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同乡网络在婺源回皖运动中的社会动员能力
2014-01-02徐松如
徐松如
(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上海 200234)
试析同乡网络在婺源回皖运动中的社会动员能力
徐松如
(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上海 200234)
1934年,自婺源划归江西之议发生后,徽属及该县民众乃至旅外乡人,面对着徽州被分割的现实,一场长达十数年的婺源回皖运动拉开了序幕。旅沪徽州组织不仅在上海联动起来,形成同乡网络,同时将这个网络扩散到周边城市,形成一个更大的、联系密切、相互支持的网络,促使运动逐步走向高潮,最终为婺源成功回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旅沪徽州同乡组织;婺源回皖运动;同乡网络;社会动员
婺源回皖运动是发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场社会运动。对于这一问题,已有不少学者予以关注过。①如杨浩在《胡适与婺源历史上的回皖运动》一文中,以在这场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为切入口,阐述了徽州名人胡适与婺源回皖运动的关系。在回皖运动中,胡适利用自己的影响和人脉关系,为婺源成功回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江平也曾撰写过两篇和婺源回皖运动有关的文章,一篇主要是全面地梳理婺源与徽州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另一篇则是在婺源“返徽运动”60周年之际为纪念回皖运动而撰写的,在文中作者指出三个不同时期的婺源学人为回皖做出的种种努力。此外,还有学者从历史地理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徐建平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得出中央、省、县各级政府、官员、徽籍和本县的土著以及侨寓外地者等不同群体因各自的利益所驱动而表现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以及在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自然因素、文化因素与政区、行政关系的互动。孙祥伟则通过对这一事件的简单回顾,认为此次事件引发的政治抗议运动折射出多种面相: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社会精英普通民众之间存在政治博弈,并指出婺源茶商与茶农是这场运动的主力军。金星则从行政管理和政策科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政策网络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婺源回皖运动中的行动者、参与者、网络类型和网络互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于同乡组织、同乡网络和同乡认同在这场运动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没有深入研究。其实,在婺源回皖运动中,旅外同乡组织构建起的同乡网络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动员作用。面对着徽州被分割出去的现实,旅沪徽州组织不仅在上海联动起来,形成同乡网络,同时将这个网络扩散到周边城市,形成一个更大的、联系密切、相互支持的网络,促使婺源回皖运动逐步走向高潮。这个地域网络为旅外徽州人提供了归属感和社会身份认同。这个网络的构建是基于共同的徽州文化。在这个网络里,不同城市之间的旅外徽州组织相互声援,必要的时候,一起采取集体行动来抗争徽州被分割的命运。正是基于对徽州的这份情结,使得他们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集体力量,从而在婺源的回皖运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婺源回皖事件始末
