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阮英平:闽东人民的优秀儿子

2013-12-29李宗元

百年潮 2013年11期

2013年9月24日,是闽东人民的优秀儿子、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闽东革命根据地和中共闽浙赣区党委主要领导人之一阮英平烈士诞辰100周年。他在17年多的革命戎马生涯中,胸怀为广大穷苦人打天下的神圣使命,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先后转战于闽、浙、皖、沪、苏、鲁等地。在哪个地方工作,哪个地方就流传着他感人的事迹。尤其在他的家乡闽东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视他是与他们血肉相连、患难与共的群众领袖和贴心人。但令人攘袂扼腕、肝肠寸断的是,1948年2月3日凌晨,为向闽浙赣区党委汇报工作,他在前往福州的途中,因遭坏人暗算,壮志未酬,不幸殉难于伟大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时距他35周岁还少近8个月。

苦难中求索,英雄少年铁心跟定共产党

阮英平1913年9月24日出生于福建省今福安市下白石镇一户极为贫苦的农民家庭。因幼年丧父,由身小力薄的母亲带着他们姐弟四人,靠给一些富裕人家做些针线活、家务杂活维持生计。在阮英平刚入10岁那年,饱经风霜的母亲,为他能跟着教私塾的舅舅读书,以便日后好找事做,在这年春节前后相继把两个姐姐送人做了童养媳。一向疼爱他的母亲,为了他上学和一家人的生计,没白没黑地辛劳。在读完两年私塾时,年仅13岁的阮英平,就恳请母亲和十分看重他的舅舅允他退学,到本村一家糕点铺做了学徒。

在三年的学徒生活中,随着阮英平年龄的增长,他在这个人来客往的糕点铺里,从人们的言行百态中深切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尤恨那些勾结官府,仗势横行乡里的地主劣绅,形成了他敢于仗义执言、忠烈刚强的品质。在这期间,年少志高的他,为了改变穷苦受欺压父老乡亲们的命运,仿照《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中古人的一些做法,与本村志同道合的18位青少年结成了以他为首的“顶头十八帮”,专同村上仗势欺人的恶势力作斗争,他也被乡亲们盛赞为替天行道的“少年雷公”。

“年益大,志益壮。”1930年春节过后,三年学徒期满,刚步入17岁却长成有胆有识、英俊不凡壮小伙的阮英平,为寻取和学到能为村上贫穷的乡亲们过上平安有奔头好日子的真经和真本事,于这年春天离家,决心外出闯练一番。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辗转来到闽东重镇赛岐,即被一家茶行招去做茶工。在招来他之前,这家茶行已招来一位比他年长七八岁的茶工,名叫陈洪妹,是一名共产党员。因他在1929年参加大象、溪柄等地农民暴动失败,遭敌四处追捕,1942年,阮英平(右)与李一平一起在苏中根据地留影便以茶工为掩护秘密隐蔽到这里。陈洪妹是做茶工的行家里手,在带从未做过茶工的阮英平劳作中很是体贴,这使当过学徒的阮英平深为感动,很快结为知己兄弟,并视陈洪妹为他敬重的大哥。特别是陈洪妹了解了阮英平的身世和这次出门的目的后,为不暴露身份,就以自己所见所闻方式,讲了有关共产党领导穷人闹革命求翻身的一些事,这引起了阮英平无限的敬佩和向往,并要陈洪妹帮他一定找到共产党。陈洪妹看透阮英平一心想加入共产党,就将他作为秘密培养发展对象,在其后的大半年时间里,利用劳作之余,向他较系统讲了共产党为什么领导穷人闹革命求翻身的道理,如何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的做法,怎样坚守党的严明纪律等重要原则要求。这使阮英平不仅眼界大开,也更加坚定了他寻找和加入共产党的信心与决心。为了让阮英平在实际工作和斗争中经受住严峻锻炼和考验,在这年入冬后茶行歇业他们将离开时,陈洪妹要阮英平独自秘密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并叮嘱他:“只要你按照共产党的办法把农民运动搞起来了,一心要找的共产党就会派人来找他。”

