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2014-01-01史贤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村金融借贷

汪 桥,史贤华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在全国近14亿人口中,农民有9亿,占到了64%.因此,解决好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安定.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金融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研究更具有一定的意义.

1 安徽省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现状

1.1 农民收入现状

1.1.1 农民收入增长迅速

近年来,随着各地惠农政策的出台,全省农民收入增长迅速,由表1可知,2011年安徽省会合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 861.57元,比2005年增长了600多元,翻了一番多,增长率高达145%.

表1 1995—2011年安徽省各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1.1.2 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第一产业收入退出主体地位,工资性收入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贡献率越来越大,收入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如今,农民收入按来源可分为四大类: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1.2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2.1 农村金融业务和服务品种单一

安徽省的金融机构没有把农民作为重要的客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品种,农信社服务水平较低,金融服务内容陈旧.

1.2.2 农村金融机构分工不明确

目前,安徽省农村金融体系的三大主体为: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然而,这三大主体并未形成功能互补、服务农民的合力.农业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却承担着政策性职能.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由于职能有限,不能办理政策性金融业务.而农村信用社是区域性合作金融组织,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1]

1.2.3 农村金融服务弱化

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仅有农行和少许工行网点,农信社成为当地网点最多的一家金融机构.安徽省各银行实行贷款终身追究机制和零风险机制,弱化了对县域的经济信贷;县级银行业机构只有资金的组织权、调查权和回收权,而没有贷款审批权和发放权.而且在安徽的一些地方,产业档次低、规模小、根基弱,使银行对其信贷变得更加谨慎.[2]

1.2.4 农村信用环境差

正规的金融机构缺乏活力,民间地下金融却异常活跃;农村金融活动执法不严,不能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债务人恶意逃废债务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金融机构支农贷款的积极性,使农村金融机构对农贷款更加谨慎.总体来说,安徽省的农村金融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环境.

1.3 原因分析

历史在不断进步,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安徽省的农民收入还是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农民收入绝对值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等.所以,农民收入的增长趋势总体来说是缓慢的.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分割的影响、农村文化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非农业就业机会减少、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等.

作为农村经济体中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并未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银行和信用社担心农户没有偿还能力,大多不愿意向农民贷款.62.8%的农户认为农业贷款比较难.农村金融的发展未能使农民的收入得到相应的提高.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广大农民并不能从中受益.

2 安徽省农村金融与农民收入关系分析

2.1 农户资金借贷来源

农户资金借贷随处可见.2008年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060户农户中,有借款的为597户,借款总额578万元,借贷的发生率为56.3%.而在这597户中,通过民间方式借款的有381户,占比66%,通过正规金融借款的216户,占比34%.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相比,民间借贷仍是广大农民借款的首要选择.民间借贷比重之所以超过正规金融,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方面,发生民间借贷的双方基本上都有血缘关系或是邻居,彼此都比较了解对方;另一方面贷款人没有将借贷资金当作资本.597户中有55.7%民间借贷是无息借款.另外,民间借贷数额相对较小,很少产生经济纠纷.

表2 农民两种借贷比较

然而在大额借款活动中,民间借贷的优势就会丧失,金融机构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民间借贷是以小额为主要特点,而金融机构放贷则是以大额为主要特点.表2是本次调查的一些数据.

金融机构向农民的借贷额作为农民收入的来源之一,借贷额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即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通过以上对比很容易发现,安徽省的农民借贷来源在贷款数额不大的情况下,民间借贷比向金融机构借贷更具有优势;但当数额变大时,金融机构借贷率又会变高.但往往农民借贷数额都不会太大,所以金融机构就失去了优势.[3]所以,就目前而言,农村金融机构面向农民的借贷额在与民间借贷的竞争中并未占据优势地位,也就是说,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收入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2.2 农信社对农投入额

安徽是农业大省,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农村经济对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导的农村金融依赖性更大.表3是安徽省农信社从1998—2005年对农投入数额的变化.

表3 2005—2012年农业金融投入情况变化

由表3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随着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投入的增加,农民收入增长还比较缓慢.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比如内部治理得不合理,金融风险隐患比较大,资金实力弱小,金融效率低下,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

2.3 农民收入结构

按照我国有关部门的规定,农民收入的构成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表4 2005年、2009年、2010年全国和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

表4是2005年、2009年和2010年全国和安徽省农民人均收入情况.从表4可知,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 285.2元,比2009年增加781元,增长了17.3%,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达到41.7%,比2005年上升3.5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2 626元,占总收入的50%,比2005年增加1 127元,增长75%,所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了7.1个百分点,但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2010年的安徽省农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占41.7%,家庭经营性收入占49.7%,而作为反映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收入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的财产性收入只占到2.7%.[1]

通过表3、表4可以发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在收入构成中占的比重却很低,在2010年财产性收入只占到2.7%.这说明就目前而言,农民收入结构中从农村金融所获得收入较少,从一个方面能够反映出目前的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比较小.

由以上得知,安徽农村金融的发展没有积极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其原因可能是农村金融本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影响农民收入的其他因素的变化,例如前文提到的城乡二元结构分割、农村文化教育投入不足、非农就业机会减少等.

3 对策建议

从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农村金融的发展没有成为促进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因素,但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所以我们仍需针对其存在的那些问题,对农村金融进行改革,使之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促力之一.

3.1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针对不同的农村金融需求,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其次是抵押担保方式的改革与创新.[4]这需要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寻找有效的抵押担保方式,特别是扩大抵押物的范围.

3.2 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信社是当今安徽省农村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农村信用社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健全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运行机制,要建立符合金融企业要求和特点的治理机制;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三是要明确省联社的职责,着力规范其行为,指导其实施分类管理.

3.3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比如农村金融机构的硬件设备不齐全、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等等.因此,安徽省迫切需要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首先,政府和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硬件设备的投入,及时添置新的硬件,比如自动存取款机等;其次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的员工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和素质,使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好、更便捷的服务.

3.4 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针对安徽省农村资金长期大量外流的现状,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从实际出发着手采取相关措施,防止农村资金外流,并建立资金回流机制.

3.5 制定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第一,国家应制定有关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农村金融发展,使农村金融发展有规可循;第二,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引导银行资金回流;第三,对涉农金融机构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对涉农贷款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第四,通过建设信用环境,提高农民信用度,使农村金融机构增加贷款等.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特殊的省情决定了必须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要确切解决好“三农”问题.农村金融改革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安徽省而言,近几年来农村金融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却未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期望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的农村金融改革应该立足于安徽省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农业大省,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结构,丰富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同时使农村金融环境规范化.只有这样,农村金融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动力.

[1]冯庆水.我国农村金融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学术界,2010,(2):193-194.

[2]熊桓.农村金融体系变迁与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洪正,王万峰,周轶海.道德风险、监督结构与农村融资机制设计——兼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J].金融研究,2010,(5):190.

[4]何广文,李莉莉.大型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之路——兼论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机制[J].农村金融研究,2011,(5):22.

[5]许嘉扬.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农村金融借贷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资本运作的影响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
信息不对称下P2P网络借贷投资者行为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