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心理咨询对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4-01-07顾红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团体医学生

顾红霞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正由“80后”转变为“90后”,这一时期的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呈现出较以往更加复杂的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当今大学生中抑郁、焦虑、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健康问题大大多于一般社会青年,因此而引发的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案事件正呈整体上升趋势[1]。而高职医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知识复杂、枯燥、难懂,而且将来的工作性质特殊,面临对职业技能的高要求,致使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更大、更重。这些压力与矛盾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高职医学生身心健康与成长,还会给未来的工作埋下隐患。因此,进行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高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近几年关于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多以现况调查为主[2-5],进行心理干预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有关心理干预的研究也多以心理素质教育课和个体心理咨询为主,以团体形式为主的心理咨询较为少见。团体心理咨询是以游戏活动、讨论的形式对团体成员进行知、情、意等方面训练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团体心理咨询对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便探索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系和护理系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入学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时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中抽取分值大于20分的学生共120人,初步从中选出与要求相符的学生60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21人;对照组30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20人。

1.2 工具

1.2.1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 此表是由参加全日本大学保健管理协会的日本心理咨询员和精神科医生于1966年集体编制而成的,1992年被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修订。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而编制的心理健康调查量表。分值高于20分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咨询机构关注的对象。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心理健康量表之一,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10个维度,从“无”到“严重”采用5级评分制,因子分超过2分为筛查阳性。SCL-90量表各因子的效度系数在0.77~0.99,各因子重测相关系数为0.52~0.76,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6]。

1.2.3 团体心理咨询评价量表 来自樊富珉的《团体心理咨询》(2005)“团体成员主观评估量表”的内容,根据本次团体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选择10个可以反映咨询效果的评价项目,成员以刚参加团体心理咨询时的状态评分为0作为参照,在团体心理咨询结束时根据自己参加团体咨询活动后的主观感受评价自己在各方面改变的程度,变化尺度为-5~+5分[7]。

1.3 步骤

1.3.1 实施前测 用SCL-90评定量表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心理测试,掌握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3.2 团体咨询活动实施 在心理理论课的基础上,实验组成员每周进行一次团体心理咨询活动,每次120~180分钟,共8次。每次训练结束后布置作业,掌握学生对每次活动的内心感受。对照组仅接受心理理论课的讲授。

1.3.3 实施后测 一个学期后,重新对两组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评价团体心理咨询辅导的效果。

1.4 团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团体心理咨询进行为期两个月共8次的团体活动,平均每周一次,每次活动确立明确的活动主题和活动目标,每次团体活动时间为120~180分钟。通过游戏、角色扮演、讨论、诉说、倾听等活动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发现自身的优点,提高自信心。8次团体活动按进展分为4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为相互认识和熟悉阶段。通过游戏、小组交流等形式使成员互相认识,并营造信任气氛,用1次活动完成。第二阶段为自我认识和发展阶段。通过角色扮演、绘画、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分享等形式帮助成员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增强自我表达能力,协助成员加强自我接纳、自我肯定和自我完善等,用2次活动完成。第三阶段为提升自我和成熟阶段。通过角色扮演、讨论、行为训练、家庭作业等形式帮助成员学习尝试新的行为,掌握沟通技巧,做好情绪管理,增强自信心等,用4次活动完成。第四阶段是评估与结束阶段。回顾总结成员的团体经验和收获,巩固团体咨询效果,安抚离别情绪,励志鼓劲,用1次活动完成。每次活动结束后,要求成员写下活动的体会和感受以及对下次活动的期望和意见,最后由督导教师总结和反馈。

2 结果

2.1 两组实施团体心理咨询后心理健康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施测后心理健康指标比较(±s,分)

表1 两组施测后心理健康指标比较(±s,分)

项目症状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对照组216.682±2.256 2.006±0.693 2.798±0.568 2.896±0.467 2.521±0.638 2.423±0.622 2.587±0.531 2.325±0.695 2.702±0.563 2.003±0.721 1.932±0.635实验组178.58±2.168 1.703±0.429 2.301±0.431 2.011±0.502 1.956±0.563 1.963±0.546 1.985±0.489 2.003±0.532 2.126±0.569 1.923±0.624 1.897±0.521 t P 66.699 2.036 3.818 7.070 3.637 3.044 4.568 2.015 3.941 0.460 0.233 0.0000 0.0463 0.0003 0.0000 0.0006 0.0035 0.0000 0.0485 0.0002 0.6476 0.8163

调查发现,对照组与实验组成员在施测后的心理健康症状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均低于施测前的分值(P<0.05)。表1数据显示,症状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这几个因子得分比较,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精神病性因子和其他因子得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实验组参加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后自我评价得分(见表2)

表2 实验组参加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后自我评价得分(±s,分)

表2 实验组参加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后自我评价得分(±s,分)

注:此次是与实验组参加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前的得分比较

项目了解自我悦纳自己理解别人会与人沟通能控制情绪相信自己关怀他人分享经验有责任感乐于参与此类活动得分2.816±1.538 2.765±1.413 2.582±1.358 2.556±1.475 2.632±1.519 2.857±1.569 2.736±1.485 2.643±1.535 2.592±1.573 3.525±1.386 t P 10.029 10.718 10.414 9.491 9.458 9.973 10.091 9.431 9.025 13.93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1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表2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成员在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后自我评价的10个项目均分大致相同,都在2.5分以上,达到了中等水平。经过进一步t检验发现,较参加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前,所有项目的得分都有提高(P<0.05)。