婺源,现隶属于江西省,但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却是徽州的辖县之一,位于徽州的西南方向。晚清地理著作《皇朝直省府厅州县歌括》一书中曾用诗歌的形式对婺源以及徽州其他各县的地理位置做过形象的描述:“徽州府在省极南,所辖六县歙为首,休宁祁门婺源角,绩溪府北黟西守。”婺源大部分突入江西境内,虽然为浮梁、乐平、德兴三县所环抱,但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文化角度来看,婺源与徽州的关系则更加密切。从唐宋开始就一直隶属于徽州,历时已千余年,其经济、文化及民生等各个方面已与徽州融为一体,而且对于徽州影响最大的朱熹,祖籍便是婺源。所以,婺源对于徽州的重要性,犹如曲阜之于山东,洛阳之于河南,但在1934年6月,蒋介石出于所谓剿匪的需要,要将婺源划隶江西省第五行政区。
自婺源划归江西之议发生后,徽属及该县乡人,奔走骇汗,以相告语。一场长达十数年的婺源回皖运动拉开了序幕。婺源旅沪同乡会及徽宁旅沪同乡会、徽宁会馆以及安徽旅沪同乡会四团体联合向蒋介石和行政院致请愿书,详细陈述婺源不能改隶的理由,同时通过媒体向政府施压,希望国民政府更改决策,但蒋介石驳斥了同乡会的请愿。1934年9月4日,皖赣两省正式移交了婺源的管辖权。尽管此后婺源以及旅外的徽州组织发起了很多的请愿活动,但种种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抗日战争爆发后,婺源“回皖运动”势头有所减弱,主要原因是这时的国民政府忙于抗战,对于婺源回皖无暇顾及,另一方面则是徽州民众以大局为重,很少提及此事。但抗战结束后,婺源回皖的呼声再起,旅外同乡组织和婺源以及徽州其他各县的民众一起联合发动多次游行示威,向政府施压。到1947年8月,国民政府终于做出决定,将婺源重新划归安徽,隶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
可见,不仅婺源全县民众,徽州旅外同乡组织特别旅沪同乡组织在这场群体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文便对旅沪同乡组织在婺源回皖运动中的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做一分析。
二、徽州旅沪同乡组织与婺源回皖运动
婺源回皖运动是一场民众试图改变政府决策的社会运动。这场运动最终能取得预期的结果,除了婺源人民所做的努力,还离不开徽籍旅外同乡组织的努力和支持,正是旅外同乡组织的积极呼吁与奔走,并在舆论、人脉、策略等方面给予全力的指导和支持,才促使婺源回皖成功。运动之初(1934-1935年),在旅沪同乡组织的引领和倡议下,婺源回皖运动之网络迅速形成,
当国民政府做出婺源、光泽改隶的决定后,1934年6月18日的《申报》上发布了中央社的题为《婺源光泽划归赣省管辖》的电文,内容如下:“南昌行营为便利政治设施、增进清剿效率、决定将紧邻赣东之皖婺源县、闽光泽县,全部划归赣省管辖,特函请行政院饬行主管部着为定案。”[1]自报上刊载这则消息后,由于身处都市,徽宁旅沪同乡会、婺源旅沪同乡会以及安徽旅沪同乡会消息比较灵通,当他们第一时间得知此消息后,“惧民情之隔阂,文化之动摇,商业组织之解体,认为行政区域绝对不能更易,爰请当局收回成命”,而此时徽州境内的婺源县紫阳书院暨各公法团也纷纷向徽宁旅沪同乡会等徽籍旅沪同乡组织发出援助的请求。兹录其原文如下:
上海安徽同乡会、徽宁同乡会,并转婺源同乡公鉴,读报载南昌行营为便利政治设施,决定将皖婺源县全部划归赣省管辖,特函行政院,饬主管部备案办理,不胜骇异,查婺源与安徽之关系,较全省任何县为密切,观散步各省之安徽团体组织,皆以朱子标榜,表示一省之人文与历史上之殊誉,已成永远不可磨灭与改变之情形,婺源乃朱子故乡,今划婺源归江西管辖,不啻动摇安徽全省根本,除电呈行政院南昌行营据理力争外,敬请一致声援,以保省誉而全乡谊。婺源紫阳书院暨各公法团叩敬[2]
