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职语文现代诗歌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2013-12-29刘利芝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摘要: 中职语文作为文化课被严重边缘化,中职语文教师和语文都处在一个尴尬地位。如何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是语文教师应深思的问题,作者从现代诗歌入手,使中职学生获得不易体验到却又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感受,引导他们思考生活、思考人生。引导的方向主要是感受生活、感悟生命和领悟爱情。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现代诗歌人文素质
当今社会正发生深刻变革,多元的价值观在不断形成,新的沟通通讯模式不断涌现,阅读媒介丰富而杂乱,由于没有升学压力,上网、聊天占据了他们宝贵的时间,中职生每天学到的东西可谓混乱不堪,很难真正静下心体会生活、思考社会、品味人生。学生的情感意识越来越淡薄,一些传统的美德、可贵的品质正在逐渐淡化,甚至缺失。
文化素质的缺失,使很多专业技能过硬的中职生在人生的旅途中驻足不前,无法向更高层次的领域进军,无法让自己成为具备无限个人魅力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我国中职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能技术知识的培养、轻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许多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在技术方面学得不错,而人文素质却相对低下,现状令人担忧。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教的传统,现代诗记载的是现代人的心灵感悟,相对于古体诗,更有利于学生感受社会风貌,体会人文情感,培养人文素质。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现代诗歌,让学生真正吸取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中体会情感,进而感受生活、感悟生命。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一、联系社会现实,在现代诗中感受生活
诗歌主要的特点是对生活做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诗中的世界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其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带有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因此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要进入诗中的世界。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所以现代诗抒发的是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感受。
受社会、老师、家长的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职校学生常常被忽视、被轻视,甚至被歧视,学习压力和对前途的忧虑使他们焦躁、迷茫、懵懵懂懂。利用现代诗歌能够影响学生,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进行人文熏陶,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创造生活。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时,课一开始,笔者就把标题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联系生活,想象一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景象及置身这种场景中的心灵感受。学生描述得极富诗情画意,或站立山巅,极目远眺;或奔跑在沙滩,拥抱大海;或漫步山间,鸟语花香;或驰骋草原,疾风劲马。笔者就诗中“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提问:诗人的“幸福”是什么?学生基本能从诗中找到答案:“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蔬菜”和“亲人通信”,“给山取名”,给“陌生人祝福”等。笔者提问:这些是诗人的幸福,这样的幸福奢侈吗?同学们说说在平常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幸福呢?通过这些提问,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会生活琐事中所蕴含的美好。
又如引导学生体会《断章》一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有过类似的生活体验吗?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发散思维,思考人生。通过引导回归生活,很快学生就悟出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的存在是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的。在对诗的品悟中,改变学生孤立地、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的思想方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注重联想想象,在现代诗中感悟生命
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诗歌往往以短小凝练的形式、形象含蓄的语言表达诗人的生命体悟。教材节选了一部分形质皆美的诗作,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现代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如教授北岛的《回答》,在学生充分了解背景的基础上,笔者提问:诗人要“回答”谁?通过引导得出,诗人要回答的就是那十年浩劫的社会现实。诗的开头就是对那段现实的描写:“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怎样的世界?笔者再问:回答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这是愤怒的呐喊,也是愤怒的回答。四个“我不相信”组成的排句,语意坚定,显示了叛逆者毫不妥协的意志,末尾两行,把“闪闪的星斗”想象成“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和“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给诗带来一种历史感和开拓美好未来的使命感。“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显示了诗人悲壮的英雄气概和勇于自我牺牲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则又表现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豪迈的情怀。这些精神食粮,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和未来,敢于担当。
学习朦胧诗时,会涉及两个特别的人,一个是海子,一个是顾城。用海子和顾城的生命结局,笔者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正确对待自己的现实、理想,乐观开朗地看待生活。海子对诗歌理想这种极端的追求方式不值得效仿;顾城的致命忧伤看起来很幼稚。但是,他们都用非正常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一个人的生命是与亲人朋友等联系在一起的,往往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和自己相关的每一个人。轻贱生命是把悲伤和痛苦留给爱你和你爱的人,这是一种极端的自私行为,从而让学生学会珍惜自我,热爱生命。
三、品味意象情境,在现代诗中领悟爱情
爱情是人类最本能的情感,也是最高尚的情感之一。马克思这样定义爱情:“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心爱慕,并且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式,是培养中学生正确的爱情观的“最好的媒介”。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迅速成长时期,对异性产生兴趣甚至爱慕乃至追求都是很正常的事,不要大惊小怪,不要回避,不要视而不见。教材选编了几首爱情诗,意图明显,就是告诉老师告诉学生,爱情是他们可以思考的问题,甚至是可以面对的问题。同时,学生也期待从语文老师这里获得对爱情的解读和引导。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明灯,在人与人之间,它是直线,最短,直达你的心灵深处。意象gN48Ue8EUJSBIO8br+sr4w==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金钥匙。
如舒婷《双桅船》,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诗中哪两个是主要意象?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明确,船和岸是主要意象,分别代表恋爱双方。船要靠岸,也要远航,恋爱双方就是这样:“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陈思和在其所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称:“《双桅船》以隐喻的方式曲折地传达出了恋爱双方在相互依恋中所具有的自我独立。”由此,笔者启发学生,恋爱不是“朝朝夕夕”,而是心有“明灯”、不畏“风暴”,去“天涯海角”追求人生的目标,要正确处理人生的追求和爱情的关系。
上完这一课,笔者把舒婷的《致橡树》介绍给学生。学生在诗里明显地读到了爱情不是“攀附”、不是“依附”、不是“一味奉献”,而是“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笔者认为,这对学生树立纯洁美好的爱情观有很大帮助。
又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诗歌内容明白晓畅,情感真挚。为了爱人,甘愿做“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抓住这些意象,学生认识到,爱情不仅有风花雪月,更意味着奉献衬托,全身心地付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了所爱的人改变自己,如改掉懒惰闲散、无所事事、改掉不良习惯甚至恶习等,引导他们为自己所爱之人刻苦勤奋、努力学习,让他们认识到拿出改变命运的勇气,才叫真正付出,才是真正的爱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就是要用现代爱情诗这一得天独厚的媒介让学生正确了解爱情、认识爱情,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爱情观。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专业课教师可能影响学生的就业,语文教师可能影响他们做人。人才的标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中职教师的人才观念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而改变,成绩好并不一定能成才,做人成功也是很大的成功,甚至可以使人生有更大的成功。语文课堂是学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基地,中职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对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有人说:“这个世界有了诗歌,沉重的身体变得轻盈,浮躁的心情变得平静,忧郁的思绪化为轻燕,烦躁的脑海得以安宁。”现代诗歌能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获得人文素质的积累、人文精神的升华,并且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中职语文教师把握好了现代诗歌这一特殊资源,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生活和人生。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