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2013-12-29寇英
我出身贫寒农家,九岁那年父亲病逝。当时在不少人看来,像我母亲这样的情况:一位三十几岁的年轻寡妇,带着四个幼小的孩子,衣食无着,吃了上顿愁下顿,如不向前跷一步(指嫁人或招赘),怎么过活得下去?可我母亲不这样想。她多次对关爱她的亲戚和乡友讲:“男人死了,我汪汪地汪汪地大哭了几场之后,就一心一意抓儿养女了。我有儿有女,就是成天吃糠咽菜,娃们总有大的时候,我愁什么?我娃长大后,就是挑葱卖菜,也能把我养活了,我怕什么?”母亲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带领姐姐、我和两位妹妹艰难度日,那时我的小妹还不满两岁。
一
母亲养育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吃饭问题。正当她为此而愁肠百结之时,一天村里王奶奶来我家串门,看见小妹在母亲怀里吃奶,突然眼前一亮,问:“桃儿妈,你还有奶(水)?”“有,碎(小)女吃‘接奶’呢!”(过去农村婴幼儿吃母乳是要一直吃到母亲有了下一个孩子才不得不断奶的,此谓之孩子吃“接奶”)王奶奶说:“你下下奶,给别人家奶个娃娃,这一河的水不就开了嘛!”母亲闻此也好像得到一个天启,当即便去邻村父亲生前一位中医朋友家讨得一个下奶的药方,并在镇上抓了三副药回来。
那下奶药由猪蹄和相关中草药组成,先煎煮猪蹄,不能放盐,也不许着任何调料,煎至将烂熟时再加中草药继续煎制。
母亲端起那糊状浓稠肥腻而苦涩的下奶药,刚一闻到药味便想呕吐……强行下咽,药到喉咙便禁不住向上泛,赶紧喝口水向下冲,停会儿再服下一口……此时母亲头上汗沁,脸色煞白,泪水在眼中打转儿。“妈,不要吃这药了吧!”姐姐这样对妈妈说。母亲用胳膊肘支开姐姐,一手端着药碗,一手端着温水,在院子边转边服药,一次药总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服完。
就这样,母亲在服用了她“平生最难吃的几副中药”之后,乳液也立竿见影似地丰富了起来。后来我想,这虽然与药物的直接作用有关,但大概主要还是基于母亲固有的身体条件。母亲个子不高,身体微胖,终日辛劳,乐于助人,吉人天相。虽然我们家一年到头总是缺粮吃,但我们姊妹婴儿时期却个个都是“余粮户”,母亲的乳液除管饱我们外,还时常外溢,因此母亲又会经常接待一些缺奶的婴儿前来吃奶。
母亲下奶后,王奶奶将母亲领到邻村一位家道富裕而婴儿缺奶的人家,刚进门就听见那缺奶婴儿的啼哭声,母亲随即解开衣襟给那婴儿喂奶,孩子本能地大口大口汲吸着母亲的乳液,不一会儿就填饱肚子呼呼睡着了。雇主家老人感激地讲:“娃娃自生下来,今天才吃了顿饱奶!”很快双方便讲好了有关条件,孩子需带到我家奶养,奶资是每月四斗麦子二斤食油。孩子的爷爷奶奶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更好的奶水,还隔三差五地额外从镇上提些水盆羊肉之类的食品送来。每当这时,母亲便会让姐姐将我和两位妹妹带到外边去,然后她会当着雇主的面,边与他们聊天边将那些汤肉食品用完。
天无绝人之路。这每月四斗麦子二斤食油的乳资对我们这个吃饭成了天大困难的人家来讲,可是个了不起的丰厚收入。母亲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为别人奶过两个孩子,孩子都很康健。乳资的收入再加上三亩薄田的进项以及母亲平时节省的,非但使我们平安度过了自父亲去世后最困苦的日子,而且还为之后的岁月奠定了些许不致断炊的基础。
回顾往昔,母亲常讲:“处家过日子,一步踏不上是会步步踏不上的。”“那年多亏了我给人家奶娃,要不你们是要饿饭的呀!”每每听到母亲这些话语时,我们姊妹们的眼眶便禁不住潮湿起来。妈妈为我们受苦了!
