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北石窟寺
2013-12-29王琰
炳灵寺
炳灵寺位于临夏永靖县西南35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始创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后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开凿与修缮,距今已有1600多年。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分为上寺区、洞沟区和下寺区,共有窟龛216个,造像800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
北魏有位叫郦道元的官宦子弟,家学渊源,从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常常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颇多心得,汉代的《水经》文字太过简略,于是,他便苦心为其作注,成《水经注》一书。
郦道元曾沿长江顺流而下,“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如今,三峡工程完工,“高峡出平湖”,三峡之险,《水经注》已成历史,“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江水又东……”一路的江水又东,多少艰险隐匿其后。如果是今天,郦道元一定是长江第一漂之类的科考者外加探险家。
漂流完长江再来漂黄河。小积石山,千峰竞秀,崖如刀劈,《水经注》卷二“河水”条记曰:“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五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笥。”
所谓“唐述”,即羌语“鬼窟”之音译。故积石山称为唐述山,河水亦称唐述水,这里曾是羌族统辖地区。《水经注》继续说:“岩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盖鸿衣羽裳之士,炼精饵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谓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复因名之为唐述山,指其堂密谓之唐述窟,其怀道宗玄之士,皮冠净发之徒,亦往栖托焉。”传说石窟常有衣袂飘飘的神仙出入,神秘莫测。又有弘法高僧往来停留,唐述寺香火缭绕。我猜测郦道元到此必停船上岸,前往拜偈。两岸崖壁嶙峋,寺隐匿于岁月中,只有佛端坐岸边,一条黄河拐个弯滔滔流逝,像是束起佛陀袈裟的腰带。
西秦乞伏氏笃信佛法,有“凿仙窟以居禅”的风气。
西秦邀请高僧昙摩毗、玄高等为护国大禅师。玄高曾在麦积山修禅,后被两个掌权的学僧排挤,离开西秦,后来另一位长安高僧昙弘被河南王礼请,昙弘说服河南王请回了玄高,再回时“王及臣民近道候迎,内外敬奉,崇为国师”。
昙弘、玄绍诸僧也到过西秦。玄绍学究诸禅,以至于可以“手指出水”,后来就在炳灵寺“蝉蜕而逝”。炳灵寺石窟众多,一一细看,仿佛一窟内就住着高僧玄绍,宽衣大袍,随时都会羽化成仙。
这里是从青海到达流沙,中亚西域通往西亚的必经之地,是“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交通要道,故有“丝绸之路”右南线“临津古渡”之称。
西秦曾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费时三年在附近黄河上架桥,以跨过黄河天堑,“桥高五十丈”。郦道元烧香拜佛,上船前去高桥上走走,没有高处不胜寒的凄凉,倒是有种羽化成仙之感吧。黄河继续东去。
11世纪,西夏与宋交战,桥毁,丝绸之路从此改道,炳灵寺冷落下来。时至今日的峡外凤林关渡口,我细细寻找,刻在巨石上的“天下第一桥”字样隐约可见。可惜了这座桥。
一条长长的丝绸之路,几处开窟塑佛。敦煌莫高窟以壁画见长,麦积山石窟以泥塑为最,炳灵寺则以石雕而著名。凿累了石头的手握起了画笔,而泥塑常让我想起童年的时光,温润而又饱满。河南的龙门石窟也以石雕见长,同一条黄河,甘肃在上游,河南在下游,佛亦顺流而下,共饮黄河水。饮完了黄河水,再去看看山西的云冈石窟,据载都是由甘肃迁徙去的工匠开凿。一个个石窟挨个看过去,像是替佛走走亲戚。亲戚要常走动,云冈石窟,同样高大的佛,笑容里仿佛带着煤的温暖。

