型,中药注射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的特点,对临床常见病及危重病症发挥着重要作用。厦门市中医院(简称“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中医院,中药注射剂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室。但其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也较高,在所有中药剂型中引起的ADR中占60%~70%[1]。为了解中药注射剂在我院临床的应用情况,探讨其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11—2013 年我院病区西药房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病区西药房微机管理系统中的中药注射剂使用数据,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数量、金额等。以国药准字Z为界定中药注射剂的依据。
1.2 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表,对2011—2013 年各年度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进行统计,并对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及日均费用(DDC)进行排序。各药品的限定日剂量(DDD)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新编药物学》(17版)及药品说明书确定。DDDs=某药的年消耗量/该药的DDD 值。DDC=某药的总销售金额/该药的DDDs值。DDDs值越大,说明该药的使用频率越高;DDC 越大,说明该药的日用金额越高。另外,销售金额与DDDs的排序比(B/A)=金额排序位数/DDDs 排序位数,可反映购药金额与用药人数是否同步:比值接近1 时,表明同步情况良好,药物占有市场份额与应用频率均较高,兼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值高于1时,说明其在同类药中价格相对低廉、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但应用频率较高,社会效益好于经济效益;比值低于1时则相反[2]。
2 结果
各年度中药注射剂总销售金额、构成比及增长率统计见表1;各年度各类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构成比及增长率统计见表2;各年度各种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构成比及排序统计见表3;各年度各种中药注射剂的DDC、DDDs 及其排序比见表4。表2 各年度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构成比及增长率统计Tab 2 Consumption sum,constitution ratio and growth rate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TCM injections from 2011 to 2013
表1 各年度中药注射剂的总销售金额、构成比及增长率统计Tab 1 Consumption sum,constitution ratio and growth rate of TCM injections from 2011 to 2013
药品类别活血类清热解毒类补益类肿瘤辅助类开窍类合计2011年销售金额/万元187.2 52.4 92.1 97.5 23.6 452.8比例/%41.3 11.6 20.3 21.5 5.2 100.0 2012年销售金额/万元325.0 43.3 123.3 99.6 25.0 616.2比例/%52.7 7.0 20.0 16.2 4.1 100.0 2013年销售金额/万元418.0 62.8 134.2 114.3 27.7 757.0比例/%55.2 8.3 17.7 15.2 3.6 100.0
表3 各年度各种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构成比及排序统计Tab 3 Consumption sum,constitution ratio and order of different kinds of TCM injections from 2011 to 2013
注:“-”表示该药已退出临床使用
Note:“-”stands for withdrawal of this drug from clinical application
3 讨论
3.1 中药注射剂的销售情况
由表1可见,2011—2013年我院病区西药房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呈逐年递增趋势,增长率分别为36.1%、22.8%,大于药品总销售金额的增长率,这与我院为“三甲”中医院、中药使用率要求达到一定比例(根据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院管理评价指南》)有关。构成比3 年中总体稳定,分别为8.2%、10.1%、10.5%,高于文献报道的某综合性医院2001—2006 年的构成比[3];低于文献报道的某中医院2002—2005年的构成比[4]。
表4 各年度各种中药注射剂的DDC、DDDs及其排序比Tab 4 DDC,DDDs and order ratio of different kinds of TCM injections from 2011 to 2013
3.2 病区西药房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销售情况
由表2可见,3年中活血类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占40%以上。活血类中药注射剂无论是销售金额还是品种数均居首位,主要原因是在我院使用范围广,几乎涉及到每个科室,以心脑血管内科、康复科为主,这2 个科室床位数较多。排第2位的是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这与我收住慢性疾病患者较多有关,中医有“久病必虚”之说。
3.3 病区西药房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及排序
由表3可见,3年中我院病区西药房中药注射剂有进有出,种类稳定在17 种左右,原因主要是部分药品自身不良反应问题逐渐凸现,临床使用趋于谨慎,有些品种因严重安全问题退出临床应用。从金额方面分析,排序前5位的中药注射剂相对稳定,其中变化最大的注射用双黄连从2011 年的第5 位下降到2012、2013的14、16位,原因是注射用双黄连等在临床上发生的诸多不良反应(占16.3%)[5],包括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清热解毒药热毒宁注射液代替注射用双黄连,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手足口病、轮状病毒性腹泻[6],在我院呼吸科儿科皮肤科使用量较多。注射用炎琥宁2011年尚排进了前10位,2012年却退出我院临床使用,也是与其不良反应较多、出现了过敏性休克有关[7]。
3.4 中药注射剂的DDC、DDDs及其排序比
由表4可见,活血类中药注射剂的DDDs居前3位,3年中基本保持稳定,在临床使用频率高,B/A值大于1,在中药注射剂使用中占主流,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临床对活血剂用药的认可,与相关报道[8]一致。但红景天注射液的DDC高,B/A值却小于1,应提醒临床关注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其中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的DDDs从2012年起列第1位,主要适用于动脉硬化造成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适用于心内科、神经内科、脑外科、肾内科等。舒血宁注射液DDDs 3 年稳居前2 位,该药是银杏叶提取物,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该药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不但能够收到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患者接受治疗后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8-9],在我院心血管、脑病科、康复治疗科、肾病风湿科用量较大。舒血宁注射液为活血药,其DDC排第14、15位,而DDDs列前2位,比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更有提升空间。补气药注射用益气复脉的DDC排在第1 位,但其B/A 却小于1,表明其经济效益好于社会效益,提醒临床医师在保证药物安全、有效的同时应考量经济性。康艾注射液、艾迪注射液的DDC虽列第2、3位,但相对于昂贵的肿瘤化疗药,能辅助主药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有报道表明,艾迪注射液能提高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10],还是值得联合应用。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基本合理,但也有个别品种有过度集中使用的现象。用药品种较集中在心血管,其主要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列疾病死因的第1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加,导致对此类药品需求量的增长,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具有处方来源可靠、高效、快速、副作用小等特点,故临床应用较多。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中药注射剂提取工艺、给药剂量过大、联合用药、输液距配液时间过长、适应证不合理、说明书中用法用量不详细等有关,个别品种因此而退出了我院的临床使用。临床医师应准确掌握适应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还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状况,全面、整体地考虑并选择药物,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1] 战伟.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3):239-240.
[2] 欧阳荣,廖建萍,刘红宇,等.我院2010—2012年中药注射剂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11):1043-1444.
[3] 郭代红,孙惠娟,郭绍来,等.我院2001—2006年中药注射剂利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3):219-221.
[4] 王丽军,刘丽萍,果艳凤,等.我院2002—2005年中药注射剂利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18):1410-1411.
[5] 陈延飞,曾凡杰,张丽梅.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及其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J].中医药报,2011,17(2):80-81.
[6] 吴彩霞,张娟娟,顾雪竹,等.热毒宁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概况[J].中国药房,2014,25(7):667-668.
[7] 黄黎明,马金强,张伟.注射用炎琥宁致过敏性休克[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3,10(6):365-366.
[8] 梁月晴.我院中药注射剂2001—2006 年应用状况及趋势介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1):36-37.
[9] 郑远征.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83-184.
[10] 丁磊如,刘华,吕建峰.艾迪注射液改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11(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