上述材料不仅反映了婺源对于徽州以及安徽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徽籍旅沪同乡组织在徽州本土社会有着很高的威望。被家乡的民众所信任,自然也使得旅沪同乡组织多了些担当和责任,他们迅速行动起来,一面利用舆论作为武器,借助《申报》、《晶报》、《新闻报》和《上海报》等报刊的力量施加影响,这里我们仅以《新闻报》上的报道为例:
报载南昌行营因边僻地域,便于匪众伏匿,如闽之光泽,皖之婺源。其地均处本省之边隅,而凸入赣境。对于剿匪,深感不便,当局乃拟划该两县属赣省统辖,皖人则一致力争,殆因婺源县苟改隶赣属,于安徽殊有重大之影响也。
文化关系婺源虽处万山之中,然其文化程度,并不因地方闭塞而降低。历代名人辈出,尤以朱子为最,其理学之贡献,实为宋代一时之冠。婺源划入赣省于皖省文化,不无减色。
经济关系婺源县境,崇山峻岭,森林分布特富,往往苍郁数里,实为安徽一大利源,每年出口,亦颇可观。一旦改属赣省。皖省生产事业中之木材一项,当为之一蹶不振。
军事关系 婺源多奇山怪岭,便于藏伏。一有战事,必驻重兵,足资保障。教赣中连年匪祸,而皖南徽州一隅之地,岁邻近江西,仍安若泰山。此皆婺源天险之所赐。误者每谓徽州之政治中心为歙县,经济中心为屯溪,军事中心为婺源,言颇切当。如属于赣,则徽州之藩篱尽撤也。[3](p8)
这则报道主要是从文化、经济、军事三个方面阐述婺源改隶会对徽州和安徽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并阐述了皖人对于改隶态度,将会“一致力争”。另一方面,旅沪同乡组织则向国民政府发电请愿,婺源旅沪同乡组织率先行动,6月27日他们在源丰润茶栈召开紧急会议[4],决议呈函蒋介石,从历史、文化、民生三个方面阐述婺源不能改隶江西的缘由,并分向行政院和安徽省政府呼吁反对改隶;翌日,又将该文呈送至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委员。徽宁旅沪同乡会、徽宁会馆、上海徽宁会馆、旅沪星江敦梓堂都随机而动,有的向蒋介石请愿,有的上书行政院,恳请收回成命而顺民意。在旅沪同乡组织的带动和呼吁下,其他省县的徽州同乡团体也行动起来,对这一事件做出回应,如徽属六邑旅省同乡会对于“婺源划归江西”,表现出强硬态度,一致认为:应推选代表前往省府请愿,陈述不能改划的理由,另一方面则分别致电国民政府中央党部、行政院、内政部、南昌行营等机构,请求政府收回成命。但见这些努力没有效果,沪上的同乡组织决定联动起来,形成合力,一方面希望借助群体的力量继续向国民政府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则期望发动更多的徽州民众加入到这场运动中去。7月5日,婺源旅沪同乡会、徽宁旅沪同乡会、徽宁会馆以及安徽旅沪同乡会举行记者会,借机阐述婺源不能改隶的缘由,并作出决议,决定推派代表前往南京国民政府请愿。[5]7月7日又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向同乡段祺瑞请求援助,并组织“婺源改隶问题委员会”,推举出程霖生、汪仲奇、吕荫南等十三人为委员,负责婺源改隶问题的统筹与沟通,并致电全国各大都邑同乡组织以及各同乡名流,力争到底。1934年7月12日,旅沪四团体(安徽旅沪同乡会、徽宁旅沪同乡会、上海市徽宁会馆、婺源旅沪同乡会)又联合发表宣言,从军事、行政、省政三个方面阐述婺源改隶江西不可行的缘由,在宣言的结尾,四团体向所有的徽州人提出呼吁和倡议。内容如下:
婺源之不应归江西管辖,固已明若观火。惟敝会等心余力绌,或恐未能挽回于万一,务希我父老弟兄,俯赐匡襄,共济艰巨,匪惟全徽之福,抑亦八皖之休也!谨此宣言,诸希公鉴!
安徽旅沪同乡会、徽宁旅沪同乡会、上海市徽宁会馆、婺源旅沪同乡会
1934 年7 月12 日[3](p14-15)
可见,旅沪同乡组织在强烈的地缘认同意识的影响下,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沪上形成同乡网络。他们通过对这一事件冷静地分析后,敏锐地捕捉到婺源改隶事件背后的共同的利益取向,面对着态度坚决的国民政府,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光凭几个同乡组织的呼吁和请愿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唤起徽州地域社会的民众以及全国各地的徽州同乡组织的地域认同感,动员起更多的徽州民众“俯赐匡襄,共济艰巨”,才能避免改隶。可究竟能否动员和调动更多的徽州同乡参与进来?