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思考
2013-12-30陈霞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地方师范院校都在加大非师范专业的比例以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而转型的关键在于师范类院校办非师范专业的可靠性。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对地方师范院校的专业发展转型及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21-03
地方师范院校大多由师专和教院合并而来,英语专业单一,大多只有英语教育专业。长期以来,地方师范学校承担着为本地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使命,国家包分配的行政管理模式使得学校缺乏生存危机。近年来,师范院校的英语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尚好,但还是有许多师范类毕业生就业于教师外行业,在企业或者对外中介机构供职,从事进出口贸易、翻译、旅游等工作。
随着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市场不断开放。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市场的开放,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使得地方师范院校渐渐感到面临着生存竞争压力,师范生就业难度也不断加大。地方师范院校大多地处中等城市,作为省属传统文理院校,既无区域、经济优势,又无学科、科研特长,地方师范院校普遍面临着严峻的发展转型及重新定位的问题,师范院校大多选择了综合化发展之路。师范院校非师范化成为转型发展的一条路径,其中,英语专业转型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贸易渠道的不断拓宽,商务英语类人才供不应求。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提出,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制定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国内一些高校敏锐地发现这一变化,开始进行复合专业型、专业方向型、双外语型、主辅修型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部分高校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方向,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2007年,教育部批准在对外经贸大学首批招收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此后,商务英语专业发展迅速,地方师范院校也相继设立商务英语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90%以上设有外国语学院的师范院校都设置了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的大量开设,使得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呈现出过度化趋势,地方师范院校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优化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显得尤为迫切。
一、认真反思传统师范教学模式,准确把握商务人才需求特点
我国高等教育肇始就来自于语言教育,近代大学的发源也来源于外国语言教育。地方师范院校办商务英语专业必须认真分析传统师范教学模式问题,准确把握商务人才需求特点。
1.充分认识地方师范学校英语专业的办学局限。师范类院校的语言专业办学历史长,经验多,但长期局限于教育界,对商界介入不多,较少涉及外贸、营销等。地方师范院校由于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外贸人才需求不大,受此所困,地方师范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特点研究不够,对外向型经济人才需求估计不足,外语人才培养长期沿用“经院式”培养模式,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能力,重语言文学轻语言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师范性、语言性、单科性特点,忽略了语言的文化性、交际性、工具性特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关注很少,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教育系统或者从事信息翻译工作,只有少数人到企业从事商务活动。在课程设置上大多以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第二外语、英语笔译、实用英语语法等英语专业课程为主,把语言学、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英语外刊选读、英语口译、高级英语、高级写作等作为选修课程,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内容很少,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老化。即便设置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由于商学院与外语学院分立,语言教学和商务教学很难融合,商务课程的深度、广度以及针对性往往有所欠缺。
2.理性反思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观念。商务英语专业初设时期,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理解为“商务+英语”,更兼长期以来形成的语言教学惯性,把商务英语专业实际办成了“英语+商务”,或者更简单地理解为商务翻译,从而商务知识和商务实务成为英语专业教学的点缀。实际上,当今世界技术翻译水平不断提升,翻译技术工具不断成熟,对纯粹语言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尽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英语专业毕业生大量涌向人才市场,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现实需要严重脱节,能适应商务要求的毕业生并不多见,大量的毕业生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业务实习和锻炼才能适应外贸业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负担,加大了企业的人力成本,许多企业、外经贸公司已经拒收单一外语类毕业生。
3.准确把握当今商务人才的需求特征。在当今经济战线,外资商社、三资企业、中外金融保险机构、中小型外经贸企业、民营企业、涉外宾馆饭店等企事业单位作为地方经济的主战场,在这些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瞄准的就业市场中,涉外商务代理、货运代理、船务代理、商务文秘、外贸销售、外贸跟单、进出口货物报关报检、涉外商务谈判咨询和其他涉外商贸服务管理等技术应用型岗位无疑应作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潜在职业目标。这些岗位需要从业人员不仅需要较强的语言能力,还需要交际沟通技巧,并熟悉掌握基本的贸易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能够具体运作国际商务业务环节,具有很强的技能型、应用型、实践型特点。
二、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研究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积淀优势的前提下,对地方企业外贸实务和社会人才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以此作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修订传统的教学计划,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寻找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缩短毕业生就业后岗位适应时间。
商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一方面强化专业教学的规范性,另一方面强化专业能力的市场性;必须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并重、语言交际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并重;在课程设置上,在语言知识教学的“学术性”、商务知识的“实用性”、专业发展的“适应性”、职业能力的“技术性”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认真设计。在四年的培养过程中,一年打基础,开设英语基础课程,强化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引导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素质、能力、兴趣的基础,选择合适的专业和职业方向;二年学专业、三年练技能,二三年级开设商务专业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英语课程,充分体现个性化,在学生专业和职业方向上,以行业和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业务进行操作的能力,并了解熟悉会计核算、产品出口核销、出口退税、出口收汇、报关单、信用证、核销单、货运单、提单、货运保险、货款国际结算等国际通用惯例;四年做实务,四年级在校内或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习实训,并进入有用人意向的企业顶岗实习。
