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南河下历史街区特色的保护与发展

2014-01-01周晓敏厉媛媛

关键词:南河扬州园林

周晓敏,王 静,厉媛媛

(1.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5;2.杨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扬州 225003)

扬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09 km2的老城区,分布着4个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东关街历史街区、南河下历史街区、仁丰里历史街区、湾子街历史街区。其中,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老城区东南部,东接徐凝门路,南临南通路,西靠渡江路,北至广陵路,规划总用地面积为42.03 hm2,是古城风貌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老城区内文物古迹最为集中、街区风貌相对最为完整的一个街区。

1 历史演进

1.1 历史沿革

产生形成期:隋唐时期,扬州是中国重要的水运枢纽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港埠。这一时期,南河下是罗城内的居住区。宋时,南河下为部队驻扎、训练场地。

1.1.1 发展高峰期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扬州设立两淮都转运盐史司,盐法制度实施开中折色制,便利了盐商中盐、支取、销售环节,吸引大量盐商聚集扬州。清时期,扬州再次成为全国的盐运和漕运重心。政府规定盐业贸易须经引市街兑换盐票,交易后从东关街放行出城。盐业、物流业带动了南河下经济繁华,各省区社会(商业)团体纷纷设置会馆,官宦、盐商也纷纷在此修建别业,“郁郁几千户,不许贫士邻”,“两淮业盐者,城中宅畔,皆设园林,艳雅甲天下”等诗句描述了当时南河下华屋连苑、盐商集聚的园林景观,服务于盐商与文人的酒馆、茶肆小方壶等也在此时期涌现出来。南河下大批优秀的建筑遗产多形成于此时期。

图1 扬州南河下肌理图Fig.1 The texture of nanhexia historic district in Yangzhou

1.1.2 停滞发展期 清末民初,运河水运衰落,盐业衰败,扬州城市地位下降,南河下作为盐业交易中心作用不再,整个街区开始衰落。建国后,渡江路、广陵路、徐凝门路的开辟,取代了引市街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南河下成为普通的居住片区[1]。

1.2 街区功能与空间形态演进

唐代,南河下主要为居住功能;宋代成为部队驻扎、训练场地;明、清代,南河下特殊的盐业交易功能形成了“平缓型”的城市空间、匀质细腻的城市肌理和集“南秀北雄”于一体的建筑风格。街巷格局体现为纵向引市街、丁家湾、居士巷、城根巷和横向苏唱街、丁家湾、新仓巷、花园巷交织的空间形态。商铺沿渡江路、广陵路、引市街布局,会馆、名园多位于南部,城中加以寺庙、庵堂、优秀民居,展现了鲜明的空间美学特征。二战期间,安徽会馆等一批历史遗迹不复存在。1968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在南河下街区建立,占据了街区东南的花园巷,对街区的空间肌理有所破坏,江西会馆、庚园等园林已经消失。随着历史演进,南河下街区的空间形态逐渐由平缓的“路”式民居与园林和谐布局,逐步演变为传统小尺度空间与现代大体量建筑(如七二三所)交织的空间特征;街区功能也从唐代的居住逐步演化为现代的居住、商业、办公等。

图2 南河下与扬州老城区关系分析图Fig.2 Th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nanhexia historic district and Yangzhou old city in Qing danasty

2 街区特色

南河下街区内分布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18处;历史建筑7处。街区的特色主要为丰富精致的扬州园林、精雕细琢的扬州建筑、色彩纷呈的盐商文化。

2.1 丰富精致的扬州园林

扬州以名园著称,著名建筑学者陈从周所著《扬州园林》、《说园》,将扬州园林独树一派。南河下更是园林众多,“增假山而作陇,家家住青翠城闉;开止水以为渠,处处是烟波楼阁”。如寄啸山庄、片石山房、小盘古、平园、棣园等,其园林数目占老城区园林总数的35%。南河下的园林,构园设置、一亭一桥、一石一木都寄托了丰富的情感,静与动、隐与显、隔与通等都饱含了天然之趣。名园以叠石胜。园林从整体布局到小空间的处理,创造了许多构筑山石的技法,如片石山房的石涛叠石。扬州叠石闻名海内外,南河下叠石更有特色,形成我国园林叠石的四大流派之一。南河下是清代扬州园林的时代缩影,是老城区的珍贵财富,是扬州区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所在。

