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基于碳生产与碳消费视角

2014-01-01查华超

皖西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排量排放量消费

查华超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蚌埠233060)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巨大的工业产能、遍地开花的工业园区,在满足国内消费、向全世界提供廉价商品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产生了巨量的CO2排放,导致我国从2007年开始,便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国。特别是在2004~2011年的8年间,我国工业产能更是达到历史新高位,甚至很多行业已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消费率却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据资料显示①,在这8年间,我国最终消费率年均值仅为49.76%,而同期美、英、日3国最终消费率年均值则高达83.63%、85.84%和77.45%,世界最终消费率年均值也达到75.76%,意味着我国最终消费率年均值不仅低于美、英、日等国,还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26个百分点。我国工业产能居世界前列,但居民消费率却低于世界水平的事实说明,我国低消费率并不足以支撑巨大的工业产能,从而居民消费并不会给我国带来巨量的CO2排放。那么,导致我国CO2排放巨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如果单从生活消费碳排放来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是否依然很低呢?我们是否能依赖低碳消费,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温室气体排放过量的问题呢?

二、理论分析

1955年库兹涅茨提出了库兹涅茨曲线,该曲线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其环境质量先恶化后改善。然而,该理论一直未得到理论界充分重视,直到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首提“低碳经济”概念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才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及理论界的共识。此后,理论界就低碳经济发展问题,展开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其中,有学者证实了发达国家存在库兹涅茨曲线,但就我国而言,却有学者认为我国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并不显著[1];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问题,一般研究均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程度仍较低[2-3]。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我国可能仍处于经济增长—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阶段;另一方面,在2004~2011年的8年间②,我国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额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度分别为43.9%、51.8%和4.3%,说明我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行为是投资,大量的投资会带来工业生产的繁荣,而工业繁荣又会消耗大量能源,并产生巨量的CO2排放,从而最终导致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还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

鉴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这3大需求,在产生巨量CO2排放的同时,还伴随2种基本经济行为,即生产与消费行为的发生。所以,一国产生碳排放的经济行为,就可分为碳生产排放和碳消费排放2方面。其中,碳生产排放可认为是因生产而产生CO2排放的经济行为;碳消费排放则可认为是因居民消费而产生CO2排放的经济行为,它与传统的低碳消费概念,即与转变消费方式、提倡节能减排为目的的低碳消费含义显著不同。虽然,已有学者[4-5]从碳排放、能源消耗、经济和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研究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问题。然而鉴于少有文献从碳生产和碳消费视角,即从我国碳排放产生的根源出发来探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故此,本文将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有关数据,从碳生产排放和碳消费排放的视角,来研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般研究及国际比较

(一)我国CO2排放总量、世界占比及国际比较

依据国际能源机构(IEA)提供的数据,我国选取在2011年CO2排放世界排名前16位的国家,画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CO2排放总量折线图(图1)。由图1看出,中国、美国和欧盟是CO2排放总量排名前三的国家和地区,其中,我国CO2排放总量在2000年就同欧盟地区相当,并于2007年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CO2排放总量最大国;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发达国家,包括日本、德国、韩国、加拿大、英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意大利等,也是当前世界CO2主要排放国;而中东国家,伊朗和沙特也榜上有名;此外,不仅中国,其他的“金砖国家”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也均是世界主要的CO2排放国,其中,印度、俄罗斯仅次于欧盟,是世界第4、第5大CO2排放国。

图1 世界主要国家CO2排放总量

表1 世界主要国家CO2排放量占比(%)

表1给出了1980~2011年,部分年份世界主要国家CO2排放量占比情况。由表1看出,剔除欧盟成员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碳排放数据后,12个国家和欧盟的碳排量世界总占比,只在1980年低于70%,其他年份则均超过该值甚至接近于80%;我国在2007年成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国后,其碳排量世界占比持续攀升,并于2011年达到世界总排量的1/4;与1980年相比,仅我国碳排量世界占比上升幅度超过11.76%的世界平均上升水平,达到17.55%。所以,与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和地区相比,我国CO2总排量世界占比及其增速均处于世界首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我国CO2排放量的构成及国际比较