北魏的郦道元拢紧衣袖顺流而下。
远处晋代著名高僧,大旅行家法显匆匆而来,从这里渡黄河西去赴印度取经,炳灵寺169窟壁画上至今保留着他的画像和题记。
《祐录》载,“法显三兄并龆龀而亡。”龆龀,为小儿换牙之意。因为换牙离世,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可怕。于是,“其父惧祸及之,三岁便度为沙弥。”
从此,家中少了一位小儿,中国佛教史上多了一位名僧。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法显时代,从送进来转折为拿进来的阶段。一提起取经,人们就想起了唐玄奘。其实,早在玄奘两百多年前,法显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壁画上的法显僧衣整洁,并没有想象中的风尘仆仆。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其中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归来时已经近八旬的垂垂老者了。
第169窟是炳灵寺最大的窟,是利用一个自然洞穴陆续雕凿、塑绘而成,距地面高60米,洞深19米、宽27米,洞高15米的不规则的石洞。窟内龛像和壁画的分布,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佛祖菩萨来去,反有一种自然之态。除大量西秦时佛像以外,还有北魏以至隋代的作品。
西秦佛像和胁侍菩萨头顶多作磨光高髻,额平,面目瘦削,袈裟质感轻薄,衣纹贴体,具有早期造像的特征。
169窟11号壁面下方有一彩绘说法图,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怎么看都像两位拉家常的朋友,只是娓娓道来,真理自在,并不争论。
169窟第7龛下方的维摩画像,画中左侧长方形帐中,一位高髻圆脸、长发披散的维摩诘只腿部盖一点被卧于榻上。《维摩诘所说经》中说,维摩诘非常善于辨经,有一次他病了,佛派了智慧第一的文殊前去问疾,榻边一侍者。右侧文殊菩萨,半结跏趺坐,神态安然地坐在方台之上,一手上举,做辨论状。两边各立一比丘,嘴唇微张,神情专注地观看这场难分胜负的辨经。
我喜欢看一个个供养人的像,面容各异,生动而家常,常常带着更多信息,从大小、长相、衣着,我试图推测他的家世背景。
接着细看169窟西秦建弘元年的壁画,一幅女供养人像很像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妇女形象,壁画中连绵细密的线条白描出云鬟叉髻、帔巾飘带、盛装打扮的女子,应该为十六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服饰装束了。
一个接一个石窟,从汉到唐一路看去,眼前一位位越来越肌肤饱满衣饰华美的佛,让人不由觉得,盛世近了。唐代,唐述山已成为佛教丛林,改称灵岩寺。
来永靖炳灵寺,远远就看见171龛唐代弥勒大佛庄严地端坐着。佛龛依山雕凿,龛前原为多层楼阁式木构建筑,可惜毁于清末兵火。大佛为石胎泥塑。泥塑的袈裟已经看不出来纹路,只有石雕大佛端坐在风里,风来了,雨去了,大佛冷吗?171龛高27米的摩崖释迦牟尼大坐佛,面带微笑,端详和蔼,传说为文成公主进藏时随带的工匠雕塑成的。上半身用石雕成,下半身为后世以泥补塑成,堪为雕塑集大成者。
吐蕃王朝政权一度占领此地。宋代,笃信佛教的吐蕃赞普王朗达玛第五世孙确斯罗于1032年建立了以青唐(今西宁)为中心的确斯罗藏族政权,占有整个河州地区,炳灵寺也随之为其所有,唐之灵岩寺改称为藏语音译的炳灵寺,沿用至今。
炳灵寺寺名是藏语“强巴炳灵”的音译,藏语“强巴”即“弥勒佛”,“炳”是数词“十万”,“灵”是佛之所在,故而炳灵寺共意为“十万弥勒锡居洲”,相当于汉语中之“千佛山”“万佛洞”之意。如此气象宏大的寺名,改得真好,我窃以为,这是吐蕃政权对此地的一项重要贡献。
炳灵寺分为上寺和下寺。下寺为石窟,上寺为藏传佛教寺院。藏族人生活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对佛窟进行了重修和重绘,炳灵寺开始弥漫起藏传佛教文化的氛围。随着元朝的衰落,萨迦派在西藏的地位由噶举派取而代之,藏传佛教噶当派僧人入驻炳灵寺弘法传教,开窟造像。炳灵寺地处偏僻的洞沟内开凿的石窟大多是噶举派僧人所建,格外幽深神秘。
