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灵

2013-12-29陆俊芳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阅读教学中创新已成为诸多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但我们也发现,少数教师满足于做表面文章,结果,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所得有限。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而且要在悟性层面上开发灵性,从而让学生在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需把握阅读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本质,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心理放松,放飞心灵,思绪驰骋,使他们在感悟的基础上得到思想情感的升华,语言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提升,个性品格的发展。
  一、引辩启思,在各抒己见中开发学生的灵性
  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对语像的构建,语义的理解,语情的体会,应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争辩,各抒己见。在争辩中,教师要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促使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感悟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如在《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的阅读教学中,一教师这样引导:
  师:陈赓说自己对不起小红军,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认为他对得起小红军吗?请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陈赓是对得起小红军的。因为他发现小红军一人在路上走,便在自己非常疲劳的情况下,要小红军骑马;小红军说自己要等同伴时,陈赓又把自己很少的炒面抓了一把想给小红军。因此,我认为,陈赓为了帮助小红军,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只是因为小红军为了不连累别人,千方百计地蒙骗陈赓,使得陈赓上当受骗。因此,我认为小红军的牺牲责任不在陈赓。
  生: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对。陈赓是想让小红军骑马,是想给小红军炒面。但如果他细心一点,就会从小红军拍胸脯和拍干粮袋的动作中看出破绽。如果这样,那么小红军就不会牺牲在草地上。
  生:怎么能这样说呢?陈赓与小红军是偶然相遇,对小红军的性格并不了解。再加上已经傍晚,他也看不清楚。因此,这决不能怪陈赓……
  为了使学生从课文最后一句中深刻领悟陈赓的感人形象,悟出小红军的感人形象,教者以“你认为他对得起小红军吗?请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有理有据的争辩。在学生争辩中,教者并没有把争辩的目的落在“水落石出”、统一认识上,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争辩对课文中心有更深刻的感悟。事实也说明,通过争辩,学生对小红军和陈赓的形象有了更深切的感悟,两个人物的形象在他们心中越发高大起来,学生受到人物形象的感染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可抓住蕴涵丰富且学生理解容易出现差异的内容引导争辩,或通过争辩统一认识,或通过争辩拓展思维,从而让学生在争辩中得到理解的深化和认识的升华。
  二、鼓励质疑,在大胆怀疑中开发学生的灵性
  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灵性,就要鼓励学生争胜好强,敢于怀疑,敢于挑剔,敢于质疑,以挑战教材,挑战老师,挑战他人。传统阅读教学的重要弊端之一就是教师教学中的“一言堂”,面对课堂严肃的气氛和教师严肃的神情,学生大都眼不敢抬,口不敢开,问题不敢提,意见不愿说。这种沉闷的教学气氛,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为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灵性,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安全感”和“自由感”,使他们敢问、愿问、爱问。从而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迸发智慧火花,以开发学生的灵性。
  首先要鼓励敢问。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营造一种气氛,使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疑就怎么问。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要以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使学生放开胆子;要以及时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灵活的竞赛,使学生亮出嗓子;要以情境的创设、优生的引路、后进生的亮相,使学生坚定信心,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以平和的心态、稳定的状态提出自己的不懂,表示自己的异议,叙述心中的疑惑,表述自己的见解。
  其次要引导多问。要想法打开学生提问的话匣子,要求全体参与,全员性地问;要求始终参与,全程性地问;要求全面参与,全方位地问。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
  最后要允许错问。要亮明观念,允许错问,但不允许不问,允许乱问,但不允许不问。学生问对了,要大加赞扬,赞扬他们不仅有胆量,而且有能力;学生问错了,也要加以鼓励,告诉他们有胆量提出问题,这就了不起。还要随机引导,化“错”为“对”,化“乱”为“序”。
  三、引导品评,在综合评价中开发学生的灵性
