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运营管理中的内部控制
2013-12-30姜明
姜明
【摘 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内部财务控制,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影响到单位整体运营管理的效益;但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完善和落实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从增强内控意识,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强化预算控制,健全内部审计等入手逐步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以推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措施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为了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控制财务风险,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防止经济犯罪的有效管理手段,是新时期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客观要求。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对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益与效率,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部分单位内控意识相对薄弱
主要表现在许多事业单位领导缺乏内部控制知识,在思想上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必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抱着无所谓态度。有的单位领导错误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认为有了部门预算就无所谓内部控制体系了。在实际工作中,甚至有许多单位负责人把财会部门当成“钱袋子”,会计人员仅仅扮演“付款员”的角色。
(二)尚未建立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理论上看,各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仅仅局限于会计领域,原则性、操作性不强。这使得内控制度只是散见于单位的相关文件和办法中,尚未形成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整体框架。
实践中,内部控制环境松懈。大多数单位仍处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习惯于行政指挥,轻视内部控制,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办法。会计内控制度的基础十分薄弱,在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会计内控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
(三)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且执行不力
一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些单位即使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不够科学、不够完善,内容零散,尚未形成覆盖经营活动的各阶段、各部门、各环节的控制系统。二是“有章不循”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单位仅仅限于文件,流于形式,没有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又如有的单位领导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经常使用例外原则,或忽视内部控制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往往以行政命令代替制度政策,领导“一支笔”审批情况比较严重,只要通过相应审批人员签字同意,会计人员就予以报销。
(四)财务控制不合理
财务制度混乱,一是,预算资金项目不详细,使用缺乏计划性,年度预算执行不严格,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不能使有限的资金使用在刀刃上,有时还导致使用超支影响事业发展;二是,收支管理不严,任意扩大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未能做到专款专用,存在一些巧立名目、挤占资金、挪作他用的问题;三是,财产管理不严,由于事业单位在会计上没有成本核算要求,因此轻视了实物资产管理,如购买低值易耗品,直接作支出,不入财产账,领用不办理手续,又缺乏应有的财产清查制度,使这部分财产无账无实。
二、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增进内部控制意识,科学划分权责,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首先要加强对实施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增强全体工作人员内部控制意识,尤其是对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增进贯彻实施的自觉性,并列入上级对其述廉、述勤、述法的职责考核的重要内容。其次,是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 合理的组织机构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合理的组织机构必须以执行完成、经费供应、保障职能为使命,具有清晰的职位层次顺序、通畅的意见沟通渠道、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内控组织的机构设立和权限划分应与经费管理体制、财务业务流程相适应,既有利于实现专业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起到相互检查与制约、防止和纠正错弊的作用。构建组织结构,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公开原则,要增加结构的“透明度”,使组织结构的职责准确无误地公布于众,以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保证内部控制的运行方向;二是牵制原则,分离不相容的岗位;三是效能原则,即在业务循环过程中,既要保证结果或实体意义上的公正,又要考虑运行的效率,否则,会由于内部信息传递不及时而导致对外部信息反映迟缓,贻误发展机遇。第三、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不是某个人或部门的事情,需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完成。
(二)加强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首先,要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明确规定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求,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单位“财会制度”、“资金审批制度”、“财务收支管理制度”、“财产物资保管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其次,在此基础上要对内部控制制度施以恰当的监督,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并由专门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赋予他们一定的独立权限以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第三、以物资控制系统为例,将涉及请购、请购审批、计划、计划审批、询价、确定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合同审计、采购、验收、入库、仓库管理、付款审批、付款审核、付款15个岗位都纳入绩效能考核体系,每个环节度要自觉把关、实施岗位责任制。设立易于被公众了解和掌握的有文字说明方式和流程图。有了好的制度,领导要严格带头执行,要对职工的执行情况进行奖惩,使内部控制制度真正有效运行。
(三)增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1)加强授权控制
明确各职能部门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确保事业单位权责分明,管理科学。其中必须确定不相容岗位,对岗位进行分析,确定不相容岗位。职责分工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对于不相容岗位,应安排不同的人员担任,以起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
(2)要加强预算控制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贯穿整个单位的业务活动。加强预算管理主要体现在编制与执行环节。根据预算控制支出与成本,实行分管范围内“一支笔”审批原则,财务部门要严格按批准后的预算和专项资金支出计划执行。预算和计划以外的开支或需临时调整的支出,按审批权限规定由领导集体讨论决定或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3)加强财务管理
鉴别关键控制点,确定控制措施。 实现会计目标,主要是控制关键点和容易发生偏差的环节,通常称为控制环节或控制点。控制点按其发挥作用的程度而论,可以分为关键控制点和一般控制点。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甚至决定全局的控制点,对于保证整个业务活动控制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为关键控制点。要把握住关键部位,审批程序、资金调度、交接手续、电脑操作密码等;要管好关键物件,如重要的发票、银行票据、印鉴等;要控制住关键工作岗位如:现金、银行出纳、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实物负责人等。
(四)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特别注重其职业道德及法规意识培养,在单位的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非比寻常,重点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选派业务素质较好的内审人员外出进修,培训等方法,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同时积极吸收经济、会计、法律等相关专业人才或复合型人才加入到审计队伍,为有效地开展内审业务提供保障。
三、结束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不但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还要在实践中有效实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范财务风险,保证事业单位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一套操作性强、系统完整、规范合理、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有效实施无疑会促使经营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并促进事业单位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凡利.《内部会计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06)
[2]陈汉文.《会计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9(05)
[3]丁仕斌.《浅析事业单位控制环境特点及其优化建议》.商业会计.2009(03.)
[4]蔡海燕.《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和对策》.时代经贸.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