2.3 实验组成员参加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后的感受

在团体咨询活动结束后,要求团体成员对整个活动做出评价。成员普遍的感受是团体咨询活动帮助他们增加了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能悦纳自己,接受现实,不再怨天尤人;通过团体活动也增加了对他人的理解,增强了对他人的信任感以及与人交往的信心,比以往开朗、自信、快乐;学会了调控情绪,掌握了一定的社交技巧,减少了对他人的戒备心理,也不像以前那样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等。

2.4 辅导员的反馈评估

团体咨询活动结束4周后,向团体成员所在班级的辅导员咨询了解实验组成员的生活、学习等行为表现以及同学关系处理等问题。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实验组成员生活、学习、交往方面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比以往更愿意与同学和教师交流沟通,对学校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有了明显提高。这些变化表明,团体心理咨询的效果更加容易巩固,并具有长效性。

3 分析与讨论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施测前后的差异及组间差异比较结果分析

研究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施测前的心理健康各个因子均呈现阳性,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于成员是从UPI调查中初步筛选的20分以上的成员,再用SCL-90量表进行二次筛选的结果发现,研究对象心理健康的10个因子得分均在2分以上。这与王建中[8]研究的UPI与SCL-90量表呈正相关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施测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上是同质的。

比较实验组实施团体心理咨询前后的测试结果发现,实验组成员在参与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后心理健康症状总分和各因子得分都明显低于参与团体咨询活动前(P<0.05),说明团体心理咨询在帮助高职医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减轻躯体症状,克服强迫心理,缓解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与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9-11]。

3.2 实施团体心理咨询后主观量表测量结果及成员自我感受分析

实验组成员在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后自我评价的10个项目均分都在2.5分以上,达到了中等水平,说明实验组成员在总体上对自己的变化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且所有项目的得分较参加活动前都有了提高(P<0.05)。表明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成员的自我认知、自我接纳、自我肯定及人际沟通和情绪稳定,能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挫折应对以及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

成员普遍感到团体心理咨询增强了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学会了如何欣赏别人、悦纳自己、管理情绪以及与人沟通的技巧,他们认为团体心理咨询对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是有效的,对他们帮助很大。

3.3 团体心理咨询对成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3.3.1 团体中情感的支持 在团体心理咨询中,成员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共性问题,许多人拥有和他们类似的困扰、想法、情感和体验。这种发现会使成员不再自怜自责,而是自我接纳,且这种“同病相怜”的感受使成员感到踏实和有归属感,更加放松自己,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尽情宣泄被压抑的情绪,共同面对问题。在团体中公开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受,与他人分享或分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3.3.2 团体中积极的情感体验 随着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的深入,团体的凝聚力逐渐增强,从而易于营造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彼此帮助的积极氛围。每位成员在互助的过程中都会发现自己的重要性,有一种被需要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强化自身的存在感与重要性,进而增强自我责任感。这些经验与感受同样会渗透到他们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对成员的心理和生活都十分有利。

3.3.3 团体中发展的适应行为 团体心理咨询创设了一种类似于真实社会生活的人际环境,在这种类似真实生活状态的情景中,成员的心理活动才有可能更真实地表现出来,并通过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反馈不断检视自己的观点与行为,调整完善自身。在团体领导的专业指导下,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并通过在团体中的运用得到及时巩固和强化,进而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提高适应能力[11]。

3.3.4 团体中重建的理性认知 团体心理辅导的良好氛围可以使成员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调整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互取长补短,形成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纠正过去的非理性认知,树立合理的信念。认知的改变能使人身心放松、视野开阔、信心增强,这样既能提高成员个人的心理素质,又能改善人际关系,对成员的健康成长和能力提高都十分有益。

团体心理咨询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团体心理咨询最大的特点在于利用了团体的资源,成员在参与过程中进行自我探索,发掘了自身潜能;成员既是参与者又是相互的指导者,这使得成员更大程度地发挥了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促使个体在参与中观察、学习、体验,并在团体的互动中成长,这种收获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12]。

4 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1)学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团体咨询技能培训,高校辅导员若能掌握这种技术,就能在对学生的引导方面做到事半功倍。

(2)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发挥团体咨询活动的特殊作用,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使学生更快地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缩短入学适应期。

(3)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尝试把班集体作为一个辅导团体,引入团体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技术,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团结、和谐的班集体,加强学生交流,形成良好班风,促进学生个体和班集体共同成长。

[1]张浩.医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杀态度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S1):14-16.

[2]孟彩霞,高颖,田峰,等. 山西医科大学461 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8,22(4):257-259.

[3]马迎教,许建国,林健燕,等.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5):613-614.

[4]Freeborn M,Sinclair M. Mental health nursing students’experience of stress:burdened by a heavy load [J]. 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09(16):335-342.

[5]王艾兰,张东风,潘红宁,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学习效果相关性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76-77.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7]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王建中.UPI 与SCL- 90 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3):117.

[9]张冬梅.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探索,2006(4):104-105.

[10]孙时进,高艳.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应用的多维度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3):60-62.

[11]张焰.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殊影响机制[J].高校保健研究与实践,2005(2):22-25.

[12]洪鸿,杨凤池,李梅.应用团体辅导技术对医学院校新生心理素质的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11-13.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团体医学生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