前文所提及徽州境内的婺源县紫阳书院暨各公法团向徽州旅沪同乡组织发出援助的请求一事已反映出旅沪同乡组织在徽州本土社会有着很高的威望,广州婺源会馆被人盗卖一事则进一步反映了徽州旅沪同乡组织在其他各埠同乡组织中具有崇高的威望。①据《皖人力争粤省公产电》(《申报》1924年4月17日)记载,婺源在粤建造会馆,设置归厚堂产业,已历二百余年,今被同乡中少数不肖分子私自盗卖,事情发生后,广东婺源会馆第一时间请求徽州旅沪同乡组织一致援助力争。徽宁会馆和徽宁同乡会接到请求后,议决一直力争,分电广州孙中山氏及公安局,请其追问发还。正是在同乡中有着崇高的威信,旅沪同乡组织日后能建立起跨地域的同乡网络有了重要的保证。宣言发出后,旅锡、旅苏、旅鄂和旅浙等同乡组织积极呼吁响应,沪上四团体建立起来的同乡网络得知后,表示“同声之应,实获我心。”[3](p21)为使这一网路进一步向外拓展,能使遍布各地的同乡组织加入进来,形成更为庞大的同乡网络,1934年8月6日四团体再次发布联合宣言,这次他们从政治、军事、公路三方面立论,阐述婺源与安徽不可分离的缘由,进而将婺源改隶事件上升到保省运动的高度,并在宣言中“乞全省父老兄弟,本曩日之团结精诚,群策群力,一致同情于此次之保省运动,抱言者无罪之义,求锲而不舍之功,不禁企予望之矣!”[3](p21)在旅沪同乡组织的呼吁下,各地同乡组织纷纷向国民政府以及蒋介石发电请愿,据婺源旅沪同乡会编印的《力争婺源管辖案牍汇编》统计,仅1934年一年里就有下列26件电文(参见表1):
表1 《力争婺源管辖案牍汇编》中收录的1934年电文情况统计表
在所有的徽州人看来,婺源本是徽州府属六县之一,与徽州关系密切,影响深厚,绝对不能分离。虽然徽州府制已撤废,徽州六县只是一个名词,却已粘合牢固,任何人都不能把它拆散分裂的。[6](p615)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对徽州的认同感,凝聚成一股强大的集体力量,形成一个庞大的、联系密切、相互支持的网络。在旅沪同乡组织的引领和倡议下,上述旅外同乡组织对于此事的请愿呼号,可谓是声嘶力竭!然而,各方面对于这事的答复怎么样呢?安徽省当局的态度是沉默无言,中央军政当局是一律批驳不准。蒋介石更是认为“剿匪”正处于关键时刻,因此决意将有利于“剿匪”的婺源改隶决定执行到底,并亲自撰文,从三个方面指出婺源必须改隶之意旨:
甲、政治方面。查婺源设治,始自唐玄宗时代,隶属于江南之歙州,宋代以该县山南诸水皆流入江西,曾议改隶赣省,依茅岭、新岭为界。今察其地势,大部分突入江西境内,为浮梁、乐平、德兴三县所环抱,于皖省甚觉畸零,一切政务设施均感不便,如不予以改隶,则格于现状,不能扩张政治力量。
乙、军事方面。现值剿匪(指围剿红军)工作特别紧张之际,肃清零匪实为当务之急。婺源与浮梁、乐平、德兴三县地域犬牙相错,因分立两省之谷,对于肃清零匪之一切必要措施,如团队之防堵以及围剿计划等等,甚形隔阂,实予赤匪以窜扰苟延之机会。一经改隶,则事权属于一省,责任既专,指挥尤便,扑灭残匪计日可期。
丙、公路方面。婺白、婺德两路,一由婺源经德兴之九都至白沙关,一由婺源至德兴香潭,此两路关系剿匪军事及地方交通至为密切,若不将婺源划归赣辖,则两路分属两省,运输管理均觉不易统筹。值此匪患未靖之秋,断不容稍涉松懈,致误时机。[3](附编)
对于蒋介石的批驳,徽州旅外同乡组织继续在报上制造舆论压力,希望国民政府能回心转意,收回成命,但并没有任何效果,1934年9月4日婺源被正式改隶,归江西管辖。当江西省政府正式实行接收时,徽州旅沪同乡组织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立刻发布联合紧要启事:
敬启者:查划婺源归赣便利剿匪一案,江西省政府已于本月四日正式实行接收。民意不彰,不胜遗憾!初,敝会等以婺邑属皖管辖,历史悠久,尤以旧徽属六县,关于文化,经济种种组合,匪伊朝夕,在政治关系上已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之集团,迭经胪举事实理由,吁请政府收回成命,并宣言敬告邦人。各埠同乡及本邑公法团体,亦复一致力争。谏章盈尺,公道在人;文电具存,向背自见。现愿望虽见乖远,宗旨并无更易。我心匪石,不随政令而转移;众志成城,犹愿维系于勿替。质言之,即凡以皖属或旧徽属名义组合之公益事务,及将来徽州一切军政设施,始终推诚合作,共策进行,绝不承认婺源之为江西接收,而有所歧视。贯彻保省,终冀回天,桑梓之利也。愿共勉之!诸希公鉴!