图3 何园Fig.3 The Heyuan Garden

2.2 精雕细琢的扬州建筑

“造屋之工,当扬州为第一。”——《履园丛话》。同济大学古建专家陈从周教授曾说扬州建筑风格为“健笔写柔情”。住宅建筑屋背沉稳厚重,如何园的黛瓦屋脊,间以漏空花脊。屋面坡度曲线舒缓,较徽派民居屋面厚突紧密。墙面青砖青灰丝缝砌筑,清水原色,不加粉饰。屏风墙(俗称马头墙)讲究磨砖线脚和磨砖抛方贴面,比徽派马头墙工整浑厚,如贾氏住宅。门楼两边砖垛墙而有别于江南的简约方砖墙面,讲究精细磨砖对缝扁砌,平整光滑,缝细如丝。两旁雕刻的门枕石竖向而立,与门楼形态相适应。会馆建筑,布局巧构,以规整严谨院落式为单元组群布局。从平面布局来看,常为二路至五路纵向排列,中间夹以幽深火巷。比例均整,天井、庭院分割,通风采光适宜,室内相互之间分合自如,使用功能灵活有度。

气象沉雄的磨砖门楼、青砖黛瓦的高墙大屋、繁简得宜的精美雕饰、华丽雄伟的砖刻照壁、古朴优雅的马头墙、幽深寂静的火巷都展现出南河下独特的扬州建筑魅力。

图4 湖南会馆Fig.4 The Hunan Agency in Nanhexia historical district

2.3 色彩纷呈的盐商文化

明清时期南河下盐业交易繁荣、戏曲文化兴盛、园林会馆集聚,成为盐商最喜爱居住的重要地区,进而促使盐商文化蓬勃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戏曲文化、诗歌文化、佛教文化、休闲文化等。戏曲文化源自苏唱街。康乾时期,各地剧种风靡全国,由于盐商经济实力雄厚,扬州各家大院均养有戏班,而苏唱街,这条老扬州惟一保存下来的与戏班有关的街道,也为京剧的形成与源起提供了载体。徽班进京的出发地在扬州。身怀绝技的优伶们,出发前一定要到位于苏唱街的梨园总局碰碰头,商量一下出发日程和演出剧目,并在那里一起摆个身段、甩两下水袖、扬几声珠圆玉润的歌喉;“月做主人梅做客,花为四壁船为家”的园林诗歌文化;兴善寺、祗陀林的佛教文化;为盐商服务的小方壶、酒楼、茶肆、客栈等代表的休闲文化和扬州传统民俗文化等,成为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遗存的血液,在古城小巷中经久不息,绵绵流传。

图5 南河下戏曲文化和历史名人魏源Fig.5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Chinese)opera and Weiyuan

3 现状剖析

规划通过实地走访与街区内部居民的抽样问卷两种方式调查现状。问卷调查共发放600份,有效问卷257份,占总发放问卷的42.8%,占实际居住人口2.98%。

3.1 现状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边缘化布局,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交织。用地功能相对单一,存在着居住用地密度大、环境差,内向型公共服务设施较少,商业功能滞后、文化娱乐用地少,工业用地闲置,道路广场用地布局不合理,公共绿地匮乏。

3.2 老龄化

老龄化问题突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40%,远大于10%。他们由留守私房的老年人和公房中的离、退休职工及失业者构成,行动不便,生活节奏缓慢,对生活充满不满。职业分布大部分为过去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如太史第巷的煤球厂、育婴巷的服装厂、广陵路工商银行等等。这些单位分配公房和租用公房建筑质量差,住房设施平均面积小,没有独立卫生间、洗澡间、管道煤气。在调查中他们提及由于单位搬迁或倒闭,社会普遍缺乏关注,失落、不满、维持现状是对于生活的普遍感受。

