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究

2013-12-29崔桂玲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理、有效地设计作业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巧妙地进行作业设计,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要关注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作业设计上都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作业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偏重书本知识,脱离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作业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兴趣发展的可能性,因材施教,使学习较好者能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困生的思维也能处于兴奋状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呢?下面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对作业设计的看法。
  一、作业设计对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作用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作业的功能有三:发展功能、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发展功能是作业的本体功能,是指作业具有强化知识识记、加深知识理解、提高技能熟练性、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培养意志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管理功能是指作业可以用来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即教师通过对学生布置作业控制学生的学习乃至生活行为实施督促和奖惩;社会功能是指教师布置作业是出于社会因素的考虑,希望通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获取社会的认可。毋庸讳言,在崇尚应试教育的社会环境里,教师如果不布置作业、少布置作业,或布置的作业对学生的升学考试没有直接的帮助,就会引起家长的不满。作业的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只是作业的外附功能,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两种功能得到了本不应有的强化。相反,作业的发展功能却被弱化。
  要全面发挥数学作业的发展性功能。首先,作业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完成作业成为一种积极的体验。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以及富含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数学作业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做,乐做。其次,作业设计时要深入挖掘数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增加数学作业中的情感因素。数学知识本身揭示的是抽象的数和形的规律性,追求的是事物的“真”,生活中许多的“善”和“美”依托其中。如果我们能将数学的“真”与生活的“善”和“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较好地实现利用数学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作业设计应注意的方面
  1.作业设计要生活化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我们经常谈及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然而,学习和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教学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2.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不可否认,不同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数学能力及兴趣爱好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这种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完成基础题即可;中等生除了要完成基础题外,还要适当做有一点难度的提高题;优等生必须完成一两道思考题。这样才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既让全体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锻炼。
  3.每节课都作业内容要有针对性
  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进一步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牢牢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4.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尽量把数学作业中的问题改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一看到作业的内容就被吸引住,从而能够愉快地完成作业。
  5.作业设计要有实践性
  学生动手操作是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动手过程也是思维和认识的过程。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性作业。
  三、大胆进行开放式的作业设计
  开放题是小学数学作业的开放设计的主要体现,它以其独特的发展学生数0b21a108753445d75c7d6b7754ce53d6b479354b1621358c05e3046b44aa053d学素养,特别是创造力的价值,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热点之一。数学开放题是对传统封闭题型的突破,一般具有下列特征:
  1.不确定性:所提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和一般性的,其背景情况也是用一般词语描述的,主体必须收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
  2.探究性: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有些答案可能易于直觉地被发现,但是求解过程中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3.非完备性: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存在着多样的解答,但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的多样性,而在于寻求解答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的重建。
  4.发散性:在求解过程中往往可以引出新的问题,或将问题加以推广,找出更一般、更有概括性的结论。
  5.层次性: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主体必须用数学语言将其数学化,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
  6.发展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解答过程,而不管他是何种程度和水平。
  7.创新性:教师避免用注入式进行教学,学生能自然地主动参与,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角色是示范者、启发者、鼓励者、合作者。
  数学开放题的设计,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精神。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自己思维的开放性。其次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开放题设计技巧。我们可以对已有的大量的封闭题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开放题。
  总之,教师在作业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习题要精心设计,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要变重复、单一的作业为灵活多样的综合练习,要把作业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练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有利于学生学活、学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