二
母亲会接生,会绱鞋,会做婴幼儿衣服,还略晓点医道。她常年为本村育龄妇女接生,帮助大半个村子青年妇女做婴儿衣服,绱小孩鞋,为村上三位患“烂眼边子”眼疾而无钱医治的乡亲,每过一段时间清刮一次眼睛……我家有位邻居,人至中年不幸夫妇双亡,留下四男一女五个孤儿,最小的男孩还是个哑巴。母亲经常去孤儿家照看,并手把手地教十一岁的女孩贞儿做饭、缝补衣衫、照料小弟,从而艰难地支撑起了一个孤儿之家。
母亲常讲:“人活一世不容易,但不管遇到多大难处,心劲不能倒。”又说:“为人处世总要走端行正。只要你走得端行得正,就谁也不怕!”还说:“人活一世,说话做事,生要对得住众人;死要对得住先人。作为大人、老人,说话做事也要对得住小人。总不可做那些给娃们下巴底下支砖、让娃们在人前说不起话的事……”
由于母亲在村里有上好的人缘,所以刚解放,村里选干部,大伙儿就一致选她担任村妇女主任,后又继续担任初级社副主任、高级社和生产队妇女队长,直到母亲要进城为我们看孩子。
母亲担任村干部后,自称“半个官人”,经常参与村政大事并处理村民纠纷。
每到夏收结束,村干会上她总是主张先交纳公粮,并讲:“交了公粮不怕官,孝顺了父母不怕天”,又说:“农民纳了粮,便是自在王。”
凡政府下达的任务,如解放初发动全村妇女做军鞋、绣支前荷包、成立欢庆土改秧歌队、欢送男女青年参军、支持中年男子上前线抬担架、学习《婚姻法》、动员上冬学识字班,以及之后组织青年姑娘上塬修水库、参加国庆游行等等,凡属村上的官事,我们村总是走在前头,并多次受到人民公社表彰。
旧社会耽误了姐姐上学,解放后妈妈就尽量腾出时间支持姐姐上夜校识字学文化,之后,又克服多重困难,坚持供我和妹妹上学。遇到家庭困难不想供孩子上学的家长,母亲会对他们讲:“供娃上学可是为人一生的大事正事,不到揭不开锅的时候就不要耽搁娃娃读书。”
夫妻吵嘴打架,母亲会对他们讲:“父母一大天,夫妻一小天,连这个道理都不懂,算你白吃了几十年饭!”又说:“人不可欺负人!别人都不能欺,何况自己的老婆……”有时她还会警告个别屡教不改的人:“某某某,你小子再不改你这瞎瞎毛病,我就要把你交到乡上去。”中年妇女村小学成老师和丈夫吵架后很生气,来对母亲学,并说:“你看我以后怎么治(意指报复)他。”母亲听后对她说:“娃都门扇那么高了,和男人执那气做啥?你没听人说过‘争气不养家,养家不争气’……”
刘家婆媳翁婿关系都不好,刘婆婆一来就陈芝麻烂套子地学个没完,母亲往往会打断她的话并劝她说:“过去的事,风吹没啦。”“世上喔事,越计较越多,不计较也就没啦。”又说:“自家的儿女要耐心说(教育)娃,外来的媳妇、女婿要好好对付。”
在村长家,村长弟弟为琐事一时气急打了村长几拳,母亲看到很生气,当即指着他的鼻子说:“论国法他是咱一村之长,论家法他是你的哥哥!你凭什么打他?今天你必须当着父母的面向你哥哥认个错儿!”……母亲直说得那小子低头不语,哑口无言,最后终究流下了惭愧的眼泪。
田婶儿子前几年得过轻度羊角风病,由于治疗及时,病好后一直没犯。现在有人给其儿子提亲,也快说成了。但要不要将儿子那段病史告诉对方,田婶表示犹豫,来征询母亲意见。母亲慎重考虑后说:“将心比,都一理,还是实情告诉了好。俗话说‘糖水甜白酒烈,喇叭是铜锅是铁’,是啥就是啥,免得以后万一惹大麻烦。”
外号“老实蛋”的马保,在给家人钱的问题上,媳妇和婆婆经常吵架闹矛盾,马保也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母亲对马保说:“马保呀马保,你真真是个老实蛋!你就不会——给你妈钱,媳妇问时就说没给或给的少;给媳妇钱,你妈问时也说没给或给的少……哄死人不偿命,世上有些事该哄还是要哄哩!”