阮英平回到家乡后,按照陈洪妹叮嘱,为让他渴盼已久的共产党早日派人来找他,即忘我投身到家乡农民运动的开展。他以“顶头十八帮”的兄弟为骨干,依靠父老乡亲们的支持,到1930年末,以顶头村为中心的下白石一带各村农会,便在国民党福安当局严酷统治下秘密建立起来。特别在1931年春夏期间,上级两次派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邓子恢来福安巡视指导工作,在全县大部农村先后开展了抗麦债和“平祟”赊粮斗争。阮英平在此影响下,也乘势组织父老乡亲们轰轰烈烈胜利开展了这两次斗争,使他在下白石一带名声大震,但也成为了这一带地主劣绅和民团的眼中钉,于这年深秋,图谋将他逮捕杀害,借以镇压这一带的农民运动。敌人这一阴谋却很快被一直关注着他,时已调到甘棠工作的陈洪妹获悉,并派人火速前往送信。阮英平接到信后,立刻按信示秘密连夜奔赴甘棠镇。这次两人见后,陈洪妹按照上级指示,郑重向阮英平表明了自己是共产党员的身份,宣布了上级要他留下来一块在这里进行秘密工作决定,并向他介绍了福安当局对农民运动进行疯狂镇压的严峻形势。尽管阮英平早已猜知陈大哥是共产党里的人,却仍是喜出望外,振奋不已。即使他最孝敬的母亲,在他走后遭敌抓捕和威胁,他也毫不动摇,更加坚定地说:“咱们穷人除了闹革命,没有别的出路,我是铁了心跟定共产党闹革命。”

胸怀神圣使命,屡以大智大勇建奇功

阮英平在共产党员陈洪妹两年多来的言传身教和严峻斗争的考验下,于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由一名不懈追求进步的英雄少年成长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自此,在其后的革命戎马生涯中,以其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大智大勇,不断开拓出工作与斗争的新局面,为党和人民屡建奇功,更加充分展示出了他胸怀神圣使命、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阮英平调到甘棠工作后,在中共福安县委领导和陈洪妹的带领下,在短短的三四个月中,对福安南区三四百个村庄群众进行深入细致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抗”和声势强大的“五抗”(抗租、抗捐、抗粮和抗税、抗债)斗争,催发了周围相邻地区农民自发斗争的蜂起,再次打开了这一地区农民运动的新局面。

1932年6月末,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在对闽东工作进行巡视检查指导后,使福安乃至整个闽东各地党组织,很快由经济斗争转入以武装斗争为主,进入开辟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新阶段。随着这期间武装斗争的不断深入开展,在中共福安中心县委领导下的阮英平,又逐步展露出了他组织发展革命武装力量与率部屡挫强敌的杰出军事斗争才干。他先是在福安南区,以甘棠为中心,以红带会的合法名义为掩护,以农会、贫农团等群众组织可靠人员为骨干,在国民党福安当局严紧统治下,到1933年8月组织了一支遍及南区数百个村庄,上万人参加的革命群众武装。继而在同年10月22日夜,由中心县委主要负责人任铁峰和上级派来巡视指导工作的曾志,率由他组织的200多名红带会人员,发起以歼灭驻甘棠镇刘家祠堂国民党海军陆战队一个排为目标的甘棠农民暴动。他率突击队,乘敌不备,出其不意,首先冲入祠堂,为暴动成功打开胜利通道。再是他在这年11月9日深夜,发现驻赛岐国民党陆战队派来一个连,正对驻甘棠镇刘家祠堂的由县委从福安北区调来的工农游击第一支队、驻林家祠堂的甘棠暴动后组建的第五支队实行分别包围,即率红带队百余人迅速冲出镇西门,遂又乘夜迅即率红带队杀了一个回马枪杀回镇内,与正在奋力突围的第一、第五两个支队形成对敌猛烈夹击之势,为全歼敌军再立大功。这些战斗不仅打出了游击队、红带队的声威,还在一些地方开辟创造了革命根据地,也使英勇善战的年轻的阮英平逐步走上重要领导岗位。1934年后,他在相继担任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委员、特委组织部长、闽浙边临时省委委员、闽东革命根据地抗日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期间,成为特委书记叶飞患难与共、肝胆相照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正是在他们两人的坚强领导下,在长期失去党中央组织领导的严峻考验下,在独立坚持闽东三年游击战争中,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率闽东红军游击队主力,坚决粉碎了国民党十万大军对闽东根据地的疯狂“围剿”和轮番“清剿”、“追剿”,重又打开了闽东革命斗争的新局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东红军游击队主力奉命整编为新四军六团,由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率领北上抗日。阮英平不久被派往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后学习结业回到新四军,在政治部从事党的组织、宣传和统战、民运等工作。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阮英平向组织提出到最艰苦前线工作,于同年10月被派往他长期工作过的老部队新四军一师一旅,先后任第二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旅政委等职。他到苏中后,不几日就发现因地方对部队粮食供应上存在诸多问题,造成部队干部战士对后勤人员一些不应有的误会。他即向上级提出了切实改进的建议,很快得到了陈毅、邓子恢等重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为从根本上解决新四军各部队粮食供应问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使他所在部队由误会引发的思想问题从根本上得以消解,增进了作战部队与后勤人员的相互信任。他抓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非常深入细致,即使是重病在身还依然深入到部队的最基层了解情况,使许多干部战士感动不已。1944年12月,病愈后的阮英平被粟裕点将,与旅长陶勇率一旅跨江南下作战。他们在粟裕的指挥下,由苏南、皖南转战到浙西,一路屡克强敌,为夺取这次南下作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阮英平在奉命率部转战于苏、鲁解放区中,先后参加了津浦路徐济段和宿北、鲁南等重要战役作战,并随着部队不断整编,先后担任山东军区第一纵队一旅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一师政委等职。1946年底,在我人民解放军将彻底粉碎国民党军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之际,党中央为加快解放战争的进程,决定从部队中选拔一批斗争经验丰富的高级干部派往敌区,开辟敌后战场。经中央批准,阮英平由华东局敌工部派往敌后福建,担任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军事部长。他于1947年5月到任,同年7月按照区党委开展斗争的部署要求,回到了阔别近10年的闽东地区。一直坚持在这里斗争的党组织、游击队和一些地方的群众得知他又回到闽东后,无不备受鼓舞。他们在阮英平的领导下,在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和游击队力量同时,也取得了积极寻机打击敌人的节节胜利,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初步打开了闽东革命斗争的新局面,也极大震惊了国民党福建省当局。