清顺治二年,炳灵寺还确立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体系,这时寺内佛殿经堂密布,僧舍遍沟,僧人剧增,盛况空前。并形成了上下寺之分,有上一千,下八百僧众之说,隶属于炳灵寺的中小属寺遍及甘、青、内蒙等地共60余座。
佛一改近似的面容,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慈眉善目、面貌安详的显宗佛像;凶神恶煞、多首多臂的密宗佛像;妩媚动人的度母像;面憎目狞的佛母像……极美与极丑、极善与极恶的众神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彩多姿、反差强烈的众佛神世界。
走了很久,洞沟道路崎岖,可惜,上寺曾被焚毁,仅存一唐龛、一洞和几座塑像。
曾经供奉的佛造像、彩绘泥塑像、木刻雕版造像、壁画、唐卡去了哪里?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拉卜楞寺嘉木祥三世活佛都曾专程来炳灵寺朝拜。
乘船归去,炳灵寺远了,高大的唐代弥勒大佛远了,郦道元也远了。只有黄河,陪伴我顺流而下,回到兰州。接下来,该黄河与我告别,穿城而去了。
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因与其南45公里处同时代开凿的泾川南石窟寺相对应而得名。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25公里处的覆钟山下,蒲河与茹河交汇处之东岸二级阶地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36′35″,东经107°32′00″,海拔1083米。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兴盛于唐宋,清末废弃,1963年重新保护,从创建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甘肃东部早期最大的一座佛教石窟遗存。寺院坐东面西,平面南北长150米,东西宽40米。有窟龛的黄砂岩崖体高20米,南北长120米。除此而外,北石窟寺还包括其南1.5公里处的石崖东台石窟,花鸨崖石窟、石道坡石窟和其北1.5公里处的楼底村石窟(简称北一号窟),南北延续3公里。现存有编号的窟龛296个。
北石窟寺在陇东辽阔的董志源西面。董志源有着全世界最厚的黄土层。车一路上行,途见有放羊人赶着一群羊回家,像是要把羊放牧成一朵朵白云。五月不冷,云看起来却还是像暖和的棉花。

一大片银杏树,开着雪白色的花朵,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见到银杏开花,后来查查,原来银杏开花,也就匆匆忙忙的几天。我愿意把它们看做是另一些暖和的棉花,佛背山临水住着,总觉得他们会冷似的。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京官出身的泾州刺史奚康生,为逢迎出生于临泾的虔诚佛事的胡太后,开凿佛窟北石窟寺,北石窟寺位于蒲河、茹河交汇处东岸覆钟山下。
覆钟山相传为周穆王登临之山。周穆王是位颇富传奇色彩的帝王,《列子·周穆王》记载:“穆王不恤国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瑶,王和之,其辞哀焉。”穆天子让造父驾车,诸侯国进献八匹神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喜欢这八匹马的名字,读起来都闪闪发光,果然是神马。
泾川滛池不远,且歇息片刻,西王母已率众仙女来迎了吧。设宴款待,两人诗词相和。“其辞哀焉”,依依惜别之情可闻。《史记》则说穆天子“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神马旁奔跑着白狼白鹿,不知是什么景象?总归是够奇异的。
还有件奇异的事,周穆王西巡时,遇见奇人偃师。偃师献给周穆王一个偶人,与常人的外貌极为酷肖,掰动下巴能歌,调动手臂起舞,周穆王看得有趣,让宠姬一起出来观看。表演将毕,那偶人却向周穆王的宠姬抛了抛媚眼,周穆王勃然大怒,要处决他。偃师只好将偶人折开,偶人的心拆走便无法说话,拆走肝则眼目皆盲,拆走肾就无法走路。好像奇异的事情都被周穆王遇上了。
八骏远了,茹河与蒲河交汇于覆钟山前。
先说茹河吧,发源于宁夏东南边隅。有位写诗的朋友在宁夏,他在茹河南岸长大,说每当盛夏时节,牧羊人从几十里外赶着羊群到茹河边给羊群洗澡,洗干净后的羊只剪下羊毛,能卖上好价钱。剪过毛的羊一大群也一只只孤零零的可怜相,“咩咩”叫着。水声喧闹声吵成一片,这是茹河最热闹的时候。茹河水哗哗地流淌,像是夹杂着朋友的才情浩荡而来,让人觉得亲切。