母亲还曾和半个村子人硬是将一位患了绝症的军属老大娘哄得多活了两年多。
贞儿(已经长成一位大姑娘时)有次去田里捡柴火,突然发现村上一对男女在土培壕里偷情,深感晦气又害羞,气愤地跑来告诉母亲,母亲听完她述说后,赶忙严肃而郑重地对她讲:“这事要捏严,捏严!不可对任何人讲。这种事‘包住贵如金,扯破淡如水’……”后来那对男女得知内情后,对母亲和贞儿感激得不得了,好像还感动得他们自觉改正了错误。
村民王根定修水库时工伤身亡,留下媳妇玉兰和三岁多的儿子。母亲去她家,没进门就听见娃哭,刚进门就看见玉兰正打孩子,母亲非常气愤,当即呵斥玉兰:“住手!为啥打娃?当妈的你还看不到咱娃可怜?人家娃都有爸咱娃没有……”一句话说得玉兰哇哇大哭。待玉兰情绪平静后,母亲又讲:“要爱娃!要看到咱娃可怜,就是娃做错了什么,也不许重声重气地说娃,更别说打了。”又过了一会儿,母亲对玉兰讲:“乡妇联王主任给你介绍的农械厂那个工人,昨天我和你妈都看了,人是不错,这个星期天你去和人家见个面……”临别时母亲再三嘱咐玉兰:“你可别跟我犟!星期天把娃留到我那里,老老实实去王主任那里跟人家见面。”
提及平常处家过日子,母亲常爱讲的话是“省下的就是挣下的”,“借钱要忍,还钱要狠”,“挣得多花得多,临到头来没着落。”
淑芳嫂来找母亲说,给她家还钱的张二虎现在想将这笔钱借给他表弟做生意,还说一年后加两成利息本息一起还。母亲听后干脆讲:“不同意。‘隔手的金子不如在手的铜’,谁能保证他表弟明年就一定能挣到钱”。
谈到人们的经济交往,母亲一向主张“豇豆一行,茄子一行。银钱归银钱,人情归人情”,“及时算账,两不交粘”,“只有生分了才能结长远”。
在处理民间经济纠纷时,母亲最常引用的是邻村石匠邓大爷的话。邓大爷是我们周边邻村百舍中有名的大能人大好人,老汉在世时常讲“为人处世与人打交道,你感到吃亏时,这事才公平;你感到公平时,别人就吃亏了;连你自个儿都感到占了便宜时,那别人亏就吃的受不了啦……”他还曾多次告诫从农村走出去的年轻人(无论是升学参军或做工),“在外边,可不能丢咱农民的人!”
