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举措研究
2013-12-30张希胜
摘要: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继续教育成绩与问题并存。国外著名高校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都十分重视继续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国内高校对继续教育也普遍重视。然而形势的发展,要求各高校必须以前瞻性的眼光和规划加以布局,以更好地因应社会新的需求、行业新的竞争和压力。文章以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发展情况为案例,剖析了高校继续教育的构成及招生情况,适度地提出了到2020年的发展规划和前景,并提出了实现远景目标的举措。
关键词:继续教育;国内外现状;同济大学;战略与规划;发展举措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004-07
一、国内外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意义与特征
继续教育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在终身教育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教育领域,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称:“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根据这一定义和我国国情,我国《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87)、《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92)、《国家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1995)等正式法规比较一致地认为,继续教育是指以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再教育活动,其实质是对已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在职人员所进行的一种延续性教育。她是面向已结束了初始的学校教育之后走上社会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导向的教育和非职业导向(即以丰富精神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
我国有7.69亿从业劳动者,有2亿左右农村富余劳动者需要逐年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新增和需再就业的劳动者,有1.44亿的老龄人口。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及社会成员自身发展的要求,广大社会成员对接受一定阶段学校教育后的继续学习有着强烈的需求。这就使得继续教育的任务在我国尤为复杂和艰巨。大力加强和发展继续教育是广大社会成员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
对于个人来说,继续教育可能是在一个崭新领域内探求技术,或是在某个特殊领域内更新知识或提高技能,还可能是为提高其职业能力而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高层次、追加型的教育。它是指已经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及管理人员,为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术水平、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适应本职工作需要、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进行的、连续性的、各种各样的、非学历教育的总和。继续教育的特征如下:教育对象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育内容具有实用性、教育形式多样性、教育周期短时性、教育时限终身性等。
(二)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
1.继续教育的自身建设亟待加强。随着高校扩招计划的推进,可以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员数量正迅速扩大。由于我国的教育主体为正规教育,继续教育在内部层次的建构、教育目标的设计以及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管理考核、资格认证等自身建设方面多数还处于教学部门自我摸索的阶段,各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教学方案、课程配置和师资配置中还存在普遍的随机性。此外,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我国对继续教育的投入还比较有限,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经费等多数为自行安排。
2.继续教育的综合评价体系不够完备。当前,教育普遍作为人力资源投资的这种观念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但是我国继续教育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继续教育中名不副实甚至“变相卖证书”的情况时有发生。教育评价是检验和保证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性环节,它的质量控制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授课水平。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继续教育合理有序地竞争,是促进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环节。
3.多样化继续教育格局已经形成,非学历教育培训愈来愈占主导地位。当前,继续教育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从工程技术领域和工程技术人员,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实行分类培训,提高工作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是国外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继续教育的对象广泛、学员所学专业、所在行业、学习内容和办学方式的需求不同,必然要求继续教育朝着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向发展。
