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文本适度拓展案例举隅

2013-12-29卢凡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摘要: 新课程实施之后,作者在依托文本、尊重文本、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拓宽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扩大学生视野,丰厚文本内涵,使课堂教学超越教材原有的教学内容,突破文本原有的局限,达到突出教学主题、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文章就小学语文教学文本适度拓展案例展开论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文本拓展适度拓展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本身就注重了开放性和弹性。给教师留有开放选择的空间,也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实际需要,在依托文本、尊重文本、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教材与课外学习资源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点,选出有价值的文本拓展点、拓展源,进行有目的的适度拓展。
  一、于文本疑难之处适时拓展——化难为易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由于学生受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思维特征、时代背景等的限制,难于理解。在教学中,于疑难之处适时拓展资料,可以化难为易。
  例如:教学《七律长征》一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为了突破难点——理解“暖”、“寒”的意思,我在教学中相机适时拓展补充了背景资料——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和“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红军战士不费一枪一弹巧渡金沙江的智慧与强渡大渡河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从而轻松地理解了“暖”“寒”的意思,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于文本留白处想象拓展——丰盈内涵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是中国画留白的独特效果。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地方留有“空白”,这些“空白”引人遐想。在教学中抓住这些文本的留白之处适度拓展,既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作者对于人类没有火种所受的种种苦难,普罗米修斯将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喜悦,天神宙斯是如何追查盗火者的、普罗米修斯被缚后的心理状态等都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的存在,为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在空白处拓展,还原“空白美”,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和延伸,不仅能点燃学生语言的“火种”,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得文本丰厚起来。
  三、于谈话之中渗透拓展——自主领悟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言语适时地渗透拓展资料,让学生自主领悟,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
  例如教学《三顾茅庐》一文,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我通过聊天式的对话形式,相机拓展,逐步让学生了解刘备、诸葛亮当时的年龄、身份、地位,知道当时的刘备是皇亲国戚,47岁;而诸葛亮是一介村夫,才27岁。据此设下疑问:皇叔刘备竟然拜见比自己小20岁的诸葛亮,给他下拜,说明什么?这看似不经意的师生言语拓展,不仅让学生深入领悟了“三顾茅庐”的人文情怀,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刘备真的是“求贤若渴,诚心诚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关于刘备、诸葛亮身份年龄的拓展极其简单,仅是随着课文学习的深入、学生情感的推进一点一滴地以师生谈话交流的形式渗透其中,尽管悄无声息,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于情感矛盾时补充拓展——感悟情怀
  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过程中,班级中有些学生认为彭德怀命令杀牲口充饥十分残忍,情感产生矛盾。为让学生感受彭德怀的“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品质,帮助学生认识人物行为背后的真实思想。教师可不失时机地穿插介绍红军第一方面军过草地时因为饥饿造成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补充大黑骡子未倒下之前,饲养员哭喊着请求彭德怀留下它,而彭德怀用颤抖着的声音下令:“人比牲口更重要!”的资料……让学生明白杀大黑骡子这一看似残忍行为是彭德怀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拯救战士生命,保存革命实力做出的果断抉择,是他爱战士、爱革命事业的具体表现。通过补充拓展,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衷地体会到彭德怀崇高的革命精神。
  五、于情感宣泄处练笔拓展——释放激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以载道,文以抒情。当文章中负载的深沉的情感学生不为所动时,教师就应适时予以疏导,给学生提供练笔或说话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宣泄与释放,从而达到与作者、主人公“心灵相通”、“心心相印”。
  例如《永远的白衣战士》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有一位熟悉叶欣的医学专家曾这样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出示)面对这样一本人生的大书,我们心中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对她说,请你动笔写下来。(依次出示同事、孩子、病人、学生的照片。)
  作为同事:护士长,我……
  作为孩子:妈妈,我……
  作为病人:叶大姐,我是您曾经救护过的病人,我……
  作为学生:叶欣阿姨,读了您的故事,我……
  学生在练笔、交流中真切感受到叶欣是个好母亲,是个好护士,是个好同事,她对病人和同事的无私关爱,赢得了人们对她的尊敬和爱戴。教师于学生情感需要宣泄时适度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深切感悟到课文中蕴含的对叶欣去世的无比惋惜和沉痛之情。
  六、于质疑问难中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如在教学《梦圆飞天》,在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时,几乎所有同学都沉浸在飞天梦想实现的喜悦中。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飞天不是早已成为事实了,为什么才说梦圆呢?”我一下愣住了,几秒钟后我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说?”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飞机不是早已载人上天了吗?”同学们“哄”地一下笑起来,这个学生的脸“唰”地一下红了。因为这个学生从农村转来不久,父母都是农民工,知识面较窄,他不知道民航飞机与载人飞船的不同。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我对他肯动脑、敢提问的精神进行肯定和表扬,同时布置一个作业给大家——回家查资料,明天上课时说说飞机与飞船的不同。我特地将这个学生安排到附近同学家一起去查资料。第二天上课时,同学们侃侃而谈,然后我又用多媒体播放“神九”发射的过程,这样不仅让那位同学的问题得到解决,也培养了全班同学对科学的兴趣。
  七、于文本高潮时引读拓展——升华主题
  于文本高潮处适时引读拓展,是一种很好的拓展方法,可以达到升华教学主题的目的。如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我在文末利用音乐将课堂推向高潮,引读拓展:
  原来——
  爱就是妈妈——恬静的微笑;爱就是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爱就是我——手中芬芳的茉莉;爱就是窗外——那初升的阳光……
  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生命因为爱——而散发出芬芳,生命因为爱——而富有光泽。
  爱是这样——平淡无奇,却充满诗意。
  在本片断的学习中,我通过引读拓展,不但让学生从课文中归纳出了“爱”的内涵,还集体创作组成了“爱”的诗篇,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升华了课文的主题。
  八、于课文结束后推荐阅读——延伸拓展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当学生学完了一篇文章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与终结。如学习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昆虫记》;学习了《嫦娥奔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水浒传》;学习了《海伦·凯勒》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通过拓展性阅读,让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组织学生利用读书会进行反馈、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总之,文本拓展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语文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采取适度的文本拓展策略,超越教材,丰厚文本内涵,突出教学主题,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适度有效的文本拓展将会为语文教学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会让语文教学达到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