1.强化人才培养的复合性。随着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增长,企业都力图用最少的人干更多的事,一人多岗、一人多职、岗位变动轮换现象已十分普遍,对人才的智能迁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核心当然是英语,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是基础,语言学、语言文学、翻译等语言素养必不可少,在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中更多地设置英语语言材料和场景,在教学中开展全英语浸入式教学,努力增加学生英语信息输入量和使用机会,在工作语言状态下直接学习国际通用的相关商务知识;同时还必须广泛涉猎人文地理、自然科技等知识,具备计算机、经贸、法律、财务、金融、管理、公关、文秘、传播等专业基础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多个岗位要求。
2.强化专业教育的专业性。专业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也不同于技术教育,不仅强调复合性,更强调专门职业的导向性、研究性和专业岗位的专业性,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能力的扩散性和迁移性。良好的专业素养是专业人才的关键属性,传统的语言训练、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分离教学的方式很难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原有的文学。和语言学基础上增加有关外交、经贸和金融等方面的内容,增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实用性和时代性,开设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外贸会计、市场营销学、货币银行学、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谈判口语、法律英语阅读、国际金融、进出口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实务、海关报关实务、国际货运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学等课程,事半功倍。
3.强化商务人才的实践性。知识和能力只有在使用中才有价值,学而不堪用、不足用显然是失败的。商务英语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外贸业务能力和英语专业水平二者必须在实务操作上实现有机的集合。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外贸财务、商务英语写作等课程对于没有商务经历的学生来说往往云山雾罩,不明所以,必须强化教学的现实性,让学生觉得有用、能用、管用、好用。要结合实际开展主题教学,如以“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为主题,优化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未来创业素质和商业头脑;以“工作语言”为主题,优化基础英语、商务英语、进出口业务模拟谈判等课程,加强语言训练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业务能手”为主题,优化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进出口单证制作实训、进出口业务综合技能实训等课程,培养学生实务操作技能。要加强实习实训,建立商务英语实训中心,模拟商务及外贸业务情景,模拟处理各种商务及外贸业务,熟悉外贸流程。要将考证与学习结合,引导学生参加剑桥商务英语水平考试(BEC)、翻译证、口译证、商务秘书证、外销员证、单证员证、报关员证、报检员证等资格证书考试,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4.强化语言交流的文化性。专业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教育,谋生教育,更是生命教育,要重视对学生自由思考、自主思考、文化思考、批判性的思维方式等能力的培养,以期对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产生有益影响,这不仅仅是职业需要,更是人生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比职业能力更重要。因此,还应广泛开设人文课程,特别是语言使用国的文化背景相关课程,如基督教发展史、西方文明史、国家史、文化交流史、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加强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等领域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民情风俗、生活习惯、惯用语等,了解文化背景,使得学生具备文化反思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交流和商务谈判中正确处理文化差异,避免交流障碍,产生常识错误,误判谈判风格,从而提高国际交流效果和获得商务谈判利益。
三、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地方,大力推进校地校企合作
在当今时代,大学已从“象牙之塔”走上“十字街头”,关门办学已经无法在竞争激烈的院校市场中获得一席生存之地。由于大学办学层次、服务对象、服务区域的不同,大学也产生了层类分化。地方高校生于地方,长于地方,地方高校地方化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高校地方化要求学校办学向地方开放,地方参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地方高校要研究地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开办商务英语专业,脱离地方政府、企业现状和需求,故步自封、独善其身是不现实的,必须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以地方政府、产业、行业、企业为依托,走开放办学、合作办学之路。
1.广泛吸纳办学智慧。建立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机制,积极吸纳地方行业、企业、产业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科建设发展、招生计划制订、学生就业创业等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学校事务中,广泛征求地方意见。
2.大力推进课堂开放。聘请地方外事部门、招商部门、外经贸部门等行政官员以及行业协会专家、企业管理人员、职场精英等以兼职或讲座报告形式,对学生进行外贸商务外事等实务教学,为学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就业信息等。
3.大力推进校地结合。积极开展对外服务,与地方海关、进出口部门和外贸企业等建立稳定、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积极提供决策咨询、英文资料翻译、管理骨干外事培训、企业业务人员培训等服务;开展嵌入式教学,以班级企业冠名方式进行订单式培养,联合建立起实习实训生产基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企业生产、外贸实务操作结合,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和就业机会。
4.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与国外大学、企业建立交流合作关系,通过师生交流互访、休学旅行、交换生、双学位、海外合作办学项目等方式,扩大师生眼界,开阔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惯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地方师范院校在激烈的生源竞争、市场竞争、就业竞争中,在学校的办学方向及发展定位上,无所作为、消极等待当然没有出路,而一味求高、心态浮躁也不可取,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抓住机遇,科学规划,实现师范性向多科性的转型是关键。客观审视评价自身条件,因地制宜,构建符合实际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则是提高非师范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赢得生存空间和获得社会声誉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司[1998]106号.
[2]刘阿娜,等.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与高校培养模式的对接[J].职业时空,2006,(10):26—27.
[3]黄赞琳.英语专业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1-93.
[4]孙力.培养社会需求的英语专业复合人才的教学新模式[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3):100—102.
[5]何康民.21世纪新型外经贸人才培养初探[J].计划与市场,2002,(12):16—17.
[6]钟锐锋.论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22—25.
[陈霞: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教学、语用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