母亲一生心胜爱好,注重“面子”。每天坚持将院落和屋里收拾得干净整洁,有条有理。要我们“天天防客,夜夜防贼”。她常讲:“人给我一苗针,我就得送人一条线。”“该看(望)的人一定要看,该还的人情一定要还。这样,过后咱也能‘睡着’。”看重送礼,一些重要亲朋的礼还不能送得太轻,每当此时,母亲常会说“门户(送礼)紧如债,背着锅儿卖”。母亲还特别重视过节,无论大小节日,均要郑重其事地过。她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对我们小孩而言,过节最吸引我们的是可以吃好的,当时所谓的好的,无非是将平时吃的糠菜粗粮换成白面馍馍或煎有豆腐菜汤的面条,可别小看这小小的改善,当时所给予我们的感受,远远超过了今日去某五星级饭店吃顿满汉全席。母亲通过过节,不断把欢乐与幸福给予了自己贫苦的孩子。
我从专业学校毕业奔赴工作岗位前夕,母亲与我谈心,要我看人,“不要看人对你,而要看人对人”。与人交往,要“不酽也不淡”。再次感叹人生之艰辛,再次强调不管遇到多大难处“心劲不能倒”。又说:“当你遇到很大难处,遇到很想到没人处大哭一场的痛苦时,妈告诉你个办法:张大口,哈气,不断哈气,要慢……这样一来眼泪会哗哗流而不会有哭声。”
我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千里之外的异乡工作,母亲先是带着我的两个妹妹,后领着我的大女儿一直生活在农村,这期间家里也曾有人得病,也曾有很缺钱的时候,但母亲从来没有写信向我要过钱,更没有丝毫透露过家中的困难。相反,那时,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每接到一次母亲的来信,我都会高兴愉快好多天。有母亲在的家,永远是平安、和顺、安康的。
母亲六十来岁时,就自己为自己缝好了寿衣,还用院子的杂树为自己制备了寿器。之所以这样,母亲说:“一怕到时我娃费周折;二怕到时又给我娃塌个窟窿(指花大钱造成经济紧张)。”
三
母亲进城后,继续承担着我们全家的家务劳动。我们的三个孩子,都是从母亲手心长大的。数十年如一日,我们下班,孩子下学,吃的都是母亲做的改样现成饭。每当家里做米饭时,母亲是一定会另为我擀些面条的。我的书柜里任何时候都有母亲专门为我准备的锅盔馍和芝麻盐……为此,周围邻居和熟识的同事都羡慕地称我是“全厂最幸福的人”。
母亲到城里,也同样受到周边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我家住筒字楼时,刚搬去不久,二楼一位衣着讲究的老太太就来我家对母亲讲,“某某某(我们隔壁邻居)是个泼妇,泼妇!”母亲闻听此言,急忙摇手制止道:“咱可不敢说人家这话。话传出去,人家青年人来问咱两句,咱这老脸往哪里放?”那老太太无趣地走后,母亲又对我们说:“有千年的邻家,没有百年的亲戚。怎么可以这样对待邻居?”
我家住筒子楼时,母亲几乎成了全一层同志的妈妈(má ma)和孩子们的奶奶。母亲经常帮大家点小忙,如代管房门钥匙,照看放学早的孩子,代传口讯,快下班时打开炉门等等,邻里相处亲如家人。
家属院有位二十多岁的弱智残疾大孩子,每次见到母亲总要“奶奶!奶奶!”的连续不断地叫个不停,母亲也总会“噢!噢!”的连续不断地认真应答。有次他父亲见到这种情况,对母亲说:“别理喔,傻子!唉,丢人的。”母亲说:“总还是个娃嘛。”又说:“娃可怜的今辈子没活成人,咱可不能再慢待娃……”
四楼东头住的小张爱人大李去武汉出差,好多天没有音信,长江涨大水,小张急得不得了,常到母亲跟前念叨,显出十分焦虑的样子。这天大李回来了,快下班时,母亲就站在楼门外等着(我家住在楼门内),一见小张,就说:“小张,快回去!你‘女婿娃’回来了!”“嗳呀,你看妈妈(má mɑ)说话好听的,‘女—婿—娃’!”小张高兴地跑上楼去,不一会儿又跑下来对母亲说:“妈妈(má mɑ),这是我女婿娃带回来的武汉特产麻烘糕,你老先尝尝!”