教育培训的办学方式设有脱产、半脱产、业余学习或结合课题学习和研究等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期限也灵活多样。我国教育培训的办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即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题研讨、专业进修、研究生课程进修、访问学者和科研进修等。实践证明,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机制,为教育培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改善继续教育效率的重要发展方向。
4.多领域、开放式的合作办学已成大势所趋。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是我国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企业与高校合作,采取委托、联合、进修、聘请讲授等多种途径,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事业单位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合作,培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组织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经常广泛的相互交流,实行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教育领域发展的主要动向之一,国际继续教育合作是适应当前由国别经济、地区经济向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在当前形势下,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提高阶段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补充,将会率先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5.加强理论研究、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继续教育国际化有效手段。继续教育在世界上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在我国也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对于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无论是国际或国内均很不够。从理论上研究继续教育与政治、经济、科技、学校教育、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继续教育的立法、发展规划、课程建设、经济来源、师资建设、执行和组织方式、国际交流等提供依据,使继续教育工作更有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当前国际继续教育的重要趋向。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已设立国际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杭州站,该站由中国科协和浙江大学及有关企业组成,这是国际继续教育为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服务起点。
(三)英、美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情况
本文选取英、美四所著名高校的继续教育情况做以简要介绍。
1.各所高校都十分重视继续教育和培训,都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和理念。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MIT),其招生录取工作分为三个层次,即本科生(Undergraduate)、研究生(Graduate)和职业高级培训(Professional)。在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定位上,MIT将其锁定在职业培训、高端培训、实用性培训等三个层面,并将培训内容划分为技术、工程和管理等三大领域,旨在促进受培训者在领导力(leader-ship)、实务(practice)和创新(innovation)等方面获得提升。继续教育培训的理念是MIT要使学校的职业培训成为21世纪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让职业人士获得终身教育的机会,同时,要让MIT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用MIT的前沿知识和教学科研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哈佛大学在不断提升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同时,各专业院系积极面向社会开展多层次、多学科的继续教育项目,使哈佛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项目充分满足社会在职人士的需求。
斯坦福大学的继续教育定位和理念是:继续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教育学生(远程教育学生)与全日制学生具有同等的权利与责任。
英国牛津大学的继续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被列为英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备受关注。牛津大学继续教育部是该校最大的院系,每年都吸引着15000多人从世界各地前来就读。
2.都有较完备的实施和管理制度及措施。如哈佛大学继续教育管理采用的是以学院为单位的独立管理运营模式,10个学院几乎都有自己的继续教育项目,实行自主管理。斯坦福大学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传输系统,建立与工业、企业紧密结合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会员公司协议制)。牛津大学继续教育部的授课方式采用导师制,倡导辩论式教学;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和远程网上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灵活,既有1天学时的短期课程,又有寄宿制的长期课程(时间从2天到10周不等)。
