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013-12-29周丽云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究风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促进学生多层次地发展。
关键词: 教学数学主动探究创设情境全员参与多层发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数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呢?
一、主动探究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发展,就必须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如教学“分数化小数”一课,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小数除法,并掌握了分数与除数的关系,因此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分母的特点,总结出分数化为有限小数的规律。又如:在讲“小数性质”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复习旧知: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并结合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0.1米=0.10米=0.100米。同时,在写法上加以比较,从而揭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样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情景,而是一种情境,这是学生学习与科学家研究的主要区别。恰当的诱发性的情境具有两个特点: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乐学气氛,又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