住在我家后边的小袁,是位结实的小伙子。有次他浑身泥土,满脸污渍带血迹,边哭边左右摇晃地朝家走,刚进门就爬到床上痛哭,小袁爱人也吓哭了,忙问:“小袁,你咋啦吗?”小袁哭着说:“你去把前边妈妈(má mɑ)叫来!”原来小袁适才惊遇一场车祸,被机动三轮撞到汽车底下还拖了十多米。人到危难关头自然本能地想见自己的妈妈,小袁妈妈不在城里,他就叫爱人将母亲唤去。
母亲来到小袁房间,先让小袁哭出来,并教他张大口哈着气哭……之后,母亲安慰他说:“小袁,别伤心了!你看,这么大的灾难你平安度过,说明你爸妈的人好,祖上德厚……”
易大夫老妈从乡下来给儿子看娃,生活很不习惯。“到处是人,说话听不懂,看不到庄稼,晚上也看不见天上星星”,“没处来的没处去”,甚是苦恼。我家搬到他家楼下后,易大妈结识了母亲这位乡党,甚是喜悦,几乎每天都来我家坐,两人还总有说不完的话。同时母亲也劝易大妈:“我也爱乡下不爱城里。但娃现时有困难,不叫咱来看孙子叫谁?再说了,咱一辈子不都是为了娃嘛……”渐渐的易大妈思想通了,心也安定下来。为此易大夫很是高兴,每次老远见到母亲就笑嘻嘻地双手合十:“大娘!谢谢您对我妈的帮助!”
退休锻工梁师傅,人称老倔,平时与凡(平常)人不搭话,也很少与人交往。但每年大年初一他都要来我家,进得门来先脱帽,再深深地向母亲鞠一躬,说:“祝大娘健康长寿!”又说:“每次看见大娘我就想起我母亲。”然后不吸烟,不喝茶,也不坐,转身就走了。女儿看到此况颇有感触,说:“奶奶呀,你看你,乡下咱调李村有那么多人爱你,城里也有这么多人尊敬你。”母亲兴奋地说:“奶奶就是那(nai)‘十里香,八里荃’!大家爱我,我爱大家!”说罢神情喜悦,颇显出几分自豪的样子。
母亲七十八岁高龄那年,还遇到一件莫大的苦悲之事:大妹非命而亡。那是在我们将此事隐瞒了一年多后,一天,母亲坚决要我领她去乡下看大妹,我这才不得不赶紧叫来姐姐,吞吞吐吐,含糊其辞地讲,妹妹有病……当老娘终于明白了女儿已不在人世之时,便当即倒在床上放声大哭了……唉,人世间悲事之苦,莫过于老娘落泪……邻里们闻声都来了,老娘边哭边向她们诉说:“……她大(爸)死时,我娃才四岁,我娃是我用眼泪浇大的啊!心损(痛苦)得很呀!心损烂了!心烂了啊!呜呜呜……”就这样,母亲躺在床上整整三天不吃不喝,水米不曾粘牙。挚友前来探望,看到娘如此境况,临走时对我们讲:“我看大娘很难过了这一关,你们也做个思想准备。”姐姐说:“不要紧的。”
母亲在床上躺了一个礼拜,我们家真好像天塌下来一般。我、妻子和三个孩子整日眼睛也是红红的,老娘的悲苦,给予我们的打击比妹妹去世本身还要大。唉,至亲同运!母亲过去也曾说过“倘若女儿遇了事,娘也就将恓惶买下了!”我家今日的境况,娘看在眼里,思索在心间……一向时刻为儿女着想的母亲,一周后便开始下床用餐,两周后就坚持要姐姐回去,并讲乡下人总是忙……三周后便又开始下厨,为全家炊事劳作了……
一月后挚友再来探访,见到母亲情况感动得伸着大拇指讲:“大娘,英雄哪!”母亲向他摇摇手,眼含泪花……
母亲八十四岁那年还跌过一跤并骨折,当时躺在地上承受着巨大疼痛的母亲想得最多的,还是怕她当时那样的状况会吓着了儿子。当我下班开了门像往常一样叫着妈向餐厅走去,却吃惊地发现躺在地上的母亲时,母亲抢先对我说:“我娃别害怕,妈跌了一跤,不要紧,头脑清醒着呢,快来扶妈起来……”
唉,不孝之罪大于天,一切都全怪我,因为许久以来,我竟浑然不知年过八旬的老娘,业已到了需要专人照料的时候……
母亲骨折后由于治疗及时医护得力,十个月后便可下床行走,我此时才为母亲配备了轮椅,并请了专侍保姆。终生辛劳的母亲,这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歇息,只是显得太晚了些呢。
饱受人生磨难的母亲,心态一直健康,特别是步入老年,随着家境的日渐宽裕,心境尤佳。
和所有老年人一样,母亲老来也爱钱,而且特爱新钱。每当我和三个孩子发工资后孝敬“老祖宗”的钱都是特意换的新钱。
母亲爱钱但从不攒钱,也舍得花钱。她的钱主要花在乡下姐妹、几位穷亲戚和村里要好的几位老人身上。她说:“我有钱活着不花,活着不为人,等死后为人呀?”