3.各高校对待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重视程度和处理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高校将继续教育看作学校自身办学有机体系的组成部分,如斯坦福大学继续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赋予继续教育学生(远程教育学生)与全日制学生具有同等的权利与责任。牛津大学专门设立继续教育部,为个人、行业组织和公司提供数百个短期或非全日制课程,以适应个人或社会发展以及职业和技术更新。有的大学则将继续教育当作各个学院的衍生物,由各学院自行处理,例如,MIT职业培训学院(MITs Profession Institute)并未列在学校的院系设置组织框架表上,其目的是将各院系分散的培训资源整合,便于推广培训项目,同时也便于与其他组织进行培训方面的合作。对于那些开展培训已形成一定规模和自身品牌的院系,则不把其培训项目纳入职业培训学院,而是让其自主开展、自主管理。
(四)我国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情况
1.我国对继续教育的定位。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继续教育”的内容:一是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二是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三是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化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四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2.国内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情况。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于2013年3月11-22日对上海及江苏、浙江、北京等地部分“985”、“211”高校继续(网络)教育学院进行了调研,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
根据对各高校走访调研情况,就各高校发展定位、目标等归纳总结如下:
(1)各高校均将继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各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目标均与大学发展定位相适应。
如复旦大学将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十二五”规划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逐渐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向非学历教育为主”。上海交通大学在《大学章程》(讨论稿)中确定“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适度培养各类在职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要求继续教育学院建设为“与学校地位相符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浙江大学要建设“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一流继续教育学院”。清华大学将继续教育作为“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大学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之一”。
(3)除了清华大学,各高校均要求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稳定发展学历教育,拓展非学历教育。
(4)各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均重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
(5)部分高校将国家部委、地方设在大学的培训基地由继续教育学院承担。
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的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均挂牌在继续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教师远程培训基地设在开放教育学院。
(6)非学历教育规模较大的继续教育学院均采用了市场化的发展机制。
(7)各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或非学历继续教育均有合作办学存在,如学历教育设立校外办学点,非学历教育进行项目合作等。
上述调研的部分高校在继续教育的办学管理体制上,对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都分别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也有设立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如清华大学设立教育培训管理处,浙江大学设立继续教育管理处,北京交通大学设立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二、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一)同济大学非学历教育基本情况
1.培训机构情况。2012年10月,人事处重新整理登记了学校历年发文批准设立的各级组织机构名录,在此基础上,高教研究所整理了其中具有培训功能的机构共27个,同时,经过进一步调研,了解到这些培训机构中由校外部门批准或授权设立的机构共13个,一个过期,一个停办。
2.培训情况。2012年全校开办各类培训班233个、培训学员14086人、发放结业证书4841份。按照培训内容的不同,将全部培训班分为干部培训(政府部门委托的培训项目)、技术培训(职业考证、技术课程培训)、涉外培训(由校外办、留学生办批准的项目)、语言培训(外语培训)、其他培训(成人高复班、研究生课程班等)等五大类,全校共有22个单位开展了以上培训工作,各培训单位开展各类培训班的办班统计情况见表1。
3.存在的不足。
(1)开展培训面不均。全校仅有22个单位开展培训工作,还有相当多的单位没有开展此项工作。且在开展培训的单位中继续教育学院、出国培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德国学术中心,这五个单位培训量占全校总培训人数的74%以上。
(2)学科不均。目前,全校开展的干部培训、技术培训主要集中在土木建筑、经济管理类学科,机械、电子、医学、人文学科培训项目较少。
(3)高层次人才培训不多,优势学科发挥不明显。
(二)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学基本情况
1.师资方面:目前,同济大学夜大、函授师资450余人,其中:同济大学教师以及从学校相关院系聘请的专业教师314人,外聘教师137人(包括学校退休教师及外校教师)。
