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科学巨
2013-12-29王燕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课题:《轮椅上的霍金》
教材简析:
《轮椅上的霍金》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介绍了的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非凡的科学家霍金及名著《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要人物——顽强不屈、具有大无畏冒险精神、善于创造性劳动的鲁滨逊。这一单元的课文既让学生识名人、塑品格、传精神,又给予了学生更多写作方法的指导。
《轮椅上的霍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作者精心选择了事例,通过典型事例反映了人物的品质。全篇集描写、叙述、议论于一体,展现了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
目标预设:
一、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辨析“折”的读音、字形,理解生字词意。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过渡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并练习用过渡段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紧扣语言文字,体会霍金既是一位物理天才,又是一位生活强者,感受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
重点、难点:
紧扣语言文字,体会霍金既是一位物理天才,又是一位生活强者,感受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
设计理念:
借助于文本中的过渡段“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安排第一课时的两大块面教学。在块面教学中顺应文本内容表现出来的特点,紧抓“霍金命运的坎坷”与“霍金非凡的成就”进行对比,衬托霍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凸显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再抓住“女记者认为霍金失去很多”与“霍金认为自己拥有很多”进行对比,表现霍金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体现霍金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样化的朗读贯穿教学始终,为学生提供读中揣摩、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生成、读中表达的平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对比发现能力、揣摩文意的能力等。
设计思路:
一、启用现代小诗,激发探究兴趣,引入新课学习。
二、课前预习反馈,辨析巩固字词,梳理文章脉络。
三、刻画物理天才形象,感悟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
(一)感受命运残酷,为人物增添传奇色彩。
(二)对比凸显科学精神,塑造物理天才形象。
(三)点面结合锻铸不屈品质,彰显乐观天性。
四、展现生活强者风范,传递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小诗导入:身蜷轮椅又如何?心飞乾坤揭秘多。宇宙之王非妄誉,咧嘴一笑倾全球。
(二)教师描述:他被禁锢在轮椅之上,但思想却飞向了宇宙的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被誉为“宇宙之王”,“龇牙咧嘴”的笑容成为他标志性的形象,他就是——(板书)轮椅上的霍金。
三、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一首小诗既叙述了霍金命运的坎坷,又揭示了他在科学领域卓越的成就与贡献,同时还用他那标志性的咧嘴微笑向全世界展示了他的乐观顽强。小诗拉近了学生与他的距离,激发了学生走近伟人、探究伟人的兴趣。
二、预习反馈。
(一)字词反馈,相机正音辨形。
1.读音辨析。
折(zhé)服?摇?摇?摇?摇折(shé)本?摇?摇?摇?摇?摇折(zhē)腾
宁(nìng)愿?摇?摇?摇?摇安宁(níng)?摇?摇?摇?摇打扰(rǎo)
2.比较字形,指导书写。
折—拆?摇?摇?摇?摇撰?摇?摇?摇?摇牌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1.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霍金是个怎么样的人,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2.教师指导学生用上句式“霍金是一个的人,我从知道的”交流。
3.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文中高度概括、赞扬霍金的段落,并思考它在文中的作用。
4.交流出示第8自然段,小结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1)梳理文章结构,了解主要内容。(2)借此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5.指导学生用过渡段给全文分段并用分解过渡段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培养下,逐步养成了自主预习的好习惯,故教者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只进行重点词语读音和字形的辨析和纠正。
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教者只设计了:“霍金是一个的人,我从知道的。”这一问题,提领而顿,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尽收全篇内容。这样的设计既有效检查了学生预习时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对人物的初步感知,又锻炼了他们规范口头表达的能力。为了结合零星散落的内容,教者顺势推出了全篇高度凝练的过渡段,借助此段让文章的结构越发分明,让文章的脉络越发清晰。
三、学习第3~7自然段,刻画物理天才形象,感悟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
(一)感受命运残酷,为人物增添传奇色彩。
1.自读第3自然段,画出本段中心句。
2.出示中心句: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思考:从哪些地方感受命运对霍金的残酷?圈画批注。
3.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感悟、交流、练读。
(1)1963年,21岁的霍金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
(2)1985年,43岁的霍金彻底被剥夺说话能力。
(3)40年过去了,疾病让他的身体彻底变形。
4.教师小结。本段用上了总分的构段方式,按时间顺序选取要点介绍了霍金悲惨的遭遇。
5.填空。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他不能,不能,不能,也不能。
(二)对比凸显人物科学精神,塑造物理天才。
1.过渡:命运让霍金拥有了诸多的不能,命运注定他将成为一名弱者,而他却——导读第五自然段。
2.出示填空,口头交流。霍金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能,能,能,还能。
3.出示两组填空进行对比。
霍金的命运十分坎坷。他不能,但是他能,
不能,能,
不能,能,
也不能,还能。
此时,我不禁想对霍金说:。
4.有感情地再读,由衷赞叹霍金不断求索的精神。
(三)由面及点,锻铸人物不屈品质,彰显乐观天性。
1.过渡: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不仅在一组组的排比句中呈现,还在生活工作的细节中。默读第5~7自然段画句子圈关键词,写批注。
2.交流。
(1)好几个小时不断求索
(2)咧嘴笑容积极乐观
(3)木牌淡泊名利
(4)三个孩子的照片父爱如山
3.小结:是啊,霍金就是这样一位不断求索、乐观豁达的物理天才。
设计意图:这一块面的教学设计,教者将课文第3和4自然段有机地整合。从命运的残酷感受到霍金的诸多“不能”;而从他伟大的成就中感受到数不胜数的“能”,两相对比衬托,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无不为霍金非凡的成就叫好,无不为他顽强探索的精神称绝,无不为他身残志坚的品格称颂。这种情感是学生在随文学习中逐步萌芽、升温、凝聚、升华的,伴随着这种情,这些赞,学生自然地走近霍金,走近课文,自主地积极学习文本内容,探究人物,想对霍金说的话也就自然地流淌出来。这种对比避免了生硬的设问,机械的作答,自然流畅地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勾勒人物形象,盘点人物品格,聚焦人物特征。
为了进一步鲜明人物特征,教者循着点面结合、详略搭配的表达规律,在细致描摹了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后,又对人物的淡泊名利、积极乐观的品质作了粗线条的勾画。这一块面的教学就如一幅优美的中国画,精致工笔与形象写意有机融合,让教学游刃有余,张弛有度。
四、学习第9~12自然段,展现生活强者风范,传递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
(一)过渡: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二)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借助朗读评价,感悟霍金的人格力量。
1.出示女记者的话语:“霍金先生,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了太多了吗?”
理解:不无悲悯指名练读。
2.出示霍金回答的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紧扣语言文字,生成对人物的评价,指导朗读。
(1)恬静的微笑——淡定从容的霍金——练读。
(2)艰难的叩击、缓慢而醒目——坚强乐观的霍金——练读。
(3)能……能……有……有……还有……——知足感恩的霍金——练读。
(四)集体分角色朗读,再现当时的场景,表达由衷的敬意。
(五)总结: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物理天才,更是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感动了众人。
设计意图:这一块面教者以读促评,以评代说,以朗读呈感悟,朗读贯穿这一教学块面。不同的评价引发人们从不同视角发现霍金的不同特征,不同层次的朗读再现人们对霍金不同的认识,环环相扣,逐渐深入,让霍金的人格力量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