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种措施并举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013-12-29尹树刚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它既是理解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又是巩固知识的重要心理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智力、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优良的思维品质、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的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金钥匙,正确的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提供“说”的机会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改变“满堂灌”的做法,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用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或结果,并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从而激活学生思维,诱发学生的回忆、想象、分析、判断、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在教学概念知识时,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概念主要依靠直观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概括和表述,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会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为此,我们经常设计“说”的教学情境: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观察比较,并结合某个概念知识的特点进行学习、体验,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数学语言尝试概括这个概念,反复说,边说边对比一些典型例子,理解概念中的数学定义,还特别对一些准确性难以把握的字词进行了推敲,使概念的表述恰当、合理。
  在习题练习中,教师可以先进行充分的听说训练,创造一个良好的读题、审题、分析题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读一读题目,说一说容易引起计算错误的地方,说一说解答步骤等。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克服思维惰性,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在解决问题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数学知识融于最基本的每位学生都能进行的听说活动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实物或线段图等进行说的训练,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表象,在动手操作中边做边说出操作过程,使外部操作过程与内部智力活动紧密结合。
  2.鼓励寻根问底,促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指思维的深度,是一种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善于挖掘隐含条件,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因素,能迅速确定解题策略和组合各种有效的解题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教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寻根问底,追寻问题的本质与核心,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如:教学合数时,让学生判断两个质数的积是否为合数,并说明理由。可以引导学生沿着“自然数—因数—质数—合数”这样的知识链思考:如果质数A乘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