襟怀坦荡,一贯以革命事业大局为重

阮英平在长达17年多的革命戎马生涯中,胸怀神圣使命、一往无前的这种革命精神,还充分体现在他一向以革命事业大局为重,团结同志、爱护干部战士,严于律己、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与人肝胆相照的无私情怀与高贵品格上。

1932年6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确定今后工作由经济斗争为主转入以创建革命根据地为主的武装斗争后,就将在甘棠一带组织发展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这一重任,交给了入党还不到3个月、年仅19岁的阮英平。他以合法名义很快在福安南区数百个村庄,建立了在我党组织领导下的具有群众武装性质的红带会,创造性推进了我党在这一地区开展武装斗争的工作。尤其甘棠暴动的胜利,阮英平不仅率突击队为暴动成功做出了卓著贡献,还以他组织起参加暴动的200多名红带会人员为基础组建了第五支队。但在工作安排上,县委不仅没让他在这支部队中担任什么职务,也没让他参加这支部队,而是仍让他负责这一带的红带会工作。年轻的阮英平非常理解县委的意图,当即愉快接受了这一组织决定,并于数日后在甘棠对武装精良之敌反击战中,机智、果敢、英勇率红带队百余人,帮助第一、第五两支队突围再立大功。

1935年初春,国民党10万大军进占闽东根据地后,疯狂实行“移民并村”保甲制度,妄图切断逼入深山野林中红军游击队与群众的联系。部队处在阴雨连绵,食无定时,宿无定处,只着两三件单衣的饥寒交迫严重困难下,为抵御袭人春寒,大家只好拥在一起借体温相互取暖。为改变这种严重困难被动情况,时已走上闽东根据地领导岗位的阮英平,与叶飞亲自组织部队展开了军事训练、政治教育、文化学习和文体等活动,把深山老林变成了部队训练、娱乐场和学习课堂,使游击队干部战士个个都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战胜了数十倍于我强敌的“围剿”和长期的轮番“追剿”、“清剿”。

