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心理分析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13-12-29蔡宝鸿齐平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摘要: 本研究选择广州某大学一年级121名学生为被试,进行4次团体绘画心理测试和分析题健康课程教育,使用《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对被试的自尊水平和社交能力进行前测和后测,结果比较显示:经过绘画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干预,被试的自尊水平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 绘画心理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自尊水平
  
  1.引言
  我国高校从90年代开始开设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心理健康课程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前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课后却极容易成为学生最不满意的课程之一”,这是因为大学生深刻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于自身的心理素质发展非常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寄予厚望。但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陈旧,仍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学目标比较空泛、学习评价滞后、教学方法刻板,所以难以满足大学生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消极转变为积极,从他律转变为自律,使他们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深刻领悟、建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切实提高心理素质,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绘画治疗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治疗方法和体系,不仅应用于个体心理治疗,而且应用于团体心理培训和心理治疗领域。国外不少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绘画心理干预可以使心理障碍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能力等得到提高。[1]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健康的人格既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又是负责自身心理健康的调节机制,还是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基础。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个体心理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良好的自我意识也是个体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内容之一。[2]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和探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大学生掌握与自我意识有关的知识,学会进行自我意识分析,正确认识自我,拥有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
  本研究尝试将绘画心理分析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起来,通过绘画自我分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人际互动,达到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择广州某大学一年级学生两个班共121人为被试,其中男生66人,女生55人。
  2.2研究工具
  选择《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为被试自尊水平的测试工具。该量表是一个简短易行的自尊评定手段,或者说是社交自尊评定中最好的一个工具[3]。量表分为A、B卷,前测用A卷,后侧用B卷。
  2.3研究程序
  使用《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对被试的自尊水平和社交能力进行前测和后测,前测用A卷,后测用B卷。在前测和后测之间让被试参加团体绘画心理测试和分析主题心理健康课程,每隔一周进行一次主题班会,一共4次。绘画主题分别为自画像、房树人、宿舍关系和色彩涂鸦等。
  绘画心理测试和分析主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一般有以下步骤:(1)讲授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2)要求学生当场进行相关的绘画体验;(3)说明绘画体验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和评价自己,并举例子讲解相关绘画体验的分析线索,如人物的大小、线条的流畅性、笔触的强弱等;(4)给出一定讨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小组体验分享。每次班会时间为两小时。
  3.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10.0对被试的《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得分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班级得分均值为34.36,干预后为37.98,干预后比干预前分数提高3.62(t=-5.54,p<0.001),差异显著。也就是说,经过4次绘画分析心理健康课程的干预,被试的自尊水平得分有显著提高,见下表。
  表被试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注:***p<0.001
  4.讨论
  近年来绘画开始被运用于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和企业培训等领域,被当做一种住院精神病患的精神康复辅助治疗方法、促进团队建设的企业培训途径等。绘画分析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方式和心理分析方法,既可以运用于特殊人群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又可以应用于正常群体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性质的心灵健康教育课程中。绘画分析在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其他言语和活动所无法替代的优势:(1)绘画能把抽象的活动或培训主题变得直观、具体;(2)绘画能绕过防御心理,深入地揭示主题,激发人们的潜意识;(3)绘画比语言有更强的表现力;(4)绘画能创造轻松愉快的培训氛围;(5)绘画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保持心理的健康。[4]绘画分析的这些优势,对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刻,对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情绪管理等有极大渴望但又需要指导和帮助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1]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心理健康课程中采用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可以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同时通过有指导、有主题的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受发展的影响。本研究的干预时间为4周左右,时间较短,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时间和发展因素的干扰。但是因为绘画分析对于主试的要求较高,加上时间和人员的关系,在干预时缺乏对照组,所以对于本研究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加以验证。
  教师在运用绘画分析对学生作品进行讲解时,必须说明绘画分析线索只是一个参考,不是绝对标准,以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消极暗示。对有心灵创伤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分享时要注意保护,不要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因此,本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分析的有关原则和绘画团体培训技术,从而能使课程发挥积极而不是破坏的作用。[1]
  5.结语
  绘画分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团体心理教育技术,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将它融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宝鸿.绘画自我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7,29:22.
  [2]黄雪薇.心灵解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1.
  [3]汪向东,王希林,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999年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25.
  [4]陈侃.绘画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25.
  
  本文为“2010年度广东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SZC2010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