2.招生方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包括夜大学、函授教育)在校生12000余人。同济大学每年招收的夜大及函授生4500人,网络学院2007年招生12582人,2008年招生11802人,2009年招生9323人,但自2010年2月起网络学院停止招生,如恢复网院招生,计划招生规模控制在每年5000人左右。
3.管理方面: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基本为院系合作模式,即专业课程由专业院系选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此外,学院在上海地区设有成人教育夜大教学点6个、函授站1个(上海铁路局),在外省市设有函授站4个(南昌、厦门、无锡、银川)。非学历培训教育由学院自行承担,根据培训内容,自主设计培训课程,联系培训师资,组织实施培训过程。
4.专业方面:从学院夜大、函授招生专业情况来看,近三年来,专升本招生专业24个,高起本招生专业5个,高起专招生专业11个。其中,本科招生人数占总计划数的88.89%。
5.教学资源与形式方面:网络教育主要采用网上课件点播、网上直播、网上答疑、网上作业提交、在线考试等混合教学模式。学院已建设有符合成人教育特点、较为完善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课程资源库。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深化改造传统夜大教育和函授教育,在解决学生“工学矛盾”的同时,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传递,为更多、更广的学习者提供便捷、优质的教育资源。目前,学院函授教育基本采用网络教育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夜大教学已采用25门网络教育课件进行教学活动。
6.资源建设情况:学院已建成网络教育课件750门,涉及经管类、土建类、机械类、电信类等专业。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教育)9门(列全国第一)。
2007年:大学物理、高层建筑施工、信息管理
2008年: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工程造价管理
2009年:理论力学、动画运动规律
201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
另外,社会免费开放课件资源有34门。
7.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建设情况:学院以门户网站(ht-tp://www.tjee.cn)的形式,面向学院现代远程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所有学生及教师,通过学生学习平台、教学平台、事务处理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即时通信系统以及系统管理平台,提供信息发布、网上学习环境、网上直播授课、音视频交互答疑、学习状况跟踪、课程资源中心、手机短信教学辅助、教学评估以及学籍管理、教务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毕业设计、毕业管理、缴费管理、行政事务流程等管理功能,是学院开展教学与管理活动的重要平台。
为便于学生学习、答疑、考试、师生交流等,学院建设了基于3G的移动教学平台、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直播授课系统、基于互联网的实时答疑系统、基于互联网的作业提交系统、基于互联网的在线考试系统、基于互联网的毕业论文(设计)视频答辩系统。
(三)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办学情况
据统计,在2010—2012年期间,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其中,单证招生数稳步增长,双证招生数基本持平。办学点逐步扩大,招生专业逐年递增(见表2)。
但各学院发展不平衡。招生总数比较靠前的是经管学院、软件学院、电信学院、汽车学院、土木学院等。其中,在职双证生招生培养方面,经管学院每年稳居第一,占全校双证生招生总数的86%以上。软件学院、汽车学院发展速度较快,在全校的排名逐年上升(见表3)。文科类的院校,法学院比较突出,招收人数逐年递增。但有的学院或部门招生情况很不乐观,有的处于萎缩或零招生状态,绝大部分招生部门为开办双证教育班。
三、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定位
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是“走市场化道路、创设同济品牌、高端人才服务”。第一,走市场化道路,就是要面向社会的需求,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人才培训工作,如职业技能资格培训、职称课程考前辅导、在职硕士学位教育、企事业及政府部门业务培训等。第二,创设同济品牌,就是要充分发挥同济大学的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学科专业资源等优势,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口碑,打造高质量的“同济效应”。第三,高端人才服务,就是要重点开展社会高层次人才的培训,为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提供最新的专门知识研讨、新的管理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与研讨、学科前沿探究等的机会,如行业高级管理人才的短期培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组织出国学习与考察等。
以上三者既相对独立又互有交集,相互支撑,交织融合为一体(见图1)。
四、继续教育发展目标及规划(2013—2015。2015—2020)
(一)总目标
2012年,同济大学在校接受各级各类继续教育人员总数为21994人,开设继续教育的专业共有40个。
到2015年,接受同济大学继续教育的人才数量在2012年的基数上增长40%,举办继续教育的学科或专业数量增加40%;到2020年,接受同济大学继续教育的人才数量力争翻两番,全校举办继续教育的学科或专业达到90%以上,同时形成一套独立、完备、科学的继续教育教学、培训与管理体系。
(二)非学历教育目标
1.扩大招生数量。同济大学2012年开班数233班次,培训人数达14086人,计划到2015年,培训人数增长40%,达到19700多人,到2020年培训人数达到28000多人。
2.鼓励学院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目前,同济大学只有22个学院开展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计划到2015年,争取全校35个学院80%以上开办非学历教育培训。到2020年,力争达到全校95%以上的学院开办非学历教育培训。
3.技术培训(包括职业考证、技术课程培训)项目占上海市考试院的职称及资格考试项目的95%以上。目前,上海市职业能力技能资格考试项目多达150多种,包括职称考试、职(执)业资格考试、水平认证考试、公务员考试以及其他考试。其中,95%左右的职业技能都与同济大学的学科或专业直接相关,各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或实力开展相关培训。
