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学习心理与教学策略研究

2013-12-29王萍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摘要:《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是提高高校文科生文化修养、专业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具体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切入口,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加深学生对作品选读课程重要性的认知,对学生进行美育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促进学生知识底蕴的深厚及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 古代文学作品学习心理教学策略
  
  对于高校文科学生而言,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提高其文化修养、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这一课程正是在此种需要下应运而生的,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对古代经典作品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知识的教育、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从多种层面观照学生的知识渴求和精神渴求。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历来受到大家的重视。然而,在目前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人才培养理念及教育管理政策等背景因素发生新变的情况下,这门课程却因为其实践价值的高蹈性而遭受冷遇。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对于课程的认识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是一门以作品为核心的文学课程,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构建、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各种课程功能都有赖于具体作家作品的阅读、分析。此课程所包含的作品从先秦跨越至清末,其作品数量众多、作品质量优秀,并且具有深厚的历史、哲学底蕴,学生如果能够系统、认真地学习此课程,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所谓学习,就是形成一个在意义、态度、动机和技能上相互联系且越来越抽象的认知模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弄清学生的学习心理。大致来说,学生的学习心理主要由学习动力、学习智力、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几部分组成。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学习心理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指的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订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它包括合理地安排及选择教学活动序列、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1]此二者相辅相成,如果选用方式合适,则能有效地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切入口,加深其对作品选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美育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促进学生知识底蕴的丰富及人格的塑造。
  二、有时代感的教学内容要能激发学习动力
  就学习动力而言,它表现为学习的志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起推动作用。因此,在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动机,是增强学习动力的一项有效手段。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关键时期,商品经济的实行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悄然改变了人的价值观。美好的前途、优厚的收入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追求目标。即使是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在考虑学以致用的问题。很多文科学生把精力更多地投入辅修课的学习中。针对这一心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要突出古代文学作品是“有用之学”。比如在给广告专业的学生讲授《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时,可以有意识地攫取电视中常出现的钻石广告,分析其中的爱情意识,并进一步指出一个好的广告总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底蕴的基础之上的,“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其实正是现代人所不相信及渴望得到的。广告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一原则,那么设计出来的广告更能贴近人心,更有文化底蕴,也更易于让客户接受。
  再如在给新闻专业的学生教授一些古代的山水游记时,可以展示一些电视上的游览录像,分析新闻记者在台词编撰的优劣度,指出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记者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同、个人的文化积累不同。而古人的一篇山水游记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正是源于其积累深厚、看待事物深刻,因此表达才能言简意赅,韵味无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打破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无用之见”,树立其“有用之貌”,当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长远的期许后,其学习动力则会被大大激发。
  三、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注重对学习智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强调个体的综合能力,即学习智力。这不但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个人的人际、情感、意志、道德智力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身上承载的责任不可谓不重,然而与之重任相对的则是个体能力和素质不足,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具体表现在眼高手低、不能很好地融入团体、抗压能力差,不愿吃苦。毫无疑问,加强大学生的学习智力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也是一个重大挑战。
  在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就可以针对这一点有侧重地进行教学。比方说在教授苏轼的《定风波》一词时,就可以提出问题,当你遇到风雨会采取怎样的方式?从而引出苏轼淡定从容地面对方式,以此引起学生好奇,为何苏轼可以如此超然?在讲述作品时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了“乌台诗案”对苏轼性格和心态的影响,苏轼之所以为苏轼,正是因为他能从苦难中超脱出来,更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从而得出结论,在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坦然面对。
  再者,在学习辛弃疾的作品《青玉案》(元夕)一词时,就可以引申出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鹊踏枝》)、“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柳永《凤栖梧》)及辛弃疾词作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引导学生就这三句话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理解。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人定好目标、坚持不懈,绝不轻易放弃,最终希望的曙光会在前方出现。
  认真学习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的诗句中,学生会受到奋发向上的鼓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立身处世的方法……《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这一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胸怀天下的忧患意识,正直刚强的个性尊严,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友善的仁爱品德。
  四、教学方式要具备广泛性,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文科学生一方面受社会重实用性的环境影响,对本课程缺乏深入探究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接触古代文学作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因此在学习时采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字词翻译和作品背诵,而忽视了文学的审美愉悦作用,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当他们步入高校再次面对古代文学作品时,思维惯性使得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听讲,放弃了主体能动性,对于作品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人文精神缺乏深入钻研的意识,因此对于作品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当今的学生身处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元化,也造就了他们相对复杂的思想。一个作品在不同学生看来或许有着不同的情感面貌。因此,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就要灵活机动,既要发挥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又要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学吴伟业的《圆圆曲》时,就可以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以话剧的形式将诗歌内容表现出来,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表演,结合诗歌的内容,学生可以很形象地了解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情事,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吴三桂代言,一为明遗民代言,一为当代人代言围绕吴三桂的选择究竟对个人的命运是好是坏,吴三桂被汉人当做汉奸唾骂这两个论题,运用所搜集到的资料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辩论,使学生充分了解乱世背景下,人的出身、性格决定了人生走向。此种形式的教学既能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和主题,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其视野。
  
  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取“主题教学”的授课模式。目前作品选读这一课程主要采取了以时间为主线的作品学习方式,一个朝代讲若干作家,一个作家讲若干作品。导致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流于表面。而采取主题教学这一模式,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相对集中的形式总体展示出来,在类比中加深学生的认识。比方说,在进行“古代山水田园诗”这一主题的教学时,就可以先以田园、山水图片展示,引起学生的直观感受,再由学生介绍自己家乡一些著名的景点或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的环境特点,引起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山水田园诗作展示出来,依据不同时代进行名篇的讲述和比较,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数量和质量都如此之高?古代文人为何进行此类诗作的创作?从而引发学生对于作品产生的086ae7aab2d9f12d8986e985f942042deb4550184476ad519713b6e71cbc4195背景、作家的心态及佛道二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学生不但从宏观角度全面认识到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背景和艺术变迁,而且从中充分体味到古中国古代文人的哲学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对这些内容和观念的探讨中,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五、教学结果要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自我评价的提高
  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从教学现状来看,学生不愿意深入研读经典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教学成果的展示与应用平台。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展示。比方说可以采取传统的诗歌朗诵会或班级话剧表演等。也可以采取一些新颖的方式。针对新闻系的学生就可以出示一份国民素质的调查报告,针对国民的腐败问题、竞争问题、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问题等,让学生对儒家、道家或佛教等不同流派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对策。抑或根据大学生现状,展开讨论,当代大学生该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和自身所处困境。引导学生从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出发,培养自己坚毅的性格、丰富的学养、高远的志向、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即使是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以广告创作为契机,在房地产、饮料或通信等题材范围内,围绕古代儒学思想的天人合一、注重亲情伦理等层面进行广告创作。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在实践的同时,既巩固了知识,展示了能力,又深刻认识到古代文学的内涵之深,影响之广。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作为文科生必修的《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总的来说还是一门基础学科,基础学科的作用其实是虽然不直观却影响深远,罗宗强先生就曾提出:“求真的研究,看似于当前未有直接的用处,其实却是今天的文化建设非有不可的方面。”[2]他将此称之为“无用之用”,并认为是更为有益的。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立足现代,将时代因素和学生主体因素与古代文学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那么此课程的教学将会对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格塑造甚至专业素质等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VOL1:192.
  [2]罗宗强.古文论研究杂识.文艺研究,1999(3).
  
  本课题是2012年度淮南师范学院教研项目,项目编号:HSJY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