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安

2013-12-29黄伟华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在多年的高中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方面又有部分学生“吃不了”,导致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阻碍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
  (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不同。多年来,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小学与初中之间开课的不均衡,造成新课标面对的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评价的不均衡,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不同。
  (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同。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前期多半采用的是教师先演示学生后操作的教学方式,学生习惯于被教师牵着走,即使教师提供了具体要求、详细操作步骤的技术支持,大多数学生也不去看,仍然要问老师,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提供的技术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
  (三)学生的兴趣不同。随着学生个体的成长,对事物的感知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课程也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夸美钮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如果爱上信息技术课,那就必然容易把这门课程学好。
  二、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
  针对这些问题,我尝试了分层次教学法,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按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类,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和需要,采用分类指导、分类训练、分类考核的分层次教学方法。它以素质教育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教和学更具有针对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鼓励优等生冒尖,促进中等生争先,同时帮助后进生人人过关成才。
  具体安排时,先进行详细的研究。首先如何分层呢?在学期开始时,针对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准备进行调查摸底,便于总体掌握学生的情况,为开展教学做准备。具体分几层,我认为在这个时候不能确定下来,这个是放在课题实施的时候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分。在教学进程的每个阶段,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这个分层内容,不应向学生公开,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一)在备课时,对单个的课题要设计出符合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及严密体系,决定了信息技术必须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在它的知识链条中,不掌握前面知识,就难以接受后面知识。但是教师讲课时,面对全体学生同时讲授相同的内容,那么如何达到教学目标呢?这时应该采用任务分层的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例如《声音的加工》,它的教学目标是在理论上掌握如何获取数字声音及使用Cool Editpro这个软件来进行声音的简单加工,把《春》的朗诵声和《天鹅湖》的轻音乐这两个不同的声音进行简单合成。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对基本的操作讲解可以是相同的,但学生的练习任务可以是不同的,因此备课时0b5570be286e8de937778c637ebd3dca要充分考虑,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低层次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素材完成基本的操作,而高层次学生不仅理论上掌握了录音的方法,实际上也学会了录音,这时就应该鼓励他不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自己来录音,自己从网络上找一个或多个合适的声音来做背景音,从而做出一个更有个性的作品来,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备课时必须为学生提供查找素材相应的网站地址。还有的更高层次的学生已经具备视频处理的能力了,这时就可以鼓励他们对视频进行修改配音,做出一些更有创意的作品来。同样基于课堂效果考虑,教师备课时要提供相应的素材网址或是提供相应的视频素材,否则学生在网上找的素材太多,教学目标就可能实现不了。
  (二)在授课时要有层次意识,知识准备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对授课的内容掌握也必然存在差距。出于面向全体学生考虑,要尽量照顾低层次的学生,基础部分尽量讲详细点,综合运用部分适当略讲,拓展部分稍微提示就可以了。具体在课题讲解进程中,不妨采用以下策略:
  1.通过提问、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存在的共性、个性问题,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找出知识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讲解。例如,《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这节课,一般学生对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的感性认识还是有的,还是能分清的,但是对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图形不一定清楚,所以教师讲解的时候可以创设情境,以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在不同场合使用合适的图形表达。
  2.及时反馈,随机应变。教师通过作业、学生表情、个别辅导、谈话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进行调整。也可以确定单个小节的目标,通过单个小课题的教学,进行形成性测验,采用适当矫正手段,按标准进行巩固。还是以《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这节课为例,很多学生学做第一种图形时,还是很容易掌握的,但在学第二种及第三种图形时,就表现不太好,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这时对个别或少数出状况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点出出错环节,及时释疑解惑,跟上其他学生的步伐。
  3.合作探究,互相协作,努力转化后进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搭配,自愿组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彼此争论,共同探讨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大量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实现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集体观念。以网页制作为例,一个好的网页,涉及的要素很多,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个体学生完成一个完整作品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小组学习就发挥了特有的效力,小组内各有分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从而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还让学生学得开开心心。
  在信息技术课中实行分层次教学,将有效解决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这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适应学生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沈呈民,李柏玲.“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2.1.
  [2]佚名.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分层次教学.龙山信息技术教育网,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