4.策略措施:着重开发市场资源,需要在五大类别(即:干部培训为政府部门委托的培训项目,技术培训为职业考证、技术课程培训,涉外培训为由校外办、留学生办批准的项目,语言培训为外语培训,其他培训为成人高复班、研究生课程班等)的项目培训方面加大对外(上海地区或外省市的企事业及政府部门)宣传、联系、沟通与合作,拓展渠道,尽量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
(三)在职本科学历教育目标
1.稳步扩大招生数量。目前,每年招收夜大及函授生4500人,在校的夜大函授生总数为12000多人。计划到2015年,在校生数达到17000人左右;2020年总数达到34000人。
2.稳步扩张和增加教学站点。目前,同济大学在上海地区设有成人教育夜大教学点6个、函授站1个(上海铁路局),在外省市设有函授站4个(南昌、厦门、无锡、银川)。计划上海的教学点向新城区布点,每年新增2个以上。到2015年上海地区达到10个以上,2020年达到30个以上,覆盖全上海市区。在外省市增设函授站,每年递增2个以上,2015年达到10个左右,到2020年达到30个以上,形成一个完善的同济大学函授网络系统。
3.扩大招生专业领域。目前,同济大学共设有10大学科门类、35个学院、有74个专业。夜大、函授招生专业共40个(其中:专升本招生专业24个,高起本招生专业5个,高起专招生专业11个),其中,本科招生人数占总计划。数的88.89%。为配合同济大学发展“高端”继续教育的战略,今后着重发展本科学历教育。计划到2015年招生专业数增加40%以上,达到40-45个,到2020年增加到95%以上,达到60-70个。
4.持续加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尽快恢复网络学院招生,为保证教学质量、树立同济品牌,适度控制招生人数,第一年招生5000人,计划到2015年招生数增加40%以上,达到7000人左右,到2020年招生数翻两番,达到15000人左右。目前,同济大学网络学院开设了4个本科专业,即“建筑工程与信息技术”、“交通工程与信息技术”、“信息工程”、“法学”,已建成网络教育课件750门,涉及经管类、土建类、机械类、电信类等专业,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教育)9门(列全国第一)。计划到2015年,网络学院开设的本科专业达到10个,到2020年,达到35个以上。
5.策略措施:着重创设和树立同济品牌。首先,加大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力度;其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同时加强对外宣传、联络与合作。
(四)在职研究生发展目标
1.积极扩大招生数量。自2010年到2012年三年间,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数量分别为2845人、2952人、3408人,每年递增将近10%。其中,双证研究生数量分别为888人、860,人、889人。为实现同济大学继续教育“高端”的发展战略,必须大力扩招在职研究生数量。计划到2015年,在职研究生招生数量比2012年增加40%,2015年达到4800人左右;到2020年增加的数量比2012年翻两番,达到6800多人。同时,研究扩大双证研究生数量,计划到2015年,在职双证研究生招生数量比2012年增加40%,达到1200人多人;到2020年达到1800人左右。
2.稳步扩大招生专业。目前,同济大学有资格招收在职研究生的专业已经招生的有116个,2010年-2012年实际招生的专业分别为81个、85个、89个,每年递增率达到5%以上。计划自2013年始,每年递增50k,到2015年达到102个专业;到2020年争取达到129个专业。
3.策略措施:着力开发高端教育资源。加强和扩大硕士学位的单证教育招生与培训力度,同时积极扩大双证教育。
五、发展举措
(一)聚合学校内外资源,联手打造同济大学继续教育的协作平台
聚合内外资源,积极打造协作平台,主动拓展办学空间,以合作求生存,走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发展之路,需要从五个方面努力:
1.加强同政府部门的合作。切实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主动承接政府推出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为提高党政机关管理效能服务。当前部分高校参与的干部培训(政府项目),就是高校继续教育主动作为政府培训基地,自觉落实政府培养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自身发展的活力。
2.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对接。深入企事业单位,主动了解它们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大学后继续教育项目,为校企深度合作以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创造条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还能锻炼高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接洽。社会对大学后继续教育的需求渐趋理性,对其培训项目逐步从通用型、大众型向行业型、专业型转移,高校继续教育要主动出击,借力行业协会的专业化资源和业内权威,适时开展行业、企业急需的岗位、职业资格培训。
4.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姻。不同高校各具特色,通过联合举办大学后继续教育项目,建立起继续教育合作战略联盟,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为建设学分的累积与转换、“学分银行”等学习型社会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5.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我国人世后,继续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逆抗的潮流。部分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项目,要主动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有计划地安排学员赴国外进行考察培训,拓宽人才的国际化视野,积累继续教育合作办学的国际经验,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
(二)健全机构,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目前,同济大学关于在职继续教育的管理部门或机构分属于三个管理部门,即多管办、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分别管理非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学历教育(脱产和函授,本科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了健全同济大学继续教育管理体系,需要对已有的管理部门进行整合,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为此,需把握以下关键因素:
