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的护理干预研究

2013-12-31高丽珍邢宝丽贺树敏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3年21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类药物服药

高丽珍 邢宝丽 贺树敏

大量的临床试验都证实他汀类药物不仅可调整血脂水平,而且可降低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使他汀类药物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有了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50例,诊断过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并经过头部CT 或MRI验证,将25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25例,男88例,女37例,平均年龄为(62.4±1.2)岁;对照组125例,男86例,女39例,平均(61.9±2.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情况、患病时间、血压、血脂水平等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两组患者每天都加用20 mg的阿托伐他汀在睡前服用,而观察组则还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积极的护理干预过程。两组患者的服药治疗时间均为1年,其中基础治疗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制剂、抗凝剂、降压药物等。

1.2.2 护理干预过程 在患者服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年龄来判断其接受知识的能力,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并且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要求至少有1位家属在场。并且在患者有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该让患者了解一些较为基础的脑血管病相关知识,明白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还具有多重血管保护作用,从而能够让患者有很好地依从性,及时服药。在饮食方面,应该让患者认识到平时饮食合理搭配的重要性,最好可以指导患者的饮食选择方向,让患者学会主食、蔬菜、水果等食物合理食用的搭配方法,更好地保持营养的摄入均匀,保持身体机能的平衡,对心脑血管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并且食物的烹饪方法方面也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正确的引导,使患者在平时的饮食摄入过程中,能够保持营养的丰富而又避免有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尽量保持食物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的含量,减少脂肪、糖类等营养的含量[1]。在平时的运动方面,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指导其选择较为合适的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做体操、打太极拳等,通常保持中等以下的运动强度就可以,不要过于剧烈的运动,也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使身体机能得到改善。只有当运动强度达到50%最大耗氧量时才能改善代谢和心血管功能,通常可以通过公式“运动中脉率=170-年龄”来计算患者平时的运动量。

1.2.3 评价指标 进行治疗1年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生理机能比较、比较的项目包括血压(BP)、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c-反应蛋白(CRP)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等几类。生理机能指标的测试选用患者空腹状态下的肘静脉血,3 h内离心分离血清。采用血压计测定BP,采用AU 54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CH、TG,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CRP。管腔内膜主界面到中膜与外膜交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IMT。因为颈动脉IMT检测取颈总动脉远端20 mm、分叉处,所以在颈内及颈外动脉近端10 mm,取两侧颈动脉共8个位点的平均值分析,测定得出C-IMT。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用(±s)表示,两组间的资料比较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后进行t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理指标比较,可以反映出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对照组的血压降低量与观察组相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胆固醇降低量与观察组相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对照组的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与观察组相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理指标变化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理指标变化比较( ±s)

组名 BP(mmHg) CH(mmol/L) TG(mmol/L) CRP(mg/L) C-IMT(mm)对照治疗前对照治疗后观察治疗前观察治疗后151±27 140±22 152±28 132±23 5.16±0.79 4.53±0.74 5.14±0.78 4.11±0.73 2.47±0.69 2.28±0.61 2.54±0.66 1.97±0.58 11.3±5.1 8.4±4.5 11.7±4.8 4.9±4.3 1.05±0.28 0.93±0.24 1.02±0.31 0.82±0.23

3 讨论

他汀类药物也称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A还原酶抑制剂,可以竞争性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合成过程中限速酶的活性,加速血浆LDL的分解代谢和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非降脂作用,这些作用可有效地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2]。根据本研究调查的数据可以得知,两组患者的各项心脑血管疾病指标在经过一年治疗之后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这说明了他汀类药物可以很好地调节血脂,并保护血管,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

虽然说他汀类药物可以很好地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起到显著的治疗作用,但长期的服药过程却需要患者的配合,如果没有患者的积极配合,那么在缺乏依从性的前提下,再有效的药物也很难发挥其真正的药效。因此,保证患者的依从性是提高药物治疗质量的首要条件,应该将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放在与药物使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当今医学界面临的最首要的问题也正是患者的依从性普遍不足的问题,科学的护理干预手段是当今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3]。通过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掌握基本的用药知识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认识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这些对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坚持用药、提高服药依从性是有益的。

[1]刘贤臣.论病人的依从性.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88,5(4):237.

[2]孙秀琴,杨久娟,王伟利,等.家庭病房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指导.齐鲁护理杂志,2003,9(5):389.

[3]毛红娟,何丹丹,王炀,等.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对策综述.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50-52.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类药物服药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饭前服药和空腹服药不是一回事儿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服药坏习惯,您能占几条?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