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端正态

2013-12-29任淑珍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时常有这样的困惑:有些知识点在课堂上已经详细讲解过多次,为什么学生仍然没有掌握?有些题型已分析提醒过多次,为什么学生考试时还是出错呢?有些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明明能够回答,可为什么就是无动于衷、鸦雀无声呢?困惑产生已久,问题必须解决,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
  一、产生困惑,提出问题,深入思考,寻求答案。
  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明确读书的意义。读书可使人聪明,读书可使人养颜,读书可使人长寿,因为书是聪明人的经验与感悟,因为修养决定仪容,因为读书可以使人精神在运动。不管是什么人,抱什么目的来学校,不管分在什么班都得好好读书。“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其次,要夯实基础,要根据学科要求和学情,尽量用学生能听懂的语言讲解知识,运用恰当的比喻,深入浅出,这样学生才能听得懂,才能坐得住,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才有改变学习现状的可能。任何急速、抱怨、攀比都是无用的,教师要放下饱学之士的高雅架子,要有甘当学生的精神,要多想学生所想,要设身处地地想学生学习的难处,要多布置、勤督促、多检查,要确定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要相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用心,学生就会理解、会感化、会跟同学合作、会跟老师沟通、会感恩对他有恩之人,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二、下定决心,尝试实践,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又理了理今后教学的一些构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始新的教学尝试。
  1.认真钻研教材,重视问题设计。
  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意味着教师备课的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要一改过去备课中重知识讲授轻问题设计的做法,在备课过程中要重视设计课堂问题。问题是活跃学生思维的最有效方法,好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当然要设计出一个好问题不容易。认真钻研教材无疑是设计出好问题的前提,但这远远不够。如《算法初步》这一章是关于计算机编程的内容,对于数学老师来说,它是陌生的;对于学生来说,它是晦涩难懂的。为了备好这章内容,我除了反复阅读课文之外,还就相关知识多次向同年级计算机老师询问,同时查找大量相关资料,准备了近一个星期。
  2.征求学生意见,调整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科书应有开放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作删节、补充、调整、重组,绝不能把教材当《圣经》,一成不变地教学。根据这一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向学生征求意见。因为教学内容如果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他们学习起来就一定极有兴趣。
  3.学生自主出题,一石三鸟。
  一定量的解题经验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必修功课。为了让学生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以往我们的一贯做法是,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否则就加以惩罚。这一学习方式对于自觉的学生而言可能会有效果,但学生学习起来却十分被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极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解题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收到一石三鸟的功效:(1)让学生自己出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人公意识。学生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就增强了学习的内在动力。(2)让学生自己出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出题考其他同学,自己首先要会,因此学生必然自觉做题,而且要选择、思考及编排。(3)让学生自己出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不落后于他人,在出题时必然会相互学习、合作、借鉴。
  古人常用“学海无涯”劝诫读书人在求学过程中要孜孜以求、永不满足,其实对教师而言,“教海”又何尝不是“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