上海市徽宁会馆、安徽旅沪同乡会、徽宁旅沪同乡会、婺源旅沪同乡会同启
1934 年9 月10 日[3](p23)
根据上述材料,可见徽州旅沪同乡组织对于事态发展非常的失望,但也表露出“现愿望虽见乖远,宗旨并无更易。我心匪石,不随政令而转移”的坚定决心,并对各埠同乡和本邑公法团体提出进一步联合合作的期望,希望“众志成城,犹愿维系于勿替”,同时也提醒和告诫同乡,凡以皖属或旧徽属名义组合之公益事务,及将来徽州一切军政设施,始终推诚合作,共策进行,绝不承认婺源之为江西接收,而有所歧视。正是这样,整个徽州商帮并不将婺源人看作是江西人,王振忠先生在《徽商的一张身份证》一文中,记有1946年时上海“徽宁会馆”为婺源墨商开具的证明书依然写道“同乡詹天骅”,[7]旅沪的婺源商人则坚持在他们的名片和信封上印上“徽州”或“安徽”等字样,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面对着婺源回皖运动陷入低潮,旅沪同乡组织觉得不同城市之间的旅外徽州组织除了继续相互声援外,必要的时候,一定要采取集体行动来改变徽州被分割的状况。在隶赣不满四个月的时候,借国民党开五中全会之机,1934年12月,徽州旅沪同乡组织联合各埠省县同乡会一同请愿,将隶赣后的状况与昔日在皖的情况做一比较,进而提出仍将婺源划回安徽管辖,以安人心而顺民意。参与此次请愿的同乡组织有:徽宁旅沪同乡会、上海市徽宁会馆、婺源旅沪同乡会、安徽旅鄂同乡会、新安六邑旅汉同乡会、九江新安会馆、芜湖苏州会馆、宁波新安会馆、婺源旅京同乡会、婺源旅省同乡会、婺源旅汉同乡会、婺源旅苏同乡会、婺源旅锡同乡会。此次请愿因联合行动,声势浩大,终于引起重视,中政会秘书处不得不处理此项提案。尽管掀起了波澜,但由于国民政府改隶决心非常坚决,最终请愿未能达成所愿。徽州旅沪同乡组织虽有千万个不愿,但是没办法,只能积蓄力量等待良机的出现。1935年9月,婺源改隶江西一周年之际,婺源县政府举行改隶周年庆典,徽州境内的《徽州日报》报道了此事,此时又是徽州旅沪同乡组织首先站了出来,婺源旅沪同乡会见到报道后,立刻发电痛斥徽州日报社,电文原文如下:
徽州日报馆鉴:顷阅贵报鱼日评论,惶骇异常!查婺源归赣,瞬历周年。凡我同乡,痛心已极;力争归皖,此志不移,一息尚存,誓不自馁!此次敝县举行九四改隶纪念,全系县府行动,并非婺人意思。诚恐各界误会,为特代电声明,敬希察照!婺源旅沪同乡会叩灰。[3](p36)
可见,在这份电文中,婺源旅沪同乡会指出此次纪念活动为政府所为,并非民意,希望徽州日报社对此能予以说明,以免引起各界误会,重申了婺源回皖的决心,并希望徽州民众勿忘回皖事件,一定要“力争归皖,此志不移,一息尚存,誓不自馁”。此后,徽州旅沪群体所构建的社会网络始终发挥作用,通过各种方式来试图改变国民政府的决策。
三、结语
通过对徽州旅沪同乡组织及旅沪群体在婺源改隶事件中作用的分析,我们可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徽州文化的特异性。旅沪徽州移民群体有着浓厚的“徽州情结”,不愿意文化传统被分割,因此他们积极努力奔走呼吁,希望国民政府不要将婺源改隶江西。而和婺源一同被改隶的福建省光泽县,福建旅沪同乡会则没有多大反应,对此,台湾学者唐立宗先生也有同感,他指出“20世纪初期徽商、同乡会的支持婺源返皖行动,说明此时徽人的地缘意识仍然颠扑不破。反之,我们似乎看不到同时期光泽县的声音。很明显在于光泽县缺乏同乡商帮的力量,历史文化的诉求又薄弱,致使光泽回闽运动找不到着力点。所以两地历史形塑的地方感、商帮力量与文化传统,或可解释两地改隶后民间行为上的差异。”[8](p113-114)通过对婺源、光泽改隶后民众反应的比较,则进一步说明了旅沪徽州人具有强烈的地缘认同意识。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绩溪荆州勘界运动对旅沪徽州移民群体的“徽州情结”做进一步的阐释。清初以降,荆州属安徽绩溪和浙江昌化两县共管之地,三百年以来疆界纷争不断。民国十九(1930)年,绩溪掀起荆州勘界运动,公推胡钟吾①胡钟吾,安徽绩溪人,胡锺吾曾任宣城、泾县县长,皖南、浙西、江南三行署参议,国民党“国大”代表,绩溪县参议长。为民意代表,至皖浙两省府和南京政府上访,强烈要求将荆州统归绩溪管辖。此事事关徽州的利益,自然引起包括绩溪旅沪同乡会在内的多个徽州旅沪组织的关注与支持。胡钟吾光临上海,向绩溪同乡会通报此事,受到胡适和汪孟邹等人的热情接待,大家一起在饭店进餐,合影留念。饭后即撰电文,胡适是首位在电文上签字的。绩溪旅沪同乡会率8620个绩溪旅沪人士共同通电声援,亚东图书馆、鸿运楼、胡开文沅记、满江春等30余个单位和店号以及100余人还捐银元支持。在绩溪内外各界人士的同力合作之下,荆州疆界官司从地方打至中央,后经国民政府兼行政院长蒋介石裁定,将荆州全境划归绩溪统一管辖。[9]可见,无论是旅沪的婺源人,还是旅沪绩溪人,每个徽州人都是离土未离根,身离魂未离,将和徽州有关的事情视之为己任。