  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优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整体的印象,一方面,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捕捉要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揣摩、咀嚼、比较,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语言技巧等。另一方面,要在学生对课文语境、语情、语义、语技有了整体的感悟以后,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综合性的或专题性的品评,从而让学生在综合评价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弥补读中的不足。如《我的战友邱少云》阅读中,一教师这样引导:这篇课文是多么感人啊,读了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请你选择一点说给大家听一听。结果,学生有的说,邱少云形象高大感人,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在烈火中一动也不动,最后献出的自己的生命,他那“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可贵品质永远刻在我们心中;有的说,课文命题精巧,既点出了课文的主人翁,又点出了作者与主人翁间的关系,表现了作者对邱少云的深切怀念;有的说,课文中“邱山云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一比喻句非常精妙,邱少云在火堆里一动不动,像千斤巨石,一声不响,像千斤巨石,形象高大,像千斤巨石,意志坚强,像千斤巨石;有的说课文中“我”心理描写真切感人,具体真实地写出了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作者焦急、担心、矛盾、难过的心理,这样的心理描写,有力地烘托了邱少云的危险处境,衬托了他“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精神……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的表述,能让他们在互相交流中得到灵性的开发。
  四、细心捕捉,在有机引发中开发学生的灵性
  课堂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在这个开放性的系统中,我们要审时度势,细心观察,精心挖掘,善于挖掘和运用学生思维的活跃处,理解的精妙处,巧妙点拨,随机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创造,以培养学生的灵性。
  首先是运用精妙处。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在学习中往往会表现出出人意料的“聪明”。为此,可捕捉其答问理解中的精妙之处,借机训练。如阅读《将相和》,一教师发现理解“秦王说愿意拿15个城换和氏璧,赵王和其他大臣有何表现?蔺相如表现又如何”时,一学生这么回答:“赵王和其他大臣左右为难,无可奈何,而蔺相如是镇定自若,胸有成竹”。该生答问中的词语选择恰到好处,概括了课文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由此教者受到启示,在后文阅读中安排了如下训练:(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成语)蔺相如见秦王对壁(爱不释手),根本不提交城之事,怎么办呢?他(眉头一皱,计上以来),便假说壁有斑点,要回宝玉,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蔺相如提出要秦王举行典礼才肯交壁,其实地采取的是(缓兵之计);举行典礼的日期到了,可他已派人将壁送回,来了个(金蝉脱壳);这样引导,既深入理解了内容,又随机积累了词语。
  
  其次是选择疑问处。学生提问,往往能反映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可巧妙捕捉,有机训练。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有这么一句:“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一教师引导阅读中,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溪水这么多的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对此,教者课前并未考虑,于是他当机立断,引导训练:①完善句式。先引导思考:溪声时时变换调子是说什么?(水声时而高,时而低)以形成与前面的对应句式;接着引导搞清楚:“宽”和“窄”是说水面的,“缓”和“急”是说水速的,“高”和“低”是说水声的:最后引导填空:水面(时而宽,时而窄),水流(时而缓,时而急),水声(时而低,时而高)。②理解关系。先引导口头填空:水面宽时,水流,水声;水面窄时;水流,水声。再变换句式:水流急时,这里的水面,水声;水流缓时,这里的水面,水声 ;水声低时,这里的水面一定 ,水流;水面宽时,这里的水流一定,水声。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溪水的美,而且有效地进行了句式变更和逻辑思维的训练。
  五、引导延伸,在形象创造中激发学生的灵性
  小语教材中的不少课文,结尾往往更然而止,给学生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通过课文的阅读,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容、语言的情感、语言的技巧,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感悟。此刻,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叙述往往不满足,他们还会由此引发种种的猜测和想象。对此我们要充分运用,巧妙引导,从而在课文内容的补充、延伸和创新中开发学生的灵性。如:“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凡卡》)这是作者的潜心之笔,墨水、钢笔、白纸是谁的?是老板的?不会。因为老板绝不会这么寒酸。显然是凡卡的,那他为什么放在老板的立柜里呢?可见,这是凡卡的“杰作”,它包含了凡卡准备写信的丰富情境,可围绕“这些东西是谁的?是怎么来的?它为何放在老板的立柜里”等问题展开,以“为了写这封信”为题引发想象叙述,从而让学生在具体画面中理解凡卡的“煞费苦心”,并与结尾“地址不详”形成鲜明对比,以促进学生对课文中心的深入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