表2给出的是2011年世界主要国家CO2排放量构成占比情况。由表2易看出,我国碳排放主要来自制造及建筑业、电与热生产等生产性行业,而与消费直接相关的住宅及间接相关的运输业、其他能源企业、其他部门则明显低于生产性行业,这说明我国碳排放主要来自生产而非消费;而美国、欧盟地区甚至日本、加拿大等国,与我国情况正好相反,它们的碳排放主要来自消费而非生产;此外,印度、巴西、南非3个金砖国家则与我国相似,碳排放主要来自生产而非消费。从碳生产角度看,说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确实较低;但从碳消费角度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却并不低。

表2 2011年世界主要国家CO2排放量构成占比(%)

四、我国碳生产与碳消费排放的实际水平

(一)我国分行业CO2实际排放量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可以整理出2004~2011年,我国分行业能源消耗量情况,具体内容见表3。由表3看出,2004~2011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耗量年均占比高达71.15%,其中制造业年均占比为58.04%;直接生活消费能源消耗量年均占比为10.59%,且远低于工业和制造业的占比水平;而其他行业能源消耗量年均占比则均低于8%,并以建筑业的1.57%为最低值。说明工业,特别是工业中的制造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最主要行业,然后才是直接生活消费及其余行业。

鉴于国际能源机构(IEA)提供的是我国CO2总排量数据,而我们要的是我国分行业CO2实际排放数据,因而需在剔除净出口商品碳排放的影响后,再利用表3中的数据,通过必要的折算获得。具体折算方法为,先根据《中国产业分类明细》目录表,对我国进出口商品类别作分类,并将第一类到第二十二类进出口商品,分别并入农林牧副渔水利业、采掘业和制造业③;然后依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整理出2004~2011年我国农林牧副渔水利业、采掘业以及制造业的净出口额,并用这3个产业的增加值减去净出口额,算出剔除商品净出口额后我国分行业净增加值;最后再折算出我国分行业CO2排放量。具体折算公式为:(某行业年度净增加值/该行业年度增加值)*(该行业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耗总量)*该年份CO2排放总量。最终折算结果,见表4所示。

由表4看出,剔除净出口商品碳排放影响后,我国CO2最主要排放源为工业,且以工业中的制造业为最,两者的年均占比分别高达67.43%和47.90%;其次是直接生活消费和采掘业,其CO2排量年均占比分别为11.96%和11.18%,均远低于工业及制造业的年均占比值;而其余行业的CO2排量年均占比却都不足10%,且以建筑业的1.77%为最小年均占比值。这说明,我国CO2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产生的碳排放,而不是直接生活消费及其余行业产生的碳排放。

表3 我国分行业能源消耗量(单位:106t标准煤)

表4 我国分行业CO2排放量折算结果(单位:106t)

(二)我国碳生产与碳消费排放的实际水平

进一步,表5还给出了我国碳生产与碳消费排放量的整理结果。其中,间接生活消费CO2排放量,是指与生活消费有关的所有行业CO2排放量总和,包括直接生活消费、建筑业、仓运邮政业、批零住餐业及其他行业。

由表5看出,剔除净出口商品碳排放影响后④,从2004到2011年,我国年均CO2排量均小于国际能源机构(IEA)给出的值,8年里年均相差约727.7百万吨,约占年均CO2总排量(IEA)的11.35%,说明我国年均有超过11%的CO2排放,来自于净出口商品的生产。

具体来看,从2004到2011年,我国工业、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性行业CO2排放量年占比均在70%左右,其年均占比值高达70.52%,说明碳生产排放是我国CO2排放的最主要原因;而我国直接生活消费CO2排放量的年均占比仅为11.96%,远小于碳生产排放的年均占比值,说明我国直接生活消费产生的碳排量并不高,所以,期望从消费方面入手,通过低碳消费模式的倡导,来减轻我国节能减排的压力,其效果并不会过于理想。