3.3 功能衰败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全。在对南河下的吸引力调查中,生活配套服务功能齐全仅占6%,由此可见,居住者对社区服务功能普遍认为不满意。在单项分析中,60岁以上的居民对社区服务功能以及生活配套服务功能认可度更低。街区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道路狭窄,通行不便;居住条件差,人均居住面积偏低,设施配套不全;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环境卫生设施较差。在休闲空间调查结果中,街头绿地、小型广场、活动中心、康体中心是主要需求[3]。

图6 传统建筑与新建洗澡间Fig.6 The bathroom in historical district which conflict the old style

3.4 形态“失语”

建筑形态“失语”。南河下的文保单位和一些传统民居,由于修建时间悠久,加之修缮较少,居民使用频繁,目前都处于濒危状态。而新建建筑大多为辅助建筑(如卫生间、厨房、车棚等),外墙为水泥抹面,平屋顶或大瓦屋面,现代不锈钢防盗门窗,与老城区的历史风貌相去太远。绿化景观缺乏特色,建筑与绿化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与“园林多是宅”的南河下传统空间形态特征大相径庭。

3.5 结构变迁

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拓展,南河下原来线形布局、繁荣的广陵路、渡江路已被商业集群式的汶河路金鹰商圈所取代,目前仅留沿4条路的服装店、饮食店、五金店等门店,经营状况一般,对城市经济发展贡献小,缺乏经济活力。建国初期红火的单位,目前大多已搬离老城区或衰败、倒闭。这些原有国营企业厂房建筑多空置,占据很大空间,呈现出衰败的景象。

4 规划定位

南河下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整体城市空间尺度和肌理保存校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然而目前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资源整合的力度不足。居民生活环境没有得到改善;整体经济活力不足,老龄化问题严重。只有将南河下融入城市发展结构当中,在合理保护特色和历史载体的同时,更新城市功能,盘话闲置用地,从传统中延续街区的文化特征才是规划的重中之重。因此,南河下应建设成为以传统民居为主体,以展示盐商文化为特色的历史街区。规划应将保护扬州地方传统建筑特色和整体城市肌理,完善街区生活环境,恢复和提高街区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街区的发展目标,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保护与发展相统一[4]。

5 保护与利用

5.1 保护原则与框架

1)保护原则。保护历史形成的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一般性传统民居及空间尺度及肌理;保护历史街区环境特征及要素。

2)保护框架。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框架由人工环境要素与人文环境要素两大部分组成。

5.2 保护对象

①整体空间格局,街巷尺度和均质细腻的城市肌理;②文保单位;③历史建筑;④其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6 街区发展规划

6.1 人口策略

根据街区功能定位、产业引导和用地条件的分析,确定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人口发展的策略是以人口疏导为主。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将人口控制在7 000人以内,约占现有人口70%左右。

6.2 功能结构

增强居住、旅游和娱乐等功能,搬迁街区内工业企业和吸引人流量较大的学校等用地。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强化基础设施配套[5]。将南河下规划成以传统居住为主,集观光、购物、休闲、娱乐、居住为一体的旅游商住混合功能的历史街区。

6.2.1 公共空间规划 规划街区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四轴、九核、多点”公共活动空间系统[6]。四轴:以大武成巷、丁家湾、居士巷为南北轴,以苏唱街、丁家湾,新仓巷、花园巷和南河下为3条东西轴,串联街区主要公共活动空间。九核:以街区内主要景区及绿化广场形成9个核心,分别为:二分明月楼、贾氏庭院和四岸公所;小盘谷;何园;平园;岭南会馆;廖氏盐商住宅;祗陀林;湖南会馆门前广场;苏唱街文化戏曲园。多点:街区内部供居民游憩交流的小型广场,社区居民活动中心及其他文保单位。

表1 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素构成表Tab.1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elements under the table

6.2.2 绿化系统规划 按照历史街区风貌特色,在保持现有绿地的前提下,结合公共空间的布局,布置小型集中绿地,方便居民游憩交往利用;加强庭院绿化建设,鼓励居民利用庭院进行绿化,体现绿扬城廓的整体意向;加强历史街区古树名木的保护;强垂直绿化的培育,改善街区整体绿化环境;重树种搭配,多种植传统树种和花木。