蒲河为庆阳境内第二大河流,古为清水,因河谷两岸多生蒲草而得名蒲河。蒲草我喜欢,永远蓬蓬勃勃地疯长,绿得肆意。到了冬天,却是满目的白发苍苍般,视之荒凉。
北石窟寺面前,茹河与蒲河交汇,从崖下哗哗流过,佛项间的一根银链子。窟群骤然出现,背后群山环抱,气象雄伟。
说起陇东石窟就不能不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奚康生,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开始,奚康生在所管辖的泾州同时开凿了南北石窟。
“奚康生,河南洛阳人。其祖先为代人,世为部落大人。”奚康生家族本姓达奚,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姓氏改革,于是达奚氏变成了奚氏,籍贯也相应地变成了中原洛阳。
奚康生年少时就以勇猛著称,能开十石强弓。梁将徐济率军犯境,奚康生击擒之。梁将听说他能开强弓,特地作了长八尺的两把大弓和粗如长笛的箭送给他。奚康生当众用其平射,尚有余力,观者都很惊异。射箭中的平射,有效射程非常近,使对手猝不及防,甚至连盾挡都来不及,似乎可以用两个词形容:追风、迅捷。
奚康生十几岁开始从军,一直做到封疆大吏,担任过泾州、相州等四州刺史,是一位战功赫赫的武将。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奚康生在泾州大规模开凿佛窟,一枚冷箭射来,带着一股劲风,这一次是将军觉得有些冷,佛的拈花微笑将使他觉得温暖。此时,是公元509年四月。四月八,浴佛节,四月八还是祭青苗日。挑选这样一个日子,真是不容易。周祖不窋在董志塬教民稼穑,种下第一麦粒。唱戏宰牲祭祀,四月八人们敲锣打鼓去麦田祭青苗。队伍由挂在长竿上的幡和纸鸢前导,人们手执白色小三角旗,绕田游走。传说中麦王诞辰日的青苗祭,实质上是一种集体驱虫仪式。麦苗青青,北石窟寺雕凿的声音传得很远。
北石窟寺规模最大的第165窟就是奚康生所开凿。方形窟门,开明窗,窟里热热闹闹住着七位佛。过去、现在、未来,分别是毗婆尸、尸弃、毗舍浮、拘留孙、俱那含牟尼、迦叶、释迦牟尼,修炼时念诵七佛名号,“观七佛者当勤精进”。七位佛均为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直鼻厚唇,长颈窄肩,形体修长。奚康生修窟时将魏孝文帝以前三位皇帝的模样全雕进窟中,哪位佛有了皇帝的模样?佛们个个都有着北方少数民族的质朴和清瘦。他们更为自在、更为执着的以佛的力量展现自己。谁沾了谁的光呢?
奚康生放下屠刀,专心事佛。
佛内着僧祇支,胸前束带打结,外着袈裟,下着裙,衣纹细细密密,石窟门开处吹一股风来,衣袂就会随风飘动。
西壁南侧靠近窟门,普贤菩萨骑白象而来。白象听佛经长大,温和顺从。有一年在西双版纳的野象谷看到野象,人躲树顶小屋里偷偷看,象的目光警惕而凶狠,我像个入侵者似的又惊又惧。菩萨身后,一尊弟子双手捧如意宝珠,半跪着侍奉。菩萨用如意降智慧,白象且停下脚步吧。
西壁北侧靠近窟门处雕阿修罗王。阿修罗梵文翻译过来叫“无端正”。无端正自然长相丑陋,且好斗。三头四臂的阿修罗一手擎日,一手举月,一手持金刚杵,一手握降摩杵。忙碌的阿修罗,非神、非鬼、非人,他带给你什么,取决于你内心的引导。奚康生,戎马生涯不可一世的气势排山倒海而来,阿修罗更像一位无往而不胜的将军。
可惜窟四周顶部转角处和四壁的浮雕多已风化。尚能看清西南壁角上方雕裸体飞天,俨然一壮汉乘凉的模样,飞天一路飞到唐朝,将军解甲,四野安定,方有了千娇百媚。
丝带飘飘,北石窟寺唐朝造像窟龛最多,有198个,窟顶,飞天挽了衣袂,正绕窟而飞。佛慢慢变得丰腴,盛世的佛和人,都有着富足的美。
北魏开窟共34个,回头接着看165窟,窟门外两侧各雕一尊天王像。护法天王身着铠甲,面容威严,佛经中的天王是重要的护法神,守护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一位尚且可安天下,何况有四位乎?
奚康生官至相州刺史,却还是改不了武夫习气。相州天旱,他派人鞭打石虎画像,到西门豹祠里求雨不成,又拔了西门豹像的舌头。他原本是想要读佛经,净心修养的啊。
其后不久,他两个儿子暴死,他也大病一场。后因参与宫廷内部斗争被杀。余南北石窟寺,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且一路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