母亲老来也爱听表扬的话,尤其爱听别人夸奖她儿女的话。也常自夸,说自己如今这好那好,“比黄世仁他妈都好”。她一生喜欢秦腔戏,也爱看电视电影,还时不时发表评论。她看《西游记》,多次感慨地讲:“你看,神圣都有三分难呢,甭说咱个平民百姓。”看《红楼梦》,看了宝玉丢玉那集后说:“宝玉也是个做球的先生,那么大人了能把自己身上戴的玉丢了,一门把丫鬟们害了个苦!”大女儿喜得贵子,抱来让母亲看,并问:“奶奶,你看我娃心疼不心疼,漂亮不漂亮?”“漂亮,漂亮,真漂亮!”又说:“待明儿我军娃(我儿子)也生这么个漂亮娃娃,我就成天抱上不吃饭!”一席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次小女儿吱哩哇啦地和妻子吵架,母亲走过去搂着女儿肩膀笑问:“谁可把我娃的尾巴踏啦?”“我妈让我滚!”“滚啥嘛,把身上滚得脏嘛咕咚的!”一句话说得女儿破涕为笑。
虽然母亲随我在城里住了近三十年,但心里还总是爱乡下,好在我的家乡距省城不远,自从家里请了专侍保姆后,母亲就在城里和乡下相间而往,姐姐家和我们村相邻,回到姐姐家如同回到我们村一样。
岁月不饶人。母亲八十七岁那年年初,明显感觉身体大不如前,总是浑身疼痛,常常躺着,有时连支撑头都感到困难。母亲自觉将不久人世,但思维依然清晰,大事小事一点也不糊涂。那时她就卸下了自己的赤金耳环、戒指和玉镯,戴上了自己早为自己买的赝品首饰,她还曾伸着手指着耳朵对我们讲:“到时候睡到那里(指死后),谁还来认这是真的假的?”
母亲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离去必将会给儿女带来莫大的哀痛与悲伤。于是她还不断做儿女的思想抚慰工作。
拖着病体的母亲多次反复对我们姊妹讲:“妈我一生虽然受了很大的苦,但我娃你们也都给妈补上(偿)了。没短过妈的精神,没缺过妈的钱花,也没惹妈生气,还给妈争了光。咱们乡下的乡党和城里你们的同事,都知道妈有孝顺的儿和女,这就够妈的了!妈也不枉年轻轻守寡一场……你们对妈好,妈才能活这么大年纪,比你爷、你奶、你外爷、你外婆活的岁数都大,活了你大(爸)两辈子还多……妈在世时,我娃都把孝行了,日后妈老了没啥后悔的,也不要太悲伤……”
病重的母亲又多次反复强调,并再三嘱咐,说日后到她离位时,无论病多么严重,在城里时不准叫乡下的姐妹,在乡下时不准叫城里的我们,并说:“不要像有的人那样,一有病就蝎蛰火燎地打电报叫娃回来,三天两头把娃吓的,就不想想,看娃接到你电报恓惶地这一路咋回来哩。”又说:“人活百岁,终有一死。任何时候都不准说我病危吓我娃,一定要等我大气落了,再叫娃回来。一辈子我就只吓我娃这一次。”
终生为儿女奉献的母亲,在她一生只这一次“惊吓”了儿女之后,便永远离开了我们。呜呼悲夫!
今年是我们母亲逝世十三周年、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子,我特意写了忆想母亲的这篇文章,当做我献给老娘在天之灵的花篮。
向世界上所有年轻时失去丈夫含辛茹苦抚育儿女成人的母亲们致敬!
愿天下所有的父亲母亲们健康长寿!
敬祝我大中华老母亲永远年轻永远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