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人权和发展之梦
2013-12-31王哲
本刊记者 王哲
“我们共住一个地球村,共享一个人权和发展之梦。”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北京人权论坛9月12日至13日举行,在开幕致辞中,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如此表示。自2008年以来,北京人权论坛已经成功举办六届。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每年相聚在北京人权论坛,在这里商榷争鸣、交换意见、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每一届都有不同的主题,每一届都取得很多共识和成绩。”论坛的每一次聚会都是向着人权和发展的梦想前进。
来自联合国及3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高官和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在增进交流、凝聚智慧、获得启发、达成共识、加深理解的短短两天时间里,本次论坛取得丰硕成果。专家学者共向本届论坛提交各类论文60多篇,为人权保护与发展贡献智慧,中国人权研究会还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人权中心签署了在人权领域加强双边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人权领域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合作。
北京人权论坛已成为各国人权组织、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在凝聚共识、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孟复认为,论坛“已成为探索人权发展模式、交流人权保护经验和展望人权美好前景的重要平台”。
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名照在第六届北京人权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建设可持续的人权发展环境》。
司法是最后一道屏障
“司法是‘尊重与保障人权’原则最后一道屏障。”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高级法官李晓发言时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在公开审判、回避制度、案件审理期限、司法救助、精神损害赔偿、国家赔偿等方面,都依法制定了相关的司法文件,详细规定了人民法院必须遵从的审判规则以及当事人应该享受的各项诉讼权利。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严禁刑讯逼供,排除非法证据,规范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严格控制和慎用死刑,确保死刑案件的程序公正,保障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完善国家赔偿制度,逐步建立被害人救助制度,切实把促进和保障人权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李晓指出,多年来,人民法院通过公正、高效的审判工作不断加强对人权的司法保障,逐步完善证据、辩护、侦查措施、强制措施、审判程序等具体制度,进一步有效约束、规范国家的刑事司法权力运行,强化了诉讼参与人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障,有力地保障了人权。同时,不断扩大审判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某些西方势力有破坏无建设
来自瑞士洛桑大学文学院的研究员奥多·考波曾三次深入甘肃、四川藏区,他十分关注中国藏区的经济社会建设和人权保护,并与各阶层藏人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在他看来,藏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十分特殊,外界应当从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内部人才培养等方面对藏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帮助,但问题是西方人权专家和媒体通常不愿承认人权实际上包括某些经济和社会权利,比如经济发展权、教育权以及医疗保健权。
奥多·考波表示,大部分西方学者在讨论少数民族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保护主义”思想其实和少数民族成员的愿望、期待和需要并不相符。“西方学术界、媒体以及政府试图给藏人的所谓‘帮助’,对藏族人民来说实际是一场灾难。”奥多·考波认为,西方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干涉几乎从未成功建立起任何一个运作良好的解决方案。西方国家所采取的行动只是想粉碎现有的结构,并未能引入一个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换言之,某些西方势力总是有破坏无建设。想要循序渐进地建设一个多极世界格局,就需要在方法上有所改变,因为在这样一个国际格局里面,各国对单方面的破坏行动将越来越无法容忍。
他还指出,西方国家总是鼓吹更多自治权;但它们国内少数族群的语言、身份却逐渐消失、自身被主流文化逐渐同化,法国等国家甚至还没有设立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小学,因此,少数族群的大部分年轻人不会说他们“自己的”语言,只停留在大概听得懂的阶段。他们的孩子就连这一点也做不到。另外一些国家,虽然少数族群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却连年陷于分裂主义运动的暴力之中。
区域安全是人权保障的基石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单边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对有关国家和地区民众的人权造成威胁。
北京人权论坛主题
2008年 首届论坛
主题:“发展、安全与人权”
2009年 第二届论坛
主题:“和谐发展与人权”
2010年 第三届论坛
主题:“人权与发展:
概念、模式、途径再思考”
2011年 第四届论坛
主题:“文化传统、价值观与人权”
2012年 第五届论坛
主题:“科技、环境与人权”
2013年 第六届论坛
主题:“建设可持续的人权发展环境”
中国外交部国际司参赞龙舟指出,历史地看,一国人权事业发展无不以国家安全为前提。如一国遭受外来入侵,该国民众的人权就难以得到保障。现实地看,地区冲突破坏了区域内基本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并对普通民众的生命与财产直接造成损害。从2010年底开始,西亚北非地区一些国家陆续发生政治和社会动荡,有的甚至爆发武装冲突。据统计,仅在叙利亚,持续的冲突已造成六万多人丧生,逃往邻国的难民人数突破22.5万。可见,只要一个地区不稳定,安全形势恶化,区域内人民的人权必然会受到侵害。相反,纵观当今世界,凡是人权事业相对进步、人民享有各项人权较为充分的地区,都是安全状况良好、局势较为稳定的地区。
“非洲有句话讲,‘一群饥饿的人,一定是一群愤怒的人’。”龙舟指出,如果民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得不到保障,民众就会“愤怒”,社会很难稳定。西亚北非地区局势动荡的直接诱因就是民生凋敝、发展滞后。如何让老百姓有饭吃、有房住、有事做仍是当前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最大人权问题。其次是开展包容性对话与合作,减少对抗或冲突对民众人权的侵害。而国际社会应为维护区域安全和保障地区国家民众人权发挥建设性作用。龙舟表示,何为建设性?就是“帮忙不添乱”。要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法基本准则,充分尊重当事国政府的意见。“中国有句成语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国主权如果遭到践踏,个人的发展和人权保障将无从谈起。正如《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所言,促进和保护人权的进程应当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法来推动。任何企图利用当事国危机谋取自身利益、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都是对当事国人权事业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此外,决不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更大的人道主义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