(二)社会网络的强大功能。以徽州旅沪同乡组织为主导构建起的同乡网络,在婺源回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力量,推动了运动的进行和发展。徽州旅沪同乡组织不仅仅通过媒体舆论、请愿等方式向国民政府施压,而且敏锐地捕捉到婺源改隶事件背后共同的利益取向,正是这种强烈的地缘认同意识促使了旅沪同乡组织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继而同乡网络向外拓展,形成一个超越地域的同乡网络,并通过相互声援和联合行动等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希望国民政府收回成命。之所以能构建起同乡网络,主要有原因有:第一,上海的区位优势。开埠以后,随着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在上海经商或生活的徽州人在同乡中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前面婺源县紫阳书院暨各公法团向徽宁旅沪同乡会等徽籍旅沪同乡组织请求援助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一点。第二,由于历史原因所结成的地域、文化、经济联盟,使得各地的同乡组织能够进行联系,建立起庞大的同乡网络。第三,旅沪徽州人由于身处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在资源和信息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在事件发展的关键节点总是能第一时间站出来,从而推动事件发展。第四,旅沪徽州人非常重视此次事件,搜罗了全国各地同乡组织以及徽州本土的请愿电文,专门编印了《力争婺源管辖案牍汇编》,纷发给旅沪同乡,让更多的同乡知晓此事,并参与进来。
虽然旅沪徽州人身在都市,但强烈的地域认同感驱使着他们时时关注徽州地域社会,正如徽人通过自己的组织发出的宣告里所说的一样,集中徽州人的力量,解除徽州人的痛苦,用科学方法去建设新徽州。他们以极大的热情,通过人员往来、捐资办学、慈善救助等形式和途径,联接乡土和都市两种不同的观念体系,对徽州区域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婺源光泽划归赣省管辖[N].申报,1934-6-18.
[2]婺人力争改省问题[N].申报,1934-6-25.
[3]婺源旅沪同乡会.力争婺源管辖案牍汇编[C].上海图书馆馆藏.
[4]婺源同乡呈送蒋委员长,反对划婺归赣管辖[N].新闻报,1934-6-29.
[5]旅沪皖团体招待报界[N].新闻报,1934-7-6.
[6]明之.婺源改隶赣省[J].人言周刊(下册),1934,(26,50).
[7]徽商的一张身份证[N].中华读书报,1999-11-1.
[8]唐立宗.区改划与省籍情结——1934至1945年婺源改隶事件的个案分析[A].中国知识分子与近代社会变迁:第五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大学,2004.
[9]汪汉水,耿培炳.胡钟吾与胡适的老乡情结[J].胡适研究通讯,2008,(4).
Analysis of the Social Mobilization of the Fellow Townsmen Network in the Movement of Wuyuan’Being Put Under Huizhou Again
XU Songru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Since Wuyuan was put under Jiangxi Province in 1934,facing with the reality of Huizhou was divided,people of Huizhou and Wuyuan and even people of Huizhou in other provinces have opened the prelude of the Movement of Wuyuan’Returning to Huizhou,which has lasted more than a decade.Huizhou organizations in Shanghai not only united in Shanghai to form the fellow townsmen network,but also spread the network into surrounding cities to form a larger,closely linked and mutually supportive network,promoted the movement to move towards the high tide gradually,and ultimately,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for Wuyuan’Returning to Huizhou successfully.
Huizhou fellow organizations;the Movement of Wuyuan’Returning to Huizhou;fellow network;social mobilization
K25
A
1000-579(2014)01-0106-07
2013-02-16
上海哲社青年项目“都市文化视野下的旅沪徽州人”(编号:2013ELS001);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近代城乡教育互动中的移民群体——以旅沪徽州人为例”(编号:B13035)
徐松如(1978-)男,安徽庐江人,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经济史、社会文化史。
(责任编辑:吴 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