1.根据办学规律,不失时机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校内政策扶持的力度,从办学实际出发,在内部资源整合、岗位机构设置、办学收入分配等方面进行实质性改革,构筑起机构合理、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
2.结合学习特点,坚持不懈地推进特色发展战略。要坚持特色办学吸引生源,甚至根据受训者实际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项目,方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受到学习者的青睐。要坚持从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师资队伍、体制创新等方面推进特色发展战略,形成本校鲜明的品牌,走特色化办学之路,以特色谋求更大的发展。
3.瞄准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灵活的激励制度。学校要紧盯市场需求,引入市场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对灵活的财务政策,建立相应合理的激励制度,鼓励按实绩和贡献分配,逐步建构起一套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开明开放,更加有利于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办学机制。
4.确保质量,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和监督。教育教学质量是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同济大学在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公认的优良成效,可以将这些成果、经验和教训,运用到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结合继续教育的特点,建立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和管理体系。这是创设同济品牌的关键环节。
(三)紧扣市场需求,科学设置继续教育的项目,创造同济品牌效益
建立和创设同济继续教育的品牌,目的就是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这种效益的取得,依赖于社会和市场的接受与认可。而衡量和评价社会与市场认可与接受的评判尺度,就是源源不断的生源。因此,我们应当面向市场,积极开设社会或市场广泛需求的培训班。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1.发挥优势和扶持弱势并举,积极扩展培训面。同时鼓励和扶持弱势学科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扩大培训面。全校仅有22个单位开展培训工作,还有相当多的单位没有开展此项工作,机械、电子、医学、人文学科培训项目较少。鼓励通过科研项目带动培训工作。这就需要同济大学出台系列政策,并对弱势学科加以倾斜。
2.引入职业技能资格考证点,扩大学校的知名度。目前,国家或上海市职业技能资格考试项目有150多种,这是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此,可以选择具有市场认可度高,且同济大学具有学科背景的职业资格考试,积极争取在校设立考试点,并据此开展系列培训工作,既可以拓展市场空间,又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3.对现有优势培训项目,如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同济大学城市建设干部培训中心(建筑与城规学院)所开设“全国城建领导干部培训班”,开展培训课程建设,使培训课程系列化、标准化,进一步凸显同济大学的品牌特色。
(四)搞好服务,举办多种形式干部培训班,积极拓展高端人才培训工作
1.积极做好干部培训及服务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走出去了解外面的情况、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逐渐成为干部培养和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全国各地各行业、各层次的干部培训需求巨大,而且这些人员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资源或市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同济大学的教学、就业、声誉等。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或强势专业,如土木建筑、环境、汽车等,鼓励做大、做强,为社会上有需求的干部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争取中央部委在同济大学设立干部培训中心。同时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让他们感到来同济大学学习培训既安心、舒心,又学有所获、不虚此行。
2.努力做好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由于工作竞争、就业压力等因素,专业学位的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需求十分旺盛。同时,希望攻读专业学位的人士,通常都具有几年的工作和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和技能,渴望再次进入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既期望在理论方面有所提升,又希望在解决工作或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得到更好的答案。为此,我们需要提供适用的专业、优良的教学质量,以及优质的教育服务,使广大攻读专业学位的人士觉得学有所获、物有所值,经过几年的再次进入高校接受教育,对于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事业的发展等都有所帮助。
3.向外省市地区拓展办学点。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学习人员半工半读(即正常工作日上班,周末或假期进校学习),因此,离沪较远的外省市学员显然不方便。为此,既可以考虑在外地设立专业学位教学点,也可以考虑在外地灵活设置干部培训班,将服务送上门。
[张希胜:同济大学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