另外,从2004到2011年,我国间接生活消费CO2排放量的年均占比为37.84%;而只考虑采掘业、制造业及农林牧副渔水利业这三个行业后,我国因生产而产生的CO2排放量年均占比会略有下降,但其数值仍高达62.16%,这一比值近似为前者的1.64倍。这充分说明,即便是将与消费间接相关行业的碳排放算入碳消费排放量之中,人们依然会发现,碳生产排放而非碳消费排放,才是左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与碳生产排放量相比,我国碳消费排放量是较少的、碳消费排放水平也是较高的,故而减少碳生产排放量,才是提升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途径。

表5 我国生产与消费实际产生的CO2排放量折算结果(单位:106t)

五、结论与启示

2004~2011年以来,我国CO2排放总量呈逐年上升之势,并在2007年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虽然在2011年我国CO2排放量约占世界总排量的1/4,碳排放总量十分惊人,然而在考察碳排放量的构成后我们发现,在世界16个主要CO2排放国中,发达国家碳排放主要来自消费,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却主要来源于生产,即从碳消费排放视角看,我国CO2排放严重度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剔除净出口商品影响后,在2004~2011年的8年间,我国实际CO2排量均低于国际能源机构(IEA)给出的数据,8年间平均减少727.7百万吨,约占我国年均总排量的11%,说明对净出口商品的生产,使我国每年至少多承担了11%的碳排放量。此外,通过分析8年间的碳生产和碳消费排放量,笔者还发现碳生产排放才是决定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鉴于此,本文得出如下启示:

启示一,以CO2排放总量的世界排名,作为判断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依据过于武断。因为,从碳生产和碳消费视角来看,我国CO2排放主要来自于生产,而不是来自于消费,我国“世界加工厂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造成我国CO2排放过量的最主要原因,我国是发达国家转移落后产能的最大受害国。

启示二,提倡节能减排的低碳消费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温室气体排放过量问题。因为,我国60%~70%的碳排放来源于工、农业生产,而只有12%~37%的碳排放来源于生活消费,从而,只有从生产入手减少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CO2排放,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温室气体排放过快、过量的不利局面。

启示三,依靠商品净出口促经济增长,需警惕发达国家设置的“低碳经济发展陷阱”。因为,我国每年有超过11%的CO2排放,来自于净出口商品的生产,而亟需这些高质廉价商品的发达国家,不仅未分担因生产这些商品而给我国增添的环境成本;相反,一些国家还对我国出口商品设置重重“低碳贸易壁垒”,企图通过碳关税等方式加大我国商品出口成本,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以致使我国经济增长乏力,并最终陷入“低碳经济发展陷阱”之中。

注释:

① 中、美、英、日及世界最终消费率年均值,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计算获得。

②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1)。

③ 其中,将第一类到第四类进出口商品划入农林牧副渔水利业,将第五类进出口商品(矿产品)并入采掘业,而将第六类至第二十二类进出口商品均并入制造业;此外,考虑到第三、第四类进出口商品还涉及了农副产品加工业,这里也将它们同时并入制造业。

④ 当然,初步折算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我国实际情况,因为就工业制成品而言,我国出口大部分是高能耗、低附加值产品,而进口大部分是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品,等值的出口产品CO2排放量明显大于进口产品。

[1]王艺明,张佩,蔡昌达.低碳经济下中国碳排放强度收敛性的实证检验[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20-128.

[2]付加锋,郑林昌,程晓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内差异与国际差距评价[J].资源科学,2011(4):664-674.

[3]蓝庆新,郑学党.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构建及国际评价——基于G20国际的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5-144.

[4]何跃,郭秋艳,武奔.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建立及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4(10):47-50.

[5]于秋莉,董晓峰,刘春雨.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4):10-15.

猜你喜欢

排量排放量消费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2019年1月乘用车销售汇总表
40年消费流变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新消费ABC
2015年10月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售汇总表
2015年10月基本型乘用车(轿车)生产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