6.2.3 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利用主要的景观轴线,串联重要的景观节点;规划以大武成巷、丁家湾、新仓巷和南河下为主要的景观轴线;重点的景观节点:四岸公所、小盘谷、何园、岭南会馆、祗陀林、廖氏盐商、平园、湖南会馆等。

6.3 道路交通

在街区外围城市道路上设公交线路,站点靠近街区主要出入口附近。

规划形成四横两纵的主街巷体系,四横分别为:苏唱街、大树南巷(新开辟)和新仓巷、花园巷(新开辟)和南河下;两纵为:引市街和育英巷、居士巷丁家湾(南北向)和立志巷(南段为新辟街巷)。规划在外围城市道路进入街区主要入口处设施机动车场地分别设置5处。历史街区内不设置专用机动车停车场,利用零星场地或公共活动空间设置临时停车场,供应急车辆临时停放;非机动车采用小而分散的方式布置,规划在社区中心、会所和旅游景点等处设置小型非机动车停车场[7]。

图7 保护规划平面图Fig.7 The layout of protection plan

图8 南河下历史街区道路系统规划图Fig.8 The road system plan

街区内部采用电瓶车公交组织交通,电瓶车换乘点布置3处,分别位于广陵路、徐凝门路和南通路主要出入口处,在主要旅游景点处设上下客站,受街巷宽度限制,电瓶车线路组织为单行线。规划在街区主街道上设临时机动车停靠点,满足区位不利点距临时停靠点不大于150 m。

6.4 形态引导

6.4.1 街区肌理 在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中,整体城市肌理应得到重点保护,新建区域应采用院落式布局,尽量减少现代肌理与传统肌理的冲突。改造时应注意保持传统肌理的多样性,避免改造后历史文化街区多样性的缺失。

6.4.2 建筑外观 本街区历史建筑色彩颜色以青、灰、白、黑为主导色调,新建建筑应延续历史建筑的色彩,新建、扩建、改建的所有建筑物,其立面色彩、材质等应与周边历史建筑相协调[8]。本街区的传统建筑主要采用了传统院落式,新建、扩建、改建的所有建筑物,应采用与传统相协调的形式,体量不宜过大,立面不宜过长,屋顶形式采用传统的坡顶形式、坡度不宜过大,建筑细部装饰运用传统元素,鼓励建筑运用丰富的细节提升品质,如屋脊设计、立面设计等增添美观的建筑细部有助于街区整体的环境品质的改善。

6.4.3 街道设施 地面铺装宜采用条状青石铺地,中间用青砖、瓦片、卵石等材料。①公共空间建议主要使用传统石板铺装,青砖、花瓦、卵石作为辅助材料;主街和巷道的铺砌应有明确的引导性和等级差别;在街道交叉口和重要建筑出入口作特别处理,明确标识性;②建筑内部空间。在建筑院落修复中,地面铺装应以恢复砖石铺墁为主;在石材短缺的情况下,也可辅助使用水泥刻花的手法;现状水泥刻花地面应予保留;天井可适当采用卵石、瓦片等材料作拼花设计。内院(天井)以青砖铺砌为主,民国及以后的建筑可少量采用水泥刻花地板;重要厅堂以砖石满铺为主。

[1] 陈从周.扬州园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 王永胜,张定青.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传统生命力的延续——以西安市三学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0(4):27-30.

[4] 巨荩蓬,王东,周卫玉 历史文化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以西安南门——文昌门地段为例[J].规划师,2011(1):45-49.

[5] 仲利强.历史街区规划对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的传承保护[J].中外建筑,2005(4):82-86.

[6] 郑智雪.对商业街区中老社区改造设计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3(1):16-19.

[7] 蒋楠,杨红波.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与更新[J].建筑与文化,2011(11):28-31.

[8] 林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6(3):42-47.

猜你喜欢

南河扬州园林
新时期德安南河戏的生态危机及其对策研究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伯益造井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扬州的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