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是一种永远绽放的荷
2013-12-29李晓虹
一个年轻的生命终止在38岁的年轮,一朵洁净美丽的荷回到地下,静静地感受泥土的芬芳。
时间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是疼痛,更是消逝。生肖的一次轮回,足以让许多东西淡薄、遗忘。但是,在父亲的心中,爱女并未走远。饱满的思念渗透每一个清晨和夜晚,那一朵清丽的荷在亲人的心中继续美丽地生长……阎荷去世12年后,阎纲老师拿出了自己的日记,那是女儿病中的日日夜夜,不堪回首,却又温暖动人,无法遗忘……
有人说,不要再去撕裂那些疼痛的伤口了吧,把它封存在记忆里,时间会成为疗伤的良药。
但是,这是不得不说的心语。这里记载的不仅仅是愁绪,是痛苦,是挣扎,是忍受,是许多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夫、为人妻、为人亲友必须面对的人生的疑难和心灵的苦痛,更是一个平凡的生命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里留给这个世界的人性之光,是一个父亲,一个家庭,一群朋友独特的爱的方式,是走出绝望的艰难过程。
有人不解,为了纪念女儿,阎纲老师已经有了《我吻女儿的前额》、《三十八朵荷花》那样堪称经典的文字,为什么还要重温痛苦,用日记再现那些不堪回首的日日夜夜?
当我读过这些文字,走进那些实实在在的日出日落,心情的跌宕沉浮,更深地进入了一条时间的河流,也明白了这些日记独特的魅力是任何文体都无法取代的。
日记是最私人化的文字,也是最真实的心迹表露。无论备忘或是记录行踪、表达情感,都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些痕迹。尽管日记会比正式发表的文字随意、散漫,缺少技术性的雕饰,其文学性可能会打一些折扣。但是,日记却有着所有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东西,那就是真实、真切,是历史留下的最可信的样本(当然,那些为了某种需求专门写给别人看的虚假文字除外)。尽管阎纲老师写过许多漂亮的散文,有骨有肉,力透纸背,揭示真相,刺穿包裹严密的华丽外衣,让人看到被遮蔽着的东西。但是他深谙创作之理,即使信马由缰,材料亦在把控之中;即使表达感情,亦是收放有度。较比那些已经成为经典的散文,记叙女儿问病全过程的日记更加具体真实,令人难忘。
日记是人生的絮语,它保留着生活本来的样子,包括无数琐细的具体的细节,这些最细致、最不起眼的东西就是人生最真实的过程,阎纲老师曾多次强调散文写作中细节的重要性,甚至比喻“艺术细节是魔鬼”,而就细节而言,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够超过与时间同步的日记。那些充分展开的细节是一分一秒的漫长的时间漏刻,更是每一关口,每一时刻的疼痛与忧伤;是血泪,更是挚情;是奔忙,更是思索。
当阎荷被无情地宣判为癌症晚期,癌细胞已转移时,一个艰难的过程开始了。疼痛、瘙痒、呕吐、直至肠梗阻,堵塞了生命能量的通道……十次、二十次的化疗,生不如死的折磨。最可怕的是,所有的努力都做了,却无法挽住希望,生命一天天枯萎,一步步走向那个没有人想去的地方。对于一个年轻的生命,内心该是怎样的孤独和恐惧!日记中不断出现各种数据:白血球、CA125、血压、尿量……这些冰冷的数字,是生命的消息,每一次的上下波动都会使人心惊肉跳。所有经历过这种煎熬的人都感到彻骨的真实。
但是,阎荷不愿把痛苦的阴影笼罩他人,她轻松地开着玩笑:同一病房的孩子问:“阿姨,你怎么那么好看?你抹的是什么高级化妆品呀?”阎荷强打精神无力地回答:“好孩子,阿姨抹的是酱豆腐!”满病房的患者哈哈大笑。阎荷难受,爸爸、哥哥和阿姨小周一起按摩,她戏曰:“这不是享受‘三陪’嘛!”母亲在去一诊所咨询治癌验方时,路上丢失一袋豆包,女儿调侃道:“幸好是豆包,不是钱包。”爸爸一直给女儿按摩,自称:白发人按摩黑发人。女儿说:“爸真好!病房里的病友都说爸爸好,挺孝敬女儿的。”说完自觉幽默,笑了,笑得自然、温馨。可爱的阎荷,痛却幽默着,让周围的人含泪微笑。
阎荷在病痛中死去活来,痛苦绝望着:“真后悔来到这个世界上。我宁愿世上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痛苦中的挣扎,不尽的日日夜夜。无奈!”但最让她痛心的是亲人们为她付出太多:“假如世上没有我,此刻,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便没有劳碌、失眠、消瘦,真的,我不愿看到。”但是她不消沉,参透了痛苦和幸福:“无畏!使出浑身的解数来,咬牙、跺脚、掀门帘,露一手!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让痛苦把幸福衬托得更加美好、更加甜蜜。”
阎荷留给人们一句话:珍惜生命!