阮英平从事部队的思想政治领导工作后,更进一步继承发扬了他在闽东革命根据地AR9hQOzojm5iAZ+QJuP+ADEljT8A46PqImIEimG99Qo=坚持斗争时,善于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并与他们心贴心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不管他在部队任团、旅、师政委等职,还是到敌后闽浙赣区党委工作期间,每深入到部队或地方的最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时,他口袋里的香烟常被干部战士或游击队员们抢去“共产”。不管是部队还是地方的干部战士和党群组织工作人员,年纪大的都乐于同他开玩笑,年轻的则喜欢听他讲人生经历。大家有心里话都愿意向他说说,听他指教。特别是他在各种大会小会上的总结讲话或作战等行动时的动员,常以其特有的幽默、生动、形象、深刻的话语,或表扬、或批评、或激励,总使大家受到难忘的鼓舞和教益。1948年初,当他率领闽东游击队依靠地方党组织和广大群众,重新打开这一地区新的斗争局面时,却遭到了敌人重兵的疯狂反扑。在决定分兵两路展开游击战的行动时,他向大家作了为战胜强敌、坚持斗争的简短战斗动员。他鼓励号召大家:“要做一个光荣的革命干部、人民战士,就要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经得起考验。”几十年后,一些幸存的老同志深情回忆道:“首长的这次战斗动员中的一些话,不管在当时还是他牺牲后的这些年,每想起来就像是燃烧在心中的一团烈火,鼓舞了我们一辈子。”

戎马倥偬中,从不忘坚持认真学习

阮英平虽只读过两年私塾,却深知学好文化和革命理论,对做好一切工作尤其是领导工作特别重要。1930年,他与暂以茶工为掩护的共产党员陈洪妹朝夕相处的近一年中,是他第一次接触了革命理论,这使他在黑暗不平的社会中看到了照人心亮的光明,找到并掌握了铁心跟共产党闹革命的强大武器,从此他走上为寻找共产党投身革命的道路。此后他加入党组织并逐步走上闽东革命根据地党政军主要领导岗位后,在独立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中i由于长期失去党中央的组织领导,为寻找上级党组织和了解不断变化的斗争形势与党的方针政策转变,叶飞与阮英平等每隔一段时间,就率部队出其不意攻取一些重镇敌据点,除为红军部队补充部分枪支弹药和扩大一下政治影响外,主要是获取各方面的一些报刊,从中了解国内外的政治形势或中共中央向社会发表的公开文件,以便从中分析党在新形势下作出的新的方针政策。一贯勤学好问的阮英平,为了尽快改变在政治和文化等理论知识上的不足,进一步加强了学习。尽管当时大家时常忍饥挨冻,还,频频与轮番“清剿”、“追剿”的敌人周璇作战,但一有停歇的间隙,阮英平除在一些情况下认真读书或研习一会书法外,只要与叶飞在一起,他就把读书和工作中发现的一些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等方面的问题逐一向其请教。在跟叶飞学习的同时,阮英平还非常注意向身边的战友、同事、部下学习。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很善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人。他对大家在一些问题和事情上好的见解认识与好的做法,不仅在工作和作战上注意吸纳,还经常体现在他的讲话和日常的举止言谈上。阮英平虽只上过两年学,却写得一手潇洒隽秀的字。他的战友们都知道,这是他在行军、训练等间隙,用树枝草棒作笔,以大地当纸练就的。

阮英平在学习上勇猛精进,主要得益于在中央党校一年的学习。阮英平对组织上给他的这次学习机会非常珍视、珍惜,如饥似渴。中央党校的学习条件非常简陋,上课和听中央领导的报告大部分是在露天,因无桌凳,学员们都是坐在各自搬来的两块砖头上,以双膝为做笔记的课桌。但在学习中,阮英平为能更多、更深地学到各方面的理论文化等知识,不管是听毛主席、周副主席的报告,还是听党校组织安排的马列主义、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他不仅专心听,还一直认真作笔记。他利用集体座谈和课余交谈等各种机会和条件,虚心倾听来自全国各根据地学员们参加革命的不凡经历、对敌斗争的重要经验,及讨论中对某些特殊问题的独到见解等。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曾有一段组织他们上山伐木、砍柴、烧砖等劳动。阮英平在这段劳动中,从未因劳累而放松劳余时的学习,不仅被大家称为劳动能手,还是坚持读书学习的榜样。即使在学习结业后在回新四军总部的路途上,他也没有间断学习。除在沿途住宿休息时坚持读书外,他还与同在中央党校学习的一位战友讨论了一路有关哲学的问题。这些都使他获益匪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他做好后来的政治领导工作打下了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阮英平在长期坚持认真的学习中,也一贯重视所在部队全体人员的学习。在叶飞的指导和阮英平的模范带动下,不仅使久经考验的绝大多数老战士逐步成长为根据地党政军的各级干部,也培养了一批批年轻有为的青年干部,为巩固发展闽东和苏中等根据地,为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的部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 王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