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3-12-29吴志超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来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考查考试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方面来看,对初中物理实验与探究题的考查在中考中占27.5%的分值。目前农村中学的实验器材数量和实验室配备不足,加之有部分实验具有安全性差、可见度低、操作不便等特点,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不直观,学生对此就会持怀疑态度。在实际教学中应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呢?以下是我多年来的教学尝试和总结。
  一、转变教学理念,主动积极地为实验课的开设创造条件。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关键,是加强对物理现象理解,提高创新能力和物理实践能力的关键。物理新课改非常注重物理过程与方法探究,以及理论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结合。但是,在物理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学校,教师对实验教学观念不正确,忽视实验教学。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些老师由于安全性、纪律性、怕担责任或怕麻烦等,对于应该走进实验室教授的内容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其次,实验设备不全,不完善,实验室环境条件不适合等,不能满足物理实验的要求,教师在实验课前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准备好教学仪器和实验器材,结果还不尽如人意。另外,无论平常考试还是中考,实验内容都是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的,导致了“不做实验”只“讲实验”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只从应试角度出发,急功近利,看重考分。其实,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不让学生真正到实验室实际操作,又怎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对探究实验中的难点采取自制教具辅助学习探究。
  农村中学条件很差,缺乏实验器材,我经常带领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自制实验器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还利于环保教育。如在初二的教学中,浮力就是个难点,同学们对于阿基米德原理用其应用觉得特别难掌握,从而也对其应用产生了畏难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学生回家后自制一些简单教具,辅助知识学习,包括溢水杯、透明盛液筒、一些小石子或小铁块等等。其中李爽同学制作的溢水杯美观又实用,他就用一只普通的塑料饮料瓶子,剪下一部分,又另剪取了一个小缺口,同时用另一块再剪一个小漏斗形状,用胶水加以密封,保证了一滴水也不会外渗。同学们看到后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有了这份动力做支持,他们对浮力学习觉得轻松多了。在演示实验“真空不能传声”时,实验中要用到真空罩和抽气机,学生根本没法自己在课后探究体验,在课堂上这个实验的演示效果也不明显,而且比较麻烦,所以很多老师都放弃演示这个实验。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找来了废弃的易拉罐,又找来一个萝卜,切成一个比易拉罐口略大的一个盖子,并在萝卜中央系一个玩具铃铛,然后在里面加适量的水,加热,非常成功地探究了“真空不能传声”。他们在物理实践活动课上向全班同学汇报了探究实验结果,并总结出:第一,易拉罐不加热时,易拉罐内有空气,此生摇动易拉罐,铃铛声音的传播途径为:铃声→易拉罐内空气→易拉罐壁→空气→人耳的鼓膜。第二,易拉罐内加入少量水加热沸腾后,易拉罐内的空气被水蒸气排出,塞紧易拉罐口冷却后,易拉罐内几乎近似真空。此时摇动易拉罐,因易拉罐内无介质传播声音,所以听不到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模拟实验。
  物理实验本来是以仪器为主要对象而进行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实践过程。但由于实验器材、实验条件、实验效果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效果不明显,有的甚至不能演示。运用多媒体实验课件代替实际实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如电流在导体中看不见,摸不着,对初中学生来说较抽象,难以理解,如果利用多媒体中动态软件(FLASH)设计,就可以方便地制作出导线中正负电荷流动的画面,这样把微观粒子夸张化,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再如“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在传统的教学中是先结合挂图讲解,然后让小型电动机转动。由于电动机转动太快,学生不能清晰地观察换向器所起的作用,降低了演示实验的可信性。如果将电动机转动摄入镜头,先在录像编辑机上复制成慢放的连续定镜录像带的重放,然后制成课件,学生便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换向器的作用,教学效果很好。又如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的毒性让许多老师望而却步,因而很少演示,制作成课件,可以让同学们清楚地看到整个实验的过程。
  总之,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没有实验的物理教学是没有任何教学意义的。农村教师要努力加强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如何改进农村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