刻骨铭心的爱远远超出语言的承载能力,也完全可以摆脱剪裁、结构这些技术性的努力。每一个关切、焦虑、痛苦、不安的表情,每一个轻轻的吻,每一句幽默的语言,甚至一顿包子,一次晨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有质感有声色的鲜活的场景再现。
日记体现着一个写作者的风骨。每个作家贯穿一生的独特性总是由语言的方式、叙述的风格和人生境界构成,日记虽然相对散漫,但字里行间总是渗透写作者的个人特质。阎纲老师说自己的写作是“用热血浇灌苦参”,他欣赏雨果的名言:“在主义之上我选择良知,在冷暖面前我相信皮肤。”这本日记中不仅有女儿与死神周旋的坦然而镇定的神态,也有周围的人共同参与的一场爱的接力。
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啊,阎荷不孤单。父母、丈夫、女儿、哥嫂、朋友、同事、领导、医生、护士、小阿姨,无数人参加这场与病痛的博弈。大家拼尽全力,沙粒一样的希望也要百分之百的奔忙。许多双温暖的手握着一双日渐消瘦的手,许多颗心向着一个方向。病痛面前,爱即是希望!
有一个反复出现的细节让人流泪。父亲从日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偏方:尿疗。在不知道效果之前,不愿意让女儿再承受无谓的痛苦,但是,每一个新方法或许都是一个希望,父亲不能放弃一线机会,于是,自己悄悄地做着试验。一年时间啊,爱渗透在每一天的忍受和每一次的期待之中。
日记中仔细记录着亲戚朋友送来的每一笔钱,单位同事的一次又一次捐款,这些琐细的记述中蕴含着怎样深情的祝福啊!
还有许多细节让人难忘。亲人们陪阎荷看病、打针、聊天、打牌、看球赛。母亲那双不干的泪眼,最困难时的相拥而泣;丈夫奔跑在妻子、孩子和单位之间,在疼痛难熬的长夜里,阎荷醉心于丈夫的陪伴;所有亲人在大觉寺写诗祝愿;最难忘的还是亲人们那个永不停歇的动作:按摩。在巨大的疼痛面前,在默默面对生命终点的黑暗中,亲人的爱抚不仅能够缓解痛苦,更能温暖内心,战胜孤独。即使苦难袭来,即使生命之光越来越弱,但心的温暖给了病中的阎荷鼓舞和力量。
阎纲老师通过这些血泪文字告诉天下的人们:用心为你不幸罹病的亲人、朋友甚至素不相识者建造一个爱巢吧,愿病中的人们都能拥有这样温暖的爱的抚慰。
我想起了《金蔷薇》中的那句名言:“我们的创作旨在让大地美丽,让号召人们为幸福、欢乐和自由而斗争的呼声,让人类广阔的心灵和理性的力量去战胜黑暗,像不落的太阳一般光华四射。”感谢阎纲老师为我们留下这样的至情文字,让我们相信爱没有边际,没有尽头,超越时空,柔软而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